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观察

2016-03-14杨艳秋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杨艳秋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系统治疗的效果,并且对其治疗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4月到2015年6月接收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对照组29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应用尿激酶溶栓来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LVEDD与LVEF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49%,远低于对照组17.24%,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利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血管再通的机率,还使心绞痛发生机率得以降低,改善了患者病死情况,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5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在:胸骨后剧烈而持久的疼痛,出现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导致心律失常、休克以及心功能发生衰竭等,伴有坏死与缺血等特征性心电图动态变化、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较多。笔者应用尿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行治疗,取得结果较好,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7.3±5.8)岁。观察组29例,男22例,女7组,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49.5±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溶栓再通相关诊断标准:2h内发生再灌注情况且伴随心律失常;心电图显示抬高的ST段在2h内回降超出50%;在2h内胸痛基本消失;;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提前出现血清CK-MB峰值(14小时内)。出现两条就是判断溶栓再通,或到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直接判断。

溶栓再通再次梗塞标准:再次出现ST段抬高和演变;再次出现心肌坏死动态演变;再次出现缺血性胸痛。出现两条就是溶栓再通再次梗塞症状。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时,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同时给与镇定剂,止痛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阿托伐他汀钙稳定斑块抗炎等,观察组是在对照组这些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实施治疗,在患者入院后30分钟内给予15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左心射血分数、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比。

1.5数据处理

将已收集数据录入2010版EXCEL校正。使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时以“x±s”形式将数据录入,计数则用“%”形式录入)。结果使用t/χ?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LVEDD与LVEF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3.49%、17.24%,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最为常见的心血管危重病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而导致局部心肌发生急性坏死,临床症状表现在心脏运输能力逐渐减弱、血液循环出现阻碍以及胸部严重疼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后,病情的发展较为快速,对患者生命与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必须给予有效的治疗。临床中应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是通过以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使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而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缓解其心肌梗死的情况并加以治疗。尿激酶属于蛋白水解酶,本品是从健康人尿中分离或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不仅能从人体尿液中所提取,还可从机体肾细胞培养液中所提取或者基因工程制取。尿激酶无抗原性,因此患者不会发生过敏反应,能够将游离型的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型催化成纤溶酶,完全消耗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LVEDD与LVEF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系统治疗,可对冠状动脉再通的机率有所提高,使心绞痛的发生机率降低;且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3.49%、17.24%,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尿激酶溶栓系统治疗,安全性较高,不会引发其他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机率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综上所述,利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血管再通的机率,还使心绞痛发生机率得以降低,改善了患者病死情况及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艳平,李红杰.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91-692.

[2] 肖成祖.溶栓新药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和探讨[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5-8.

[3] 陈洁茹,林珮仪,陈晓辉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在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1,17(2):57-60.

[4] 胡家庭,李开桥,石云鹤等.高龄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再发溶栓成功一例[J].中国基层医药,2015,(15):2378-2378,2379.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阿替普酶在50例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