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16-03-14郭敏易甜甜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6年1期

郭敏 易甜甜

【摘要】目的:研究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相关性,及发现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临床实践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例正常健康人全血标本及103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PLT<40)的全血标本,用希森美康XN-3000血液分析仪来测定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并利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所得检验结果。结果:未经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不同血液疾病中的测定结果显示,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47-01

前言

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又称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是指骨髓新近释放进入外周血液并且胞质中还残留一些RNA的血小板,当用新亚甲蓝染料进行染色, 因会呈现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结构而得名。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能较好地反映骨髓血小板的生成状态,是分析血小板生成状态的有用指标。目前,随着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提高,未成熟血小板比率的检测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速、准确,从而使它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本研究就是探讨未成熟血小板比率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相关性,还有它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试剂、校准物及质控品均为日本希森美康公司SysmexXN-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原装配套。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 临床诊断明确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8月至12月的住院及门诊血小板减少性疾病(PLT<40)患者EDTA-K2抗凝全血标本,其中未经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白血病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恶性淋巴瘤15例。另外还收集同期健康体检标本20例。

1.2.2 标本检测 将收集的患者EDTA-K2抗凝2mL全血标本进行充分的混匀,在Sysmex XN-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PLT-F通道来测定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

1.2.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间两两比较均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经治疗的特发性减少性紫癜患者全血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全血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 %)降低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恶性淋巴瘤患者全血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较无显著变化(P >0.05 )。

3.讨论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一组以血小板减少为主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以前在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一般检测血小板生成素,但比较昂贵。而外周血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也能反映骨髓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情况,并且它可以反复多次测定,患者也易于接受,所以测定外周血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可在一些情况下用来代替骨髓穿刺用于判断血小板生成情况。当骨髓造血功能良好时,若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破坏增多,IPF则增高;当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血小板是增生不良时,IPF则减低。因此,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实验中未经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明显较高,可能是由于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减少刺激了骨髓中巨核细胞加速释放血小板,新生的年轻血小板进入了血液循环, 以补充血小板的损耗[2]。但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过治疗后,血小板在外周血液中的破坏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逐渐恢复正常,血小板的破坏和新生达到一种平衡,虽然血小板持续上升,但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明显下降。因此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也可以用来评价判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情况,有益于判断和决定糖皮质激素减量的时机。再生障碍性贫血(AA),它是一组由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所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AA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新生的年轻血小板减少,而实验中患者的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较低也反映了此点。

结论:通过以上的病例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肯定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在血液病等疾病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尤其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例如ITP患者、AA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析上意义显著。因此在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这个重要的检测项目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军浩,张葵. 流式细胞仪计数网织血小板及初步临床应用[J]. 临床检验杂志, 2001, 19( 6) : 337-338.

[2]宋红蕾, 冯萍, 朱雪明. 网织血小板与mpv、血小板数量的关系探讨[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4, (2):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