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三年,中国迎来历史性变化

2016-03-14赵义

南风窗 2016年6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理政治国

赵义

只有充分理解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时代意识”和“危机感”,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三年治国理政的“主要线索”、“主要情节”以及未来走势。

三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间。但这更多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对一个国家而言,此三年和彼三年可能完全不同,端赖于当时的人们所身处的时代,以及有何作为。

从十八大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感觉到,这三年,中国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并已经打上了领导人个人的深刻烙印。如何理解“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直接决定了我们怎么判断自己的未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以自觉的时代意识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赢得了老百姓的信赖和支持。这让我们有理由对国家的前景充满信心。

政治家的时代意识

在系统梳理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后,南风窗记者的理解首先是这个领导集体的自觉的时代意识。

什么是时代意识?为什么是时代意识?

时代意识好像很虚无缥缈,实则不然。过去是一面镜子。当我们今天再重新看待历史上的那些广为人评说的政治家群体或者政治家的时候,决定其分野的根本正在于对时代大势的理解和担当。这就像一个坐标一样,后来人据此把过往的政治家放在了不同的位置上。

总书记有两句话,已经把时代意识说的很清楚了。一句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句是: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所谓时代意识,就是对所处时代的命题和民心向背的自觉理解和有效回应。

如果具体来说,就要看政治家对于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判断,对于民众新的期盼的判断。这些方面,中央也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

比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经由历史积累等原因而形成的问题包括: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需求和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不足两者的不协调;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较多、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仍然不少。如此等等。

这里不是简单的罗列问题。单个去看,相应的问题已经积累到相当程度,无法再把问题“延后”,或者说以前可能是次要矛盾,现在已经上升到主要矛盾。把这些问题加起来看,又相互牵扯、形成叠加效应。所以,这些问题总结起来就是: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这在政治家那里就凝聚成了一股非常强烈的“危机感”。

“危机感”是个好东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逼着我们探究事情的本质,追寻和实践根本的解决之道。看看十八大后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人们就知道,那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人民为中心

“危机感”当然还来自于对于民心向背的判断。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古人讲,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人心在哪里?总书记上任之初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这样说的一个原因正是,我们的人民在最深层次的意识里面,是非常认可吃苦耐劳、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只要有一点空间,哪怕生活再难再苦,中国的老百姓也总能创造出新的事业出来。而人民对于政治家的最大期待,往往也是从非常质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改善生活的愿望出发。“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在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对于老百姓不满意和有新期待的问题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

“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有理的也到处找人。这从另一角度说明,老百姓要办点事多么不易,不打点打点,不融通融通,不意思意思,就办不成事!这种现象一定要扭转过来!”“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如此等等。

和前述道理一样,这些问题单个来看,有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加在一起看,解决不好的话,就肯定会影响到老百姓对于国家发展的信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总体来说,只有充分理解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时代意识”和“危机感”,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三年治国理政的“主要线索”、“主要情节”以及未来走势。

为什么要强调党的领导?

说到未来走势,结合国外情况来看,那就是“道路”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走什么路?国内外高度关注。”

答案,大家都知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那么很自然的问题就是,要理解“道路”问题,首先要看怎么理解党的领导。

众所周知,十八大后的这届中央领导集体特别强调党的领导。

这首先体现在各项重大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比如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履行工作的职能,议大事、抓大事”;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国企改革中,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类似的表述,我们在其他重大工作中也能看到。

而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统一集中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在十八大后有了新的制度性安排。

从中央层面说,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不仅党的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都要贯彻落实。今年年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专门召开会议,用一天的时间听取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院、最高检党组汇报工作,并明确指出这是“保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性安排”,并对全党有“示范意义”。

再往下说,对地方而言,党委同样是起领导核心作用的,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向党委报告工作。“各方面都应向党委报告重大工作和重大情况,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

在中国,提“党的领导”本来不是一件会让人感到“突兀”的事情。当然,十八大后加强党的领导,客观上外界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杂音。这也不奇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人还是习惯于把党的领导和相应的重大工作比如法治、经济建设等等割裂对立起来看。如上所述,今天加强党的领导,涉及到的是如何看待一个强大的中央权威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一个强大有战斗力的现代政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加强党的领导,其含义是完整的,在涉及到各项重大工作中对此都有明确的论述和主张。比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也同时强调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国企改革中,既强调加强党的政治保证作用,又强调保护好企业家精神。等等。

十八大后的三年的时间说明,今天加强党的领导,需要和两种倾向做斗争。一种是虚化、弱化、淡化党的领导的习惯、心态、做法和主张等,比如,总书记曾经在一次讲话中专门批评了“把分管工作当成自己的禁脔”,党委过问就是党政不分的错误心态。另一种倾向就是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相抵触的习惯、心态、做法和主张等,比如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的一些潜规则,搞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等。

完整准确理解加强党的领导尤其是加强党中央的统一集中领导,可以让我们完整准确理解“中国道路”问题,并且理解社会进步和制度演化的空间所在。

治国理政的“适应性”

对于“道路”问题,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即执政规律。

执政是有规律的,我们的事业能够往前走,是因为治国理政更加符合执政规律。我们常说,党深化了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对这些规律的认识正是在对前述时代大势的深刻把握和回应中不断加深的。我们观察一个执政党的作为,那主要就看它的主张和做法是否越来越符合执政规律。

社会学家张静教授曾经发表过一个观点,核心是“反应型理政是解读中国治理的关键”。“反应型理政”,也有人叫做“治理的适应性”或者“治理的弹性”,意思是在保证党的领导大原则下,根据社会变迁做出反应,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整自身。张静教授认为,反应型理政是有历史轨迹可寻的,比如当年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扎根”,党群关系并非一开始就是后来的样子,而是不断寻找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不断让自己代表他们,也就有了后来正式提出的“群众路线”。

观察适应性就是观察在纷纭复杂的事件背后,一种更有一致性的趋势。这种趋势,也就是规律的体现。

2014年,针对“周永康事件”,国平曾经发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再次复述一下:对于纠结利益集团、权钱勾结、阻挡改革,“必须痛下决心加以制度化遏制”。在这个历史关头发挥政治决断作用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担当一个有着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的最高领导责任”,“需要率领执政党迈入现代依法执政的境界,真正走出革命党依靠政治意志统治国家的旧局面”。因为,“作为一个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以现代规则自我约束,党才具有维持组织目标、发挥领导作用、整合国家力量、推进民族复兴的能力。”

这种对现代政党的认识,以及提到的党和党的领导人的自我期许,本身就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一次提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一部分。

至此,本文对于十八大后三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理解,其基本逻辑也清晰了:在对时代大势和人心走向的深刻洞察之后,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又一次“赶考”:通过自身达到时代先锋和现代政党的新境界,带领全国人民开创新的伟业。

“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等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脱贫攻坚战”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来到云南省鲁甸县小寨镇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看望受灾群众。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新常态”

2014年5月10日下午,习近平在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察看小麦长势。习近平在此次河南考察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四个全面”

2014年12月3日下午,习近平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调研时同村民亲切握手交谈。习近平在本次调研中首次提出,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