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道德:正当性、价值及特征

2016-03-14王淑芹

道德与文明 2015年4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道德职业

王淑芹

[摘要]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师德的价值,在教育的媒介下,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进程,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创造与传承。教师道德的价值主要体现为:(l)师德兴,文明盛;(2)师德兴,民族旺;(3)师德兴,人才强。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为较强的示范性、较高的要求和较强的自律性。

[关键词] 教师道德 价值

[中图分类号] B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5)04-0023-05

教师是担负文化传播、技能传授与人的品行教化的专业化教育者。教师职业活动的独特性内蕴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道德素养与水平高低关乎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创造,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师德是教师的本质要求

作为社会分工和劳动内部分工的产物,各种职业都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总体系的具体部门。每种职业都承担着专门的社会职责,所以每种职业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一个人选择了一种职业,就要履行这一职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具有这一行当应该有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教师职业活动不是单个的个体活动,而是社会活动。教师在职业活动中需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同侪关系、教师与学校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等等。教师道德是基于教师职业活动的人伦秩序要求和特定职责而形成的行为标准、原则、规范及与此相应的行为、德性和专业精神。教师道德不是外力强加于人的规定,而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内蕴的道德律,它如同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一样具有客观性,是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职业操守,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是“天理”,是“天职”,天经地义不可违。“天职”意味着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人应尽的义务。中国古人认为,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变换,使万物得以滋润生长,是天的职责。人道与天道同理,人从事各类职业活动,承担社会分工赋予的各项任务,就如同四季各守其职、各尽其责促进万物生长一样。因此,从业人员完成岗位责任和义务,就是一种天职。更加形象地说,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就如同人活着要吃饭一样自然。人有不当教师的自由,但当上了教师就没有不遵守职业操守的自由;人有选择不当教师的权利,但当上了教师就没有不遵守职业道德的权利。所以,从业教师通晓、遵守、践行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教师职业道德心理、专业精神、信念和操守,是教师的本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疏浅者,难于成为好教师;人品不好者,不能成为教师。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言行诠释其所宣讲和主张的“真善美”之道。一言以蔽之,师德是教师的本质要求,舍此不能称其为教师。

二、师德价值论要

事物的价值是该事物功能的有效发挥。师德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文明传承、民族兴衰和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中。

(一)师德兴,文明盛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人类文明不仅需要创造,而且也需要世代传承。人类文明的创造与传承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两大基石,是人类社会延续与发展的社会基因。人类文明有多种传承方式,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教育之所以产生,是由人类与其他物种生存经验传递方式不同所致。“其他物种的主要生存手段和方式是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而人类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把生存与发展经验及人类文明的成果传递给下一代。……可以说,没有教育,人类社会就不可能积累下如此巨大的文明成果,就不可能从野蛮走向文明,就不可能主动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存方式。”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虽然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其终究是一种生物遗传方式,是一种物种本能,而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生活和生产本领等则需要专门的教育进行培养。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不间断地连续存在,是因为“每一代人都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社会文化的遗产,每个社会民族或群体都通过这种不断的继承形成其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造新的文化,再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人。这是一个与人类共存的进程”。也就是说,人类创造、积淀的各种经验、思想精神、理想信仰等文明之所以能够代代承袭与发展,是因为教育发挥着承接的枢纽作用。

如果说教育是人类文化、文明、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机器,那么,教师就是使机器有效运转的发动机。教师在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中,是连接人类文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桥梁和纽带。为此,日本教育思想家小原国芳说:“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对于教育,兴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师。……根本问题,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

教师的职业活动,不是具体的生产劳动.不直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类产品,不是专职于科学发明创造,发现真理、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是把人类世代创造和累积的各种学科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等传授给受教育者.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立足社会和建设社会的才干和本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自己的知识信念支配下,将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是“将人类从自己身上和从自然界学到的东西、将人类的一切重要创造发明都传授给学生”。

教师的“授业和解惑”.不单是一种知识的“复制式”传授,而且是一种“心智”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即需要根据教材及其大纲的相关要求和教学对象接受能力特征等进行知识的“重构”。教师的备课,需要“备教材、备学生、了解社会”。教师传播知识,不是传声筒,而是一个创造性的表达和讲解,也正因如此,才会形成每位教师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形成“反思型”教师观。专业化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更要具备反思性思维品质。教师在传授人类世代累积的文化知识同时,要解惑释疑,帮助受教育者对不理解的知识及其知识生成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释与阐发,所以,教师在人类优良文化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师德兴,民族旺

教师的职业活动,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道”的传播与传递。教师不仅耍对受教育者讲授科学知识、培训其专业技能,而且还要讲清和传递蕴含在自然、社会、人自身中的各种“道”。作为教师,既要讲清科学知识本身中的规律之道,也要讲清科学创造中的规律之道.宣传科学精神;既要讲清社会科学知识本身,也要传递合乎历史必然性和人性完善的人文精神,使人通晓社会规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既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也要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明辨是非、菩恶、美丑,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师之当尊在于师道之当尊。什么是师道?撒播真理种子,传授科学知识、培育民族素质,垂范世代后生。所以自古至今,尊师总是与重道连在一起的。师而无道,就只是一只播音喇叭,有何尊它的必要?传道是教师职业劳动的专业特质。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会讲课和传授知识.而且要能够传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信念和价值信仰.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正是由于教师担负着培养人和塑造心灵、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所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如果说“一个桥梁工程师只能在他所设计的桥梁上看到他的劳动成果;一个医生只能在他所治愈的患者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喜悦;而一个教师却能够从整个一代人的成长中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并能够从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成就中间接地感到劳动的喜悦”。所以,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既需要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地创造文明成果,更需要教师把文明成果有效地传递给社会成员。

(三)师德兴,人才强

与其他职业活动相比,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特性是培养人。现代教育,不仅需要注重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劳动能力的提高,而且更要注重社会成员心灵善化、文明教养、社会责任的培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因此,教师不能仅偏重专业知识、技能等工具化的教育,而且必须要注重宣传人文精神、提升人的修养。教育培养出的人,一旦只有知识而没有修养,不遵纪守法,那就是教育的悲哀和教师的失职。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是培养人的事业,换言之,培养人是教师专属的职业功能。一方面,教师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它是一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既开发学生的智力和传播知识,使学生成为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成为社会的建设者,也影响学生的思想、塑造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合格公民。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人的社会化。在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过程中,教师从事的教育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故此,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师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显然,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播知识、传道解惑,而且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态度、情感、行为、品行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三、教师道德的特征

任何职业都有道德要求,因此,世界上有多少种职业,就会有多少种职业道德。不同职业道德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职业职责不同,决定了不同职业道德的特性。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只是在传授知识,而且也在传道,传播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道德人格。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取向的引导及其道德情操的培养,既需要道德价值原则的合理性、正当性以及教师较强的社会解释力,以增强学生接受、认同的动力,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践行其倡导的道德价值原则和人文精神。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言教,还有身教。“教师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教师的身教大于言传,对学生的道德接受和内化发生作用的,绝不只是写进文件中的道德条例、写进教科书中的道德规约、人们嘴上说的道德口号、墙上挂的道德训示,更为主要的是教育者对道德的实际践行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即是说,学生对社会倡导的道德价值思想、原则的认同,不仅取决于道德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且也取决于教师对道德的态度和践行状况。社会心理学理论不仅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而且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具有观察和模仿的学习能力,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对社会刺激进行主动的选择,并通过观察、模仿等社会学习获得替代性的强化而形成相应的行为。学生会通过观察、模仿等,效仿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行。由于最能打动教育对象的道德教育方式不是说理性的道德理论教育,而是道德行动的示范性教育,所以,教师以行动注解的道德更具感召力。教师就是学生“零距离”的道德典范的标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用自己作比较的人。”-13]

教师要避免知行不一的悖论行为。一些教师,面对学生能够大讲道德规约,而身为行为者,却时常藐视道德权威乃至践踏道德准则,出现“讲”与“行”的严重脱节。有些教师经常向学生讲授、宣传连自己都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这种讲空话和假话的道德教育方式,不仅会加剧受教育者对道德的厌烦情绪,而且会产生“闸门效应”的普遍道德怀疑主义,认为道德都是虚假的,并对道德产生排斥心理。因此,要重视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第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教师职业责任重大,关系社会的人才培养、学生身心发展和心灵的塑造,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一般都高于其他职业群体。教师职责内蕴较高的道德要求和社会道德期待。教师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递、对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重任,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教师作为人之师,如果说对知识的要求超出一般的职业群体,那么,对思想品德的要求则超出任何职业群体。

从古至今,除了公务员被公认为是社会道德的示范群体外,教师也是重要的示范群体。在我国,许多思想家都阐述了教师的正己正人的为人师表的道德人格。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孔子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孟子认为:“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荀子日:“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认为教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清代陆世仪提出:“人品不立,则自知不足以为师。”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清楚:“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在西方,一些教育思想家也特别强调教师的为人师表的作用。英国近代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1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教师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按照古人所说的知书达礼的文化与道德的内在关联逻辑,教师不仅应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不局限在学校,亦即教师不仅在学生面前要为人师表,而且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教师所面临的道德要求也常常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同样一个不道德行为,人们对其他职业群体可能会抱有情有可原的宽容态度,但对于教师的不道德行为,人们的容忍度极低。教师的不道德行为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伤风败俗、世风日下的标志。所以,许多人都说,社会道德无论如何缺失,只要教师和医生还在坚守道德,那还表明这个社会还有道德底线;相反,如果这个社会连教师和医生的职业道德都出了问题,那就意味着社会道德堕落和颓势已严重到威胁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地步,表明这个社会真的出了大问题,亟待拯救。

第三,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自律性。道德与法律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其中自律性就是道德有别于法律的重要特征。道德自律是人的理性能力和意志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对道德规范的主动把握和自觉践履,是道德主体对外在于个人的道德法则的认同、内化和自觉服膺。这种体现人的道德精神和主体性的道德自律,是各种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自律性更强。

一方面,教师所从事的人才培养的职业劳动,是一种复杂的、渗透性的创造性活动。教师面对的劳动对象,是有意识和思想、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育对象的培养如同农作物的培植,需要因教育对象个体的不同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化,而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标准化批量生产。具体地说,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要求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要出于敬业守职的专业精神和职业良心自觉性做好本职工作,即俗话所说的“教师的工作是一份良心活”。教师按照职业良心做好本职工作,就意味着教师要具有高度的道德自律,否则,难于履行好教师的职责。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经济领域的功利化的实利价值取向,出现了泛化的现象,有些人产生了给一分钱干一份活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辅导要加班费的现象。事实上,教师的工作不同于企业工人的劳动,企业的工作一般有固定时间,上班下班界限分明,教师工作则是一个持续性的、不间断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劳动性质的工作,教师如果缺乏较强的道德自律,往往难以胜任。

另一方面,教师担负的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重大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师法》的规定、职业道德要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相关制度,而且耍自觉遵守制度。教师职业劳动的自主性、创造性,要求教师必须要修养自身,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具有中国古人所讲的“慎独”境界。毋庸置疑,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影响学生,必须严于律己,具有很强的自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就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人品不好的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要求。因为“教师除了教学而外,还负有教育的任务。……教育.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

显然,教师的教育职责,要求教师不仅要好学而为人师,同时也要品行高尚而为人师,因为,教师的所言所行对学生具有重要的辐射力。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综括而言,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独善其身以安身立命之必需,而且也是兼善天下以实现社会价值之必需。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道德职业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职业写作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我爱的职业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