“导学案”在高中综合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2016-03-14丁庆鹏杨铁虎赵晓颖石静
丁庆鹏+杨铁虎+赵晓颖+石静
摘 要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已成为新课改的核心内容。而“导学案”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导学案运用的理论依据、导学案设计,导学案在综合学科中的时效性等方面介绍了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 导学案 课堂教学 合作探究 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1导学案运用的理论依据
如今,我省高考命题注重从新角度、新情境、新模式入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还是在学生学习方法,老师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要求。基于这些改变,我们认识到——要适应新形势,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不仅是教法改革,更是一种学法改革。然而,现在的学生早已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老师的依赖性特别强,很难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而“导学案“作为素质教育潮流下涌现出来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参与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学是为了会学,老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导学案在高中综合学科中的设计与运用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糅合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些环节中去,通过问题的形成将所要学的知识层次化,问题化。经过长期实践与讨论,形成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导学案 ”:
2.1解读课程标准
我们所编制的“导学案”中首先会让学生明确此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点、难点,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2知识构成
这一个环节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个部分。基本线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概括,编写的时候一般都会本着简单扼要的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先根据线索快速浏览教材,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基础知识是我们设计导学案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本课的知识结构框架和基础知识点。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会以填空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浏览教材的过程中自主完成。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课时会通过师生探究一起解决。
2.3合作探究
这部分的内容往往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集中展开讨论中进行的。合作探究的一系列问题会是这一课知识升华的体现,难度大,思维含量也比较高,所以,学生一般很难立刻轻松地回答上来,而需要经过和其他同学集体讨论后才能解决。所以,这类问题的设计,既要有“探究”的价值,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既能开心地学习,又能快乐地收获,这就需要老师们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中,我们这样设计问题:
(1)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或许很多老师设计问题的时候会直接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其实相当于课本再现,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去探究。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循序善诱。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形式的活泼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设计:美国“生病了”,那么他的主治医生罗斯福是怎么样治疗的?大家作为罗斯福医生的小助手全程参与了罗斯福医生的治疗,现在请小助手们和罗斯福一起开一副新政药方,并向“美国”的“家人”解释这些药的针对性、以及产生了什么疗效?
(2)“美国”的前任主治医生胡佛不但没能治好美国的病反而使其日益严重,但是罗斯福医生的药方却缓解了他的病痛,那么罗斯福开的药方“新”在哪?这样新颖的设计会让学生眼前一新,眉开眼笑,使那些看似无趣的知识立刻鲜活起来,自然也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本堂课的全部学习过程,乐于探究。
同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也需要具有针对性,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也是非常注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地理这门学科综合性很强,注重基本原理和逻辑思维,注重对地理图表地分析,可以说无图不成题,这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有一定难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注意:问题设计要循序渐进,跨度不要太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讨论,可探究。
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季风水田农业》一课中,我们做了这样的问题设计: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该问题相对简单,是上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就可答出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运输等。
(2)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该问题属于新知识,在第一个问题之后紧追这一问并不突兀,反而让学生有章可循。在对该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要结合教材47页上的四幅图:亚洲水稻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地形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读图,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经过全组成员的合作,最终,学生能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把答案概括出来,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迁移能力和描述概括地理事物的能力。
(3)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有哪些?这部分知识教材上总结的比较完整,但是,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学习必然缺乏趣味性和主动性,易记但更易遗忘。所以,教师就制作了一组农民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劳作图片,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张图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而归纳出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同时引导学生从其特点上找出不利于水稻生产的因素,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
(4)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只要把特点中的“低”“小”改为“高”“大”就行了。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图,并强调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习之后对农业区位因素这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最终能熟练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四个问题的探究,学生轻松愉快地就掌握了所学知识。
导学案教学在生物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要尽量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的四个教育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所有的学生。所谓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指——高中生能用所学的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个人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理念就是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全班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很多知识与高中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材的知识点与自然、生产和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选修三第二章《植物体细胞杂交》的问题设置中,这样安排: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来源于中国经济网的新闻——我国力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小土豆成第四大主粮。由新闻缘起,我们设置了讨论的问题:
(1)土豆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兴趣。因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认识到我国人口快速增长,耕地急剧减少,世界粮食危机的现状。同时,也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自己所学的生物知识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增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理解人和自然要和谐发展。这样的教学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我们学习的5种育种方式能否得到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教师展示土豆和番茄杂种植株的图片并讲解这样是否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解决粮食危机。这个问题的难度大、综合性强,解决本问题的知识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离现在时间过长,学生已经遗忘了大部分知识,应该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知道了杂交育种只能把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中,而马铃薯和番茄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所以不行。人工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一个或少量的基因发生突变,用此方法也不能形成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只能使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成倍的增加和减少,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物种,所以用这两种育种方法也达不到目标。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改造,放到另一个生物细胞中,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而形成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种间转移的不是几个基因,而是一种生物的整套遗传物质,所以,用基因工程育种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在小组合作解决本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高中生物所讲的几种主要育种技术的不同点,而且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怎么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完成探究问题(2)已经明白自己用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培育出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要想培育成功,需要开创出全新的育种方法。在学生的思维和现实问题的碰撞中,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培养着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终归宿,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4)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培养成功了吗?为什么?你对此有何想法?学习完教材,同学们知道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有培养成功,原因的分析要求较高,需要老师循循善诱,提醒同学们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出发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明白杂种植株已经拥有两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没有成功的原因是遗传物质的表达受到相互干扰,不能再像马铃薯或番茄植株中的遗传物质一样有序表达。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有培养成功的事实使同学们认识到创新尝试付诸于实施不是都能成功的,还需要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创新。
2.4达标拓展
达标拓展是对这一节课学习后的检验,它包括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这方面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选择题设计既要有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材料解析题除了考查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当然,课下亦可。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甚至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讨论,通过“师生双向互动”来解决重点问题,疑难问题,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真正实现了“对话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体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导学案”模式下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乐于参与小组的讨论,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对于“学案式”教学的研究我们才刚刚起步,要想真正走向成熟,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王海峰,张明新.从“教案”到“学案”如何转变[N].中国教育报,2005-08-19.
[3] 刘国莲.学案导学 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
[4] 李桂仙.使用学案导学,发展基础学力[J].新课程(教研版),2007.
[5] 姚席钧.关于“学案教学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0.
[6] 李健.学案的编写与使用[J].教学与管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