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
2016-03-14罗玉萍
罗玉萍
【摘要】目的:浅谈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探讨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儿童预防用药后效果。方法:通过选取密切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的648名儿童组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对比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结果:观察组儿童的发病率与对照组儿童的发病率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对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的儿童进行药物预防效果较好,发病率明显下降,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215-01
1病理描述
手足口病,是指在手掌、足跖及口腔以发生小水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皮肤病,通常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l所致,少数是由柯萨奇病毒B引起,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该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d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l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证CoxAl6为本病病原。1959年英国伯明翰再次流行,Alsop从患者疱疹液中分离出CoxAl6,进一步证明该病毒与HFMD的关系,并根据本病病变分布特点,命名为“手足口病”。195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生流行,Magoffin提出使用水疱疹病及口炎。由于HFMD典型患者以手、足、口部位发疹,许多学者仍主张使用“手足口病”作为通用名词并沿用至今。
2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进入体内。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易患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患,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规律出现,并可出现爆发。
流行特征: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该病流行的报道。我国自1981年上海始见本病,之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广东、山东、中国台湾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近年来深圳、福建、中国台湾省,新加坡等地均曾出现过流行。该病四季均可发病,多在夏秋季流行,冬季发病的较为少见。
3并发症
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包括无菌性脑膜脑炎、脑炎、脑脊髓炎、脑干脑炎,以及心肌炎、肺水肿等。
4 资料和方法
4.1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5年1月期间,密切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的648名儿童,年龄4个月~10岁,这些儿童均未出现发病症状,且无其他疾病或身体不适,排除其他疾病干扰。
4.2方法
研究之前,尊重并依照选取对象及其监护人的意愿,并与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将选取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47名,观察组401名。给予观察组的儿童药物预防,对照组的儿童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投药后进行随访4周,并进行记录新发手足口病病例。
4.3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或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结果
如表1所示,两组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的儿童预防效果对比如下,观察组的401例儿童中,363名儿童未发病,38名儿童发病,发病率为9.47%;对照组的247 名儿童中,128名儿童未发病,119名儿童发病,发病率高达48.2%。观察组儿童的发病率与对照组儿童的发病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6讨论
手足口病(又称,发疹性水疤性口腔炎)是常见于婴幼儿的传染病。在我国,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或口腔、手、足部位的疤疹和皮疹等,少数患者发病较重,可出现心肌炎、呼吸道感染、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重症儿童病情变化快,易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该病毒常通过接触物和分泌物传染。传染源包括患者自身、未发病的病毒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该病的潜伏期为3~7d,患者发病后1周内具有最强的传染性。
手足口病在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管理好已发病及潜伏期的患者相当关键,做好患者及与患者接触者的隔离和患者所活动空间的消毒对控制传染源具有重要意义。病毒可以通过患者的分泌物、生活用品等进行传播。该病会接触感染,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途径较复杂。由于本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所以做好学校、幼儿园及儿童活动场所的卫生工作是切断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关键。卫生条件差是手足口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父母双方应该做好孩子的个人卫生及避免儿童夏秋季在某些场合聚集,预防疾病的大流行或爆发。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的儿童预防效果对比如下,观察组的401例儿童中,363名儿童未发病,38名儿童发病,发病率为9.47%;对照组的247名儿童中,128 名儿童未发病,119 名儿童发病,发病率高达48.2%。观察组儿童的发病率与对照组儿童的发病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以看出,对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的儿童采用药物预防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为了在今后更长时期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流行,各方应积极提出手足口病的预防预案。医疗研究机构要成立手足口病专家组,研究分析发病特点与病毒变异情况,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学校进行早期的卫生宣教活动,组织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学习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开展专家讲座进学校等活动。医院设立手足口病专桌,及时诊治,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让手足口发病率尽量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李霞.儿童手足口病治疗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14.
[2]周华平.农村儿童手足口病治疗和预防[J].陕西医学杂志;2012.
[3]毛国顺.手足口病轻症与重症患者临床特征比较[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
[4]李兰娟.手足口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