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蒙古机遇与路径
2016-03-14杨臣华田小明
杨臣华+田小明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将是下一阶段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轴,同时也是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创新,更是发展方式、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要把握好内蒙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巨大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重塑经济发展新动力,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从经济发展实践历程看,短缺经济和过剩经济下都会出现供给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早已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普遍短缺”,取而代之的是旧产能过剩与新供给短缺的并存局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依靠要素低成本红利,通过投资、出口两驾马车推动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成本、低效益”等特征显著。随着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的空间逐步缩小,技术追赶和要素转移的步伐相应放慢,尤其在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等因素制约下,要素驱动型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投资不足、消费潜能难释放等需求“疲弱”的背后,是经济供需结构不匹配的深层次矛盾,是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实质性问题。
从经济增长机制阶段看,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证明,低、中、高等收入经济体分别主要通过要素、效益、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要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不能再依靠要素驱动,关键在提高经济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正是效率提高,从培育主体增加要素有效投入,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实现经济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从内蒙古看,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式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调整和优化劳动力供给、产业支撑、创新能力、制度配套与管理创新等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通过提高劳动力供给均衡性,增强产业结构多元化与支撑性,提升强化创新驱动力,完善和精准体制机制架构等措施,扩大有效有用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内蒙古带来的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解决经济增长动力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培育新产业、推进新开放、供给新制度、创造新技术,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激发多层次新需求,推动经济在更高层次实现持续增长。立足自治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内蒙古带来新机遇。
(一)培育产业新体系的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压旧促新,发展新产业。一方面,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有效资源向高附加值新型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我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为新产业加快孕育,构建产业新体系注入新的内生动力。
(二)培育区域新空间的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供给效率,这为内蒙古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深度融入国家大开放战略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培育区域新空间迎来新机遇。为内蒙古在推进以呼包鄂协同发展的同时,加快打造“赤-锡-通”重点城镇经济带、以乌海周边为中心的“小三角区域”,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同时,全方位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度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集聚人力、资金、技术、创新等优势资源,扩大利益汇合点和优势互补点,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三)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的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加快技术、产品、业态创新。随着互联网加速从生活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密集涌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智慧城市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基础的夯实,将有力推动互联网与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文体娱乐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模式、新业态,进而激发需求潜能,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人力资本提升的机遇
提升人力资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对传统发展方式和供给体系进行大的变革,从而提升要素供给质量,让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经济内生可持续增长,人力资本正是代表性要素之一。科教文卫供给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区域融合发展加速、人才引进培育机制逐步完善等积极因素,都将加快全区人力资本提升步伐和“人力资本红利”释放,促进全区劳动力要素供给实现升级。
(五)技术进步的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转变要素投入方式,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强调创新效率。它的推进将为内蒙古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共享创新机遇等方面迎来新的契机,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家、企业、科研单位的创新活力,增强技术进步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注入动力。
三、内蒙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全面部署,我们要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瞄准供给端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全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结构性矛盾,全面提高总供给水平,转换发展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构筑经济发展新型驱动力。
(一)以创新驱动突破结构性矛盾,加速新旧动力转换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创新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作用,创新扩大有效供给,推动新旧动力转换接续。一是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增强产业支撑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优势行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产业链重塑等方式,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围绕“五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传统行业产业链拉长、价值链提升,加快推动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新型化。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完善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生物制造、云计算等领域的政策配套和推进机制,力促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全面提高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以及健康养老、文体教育等新兴服务业供给规模和质量,构建多元产业支撑。二是加快新型消费业态供给,激发需求潜能。落实好《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努力扩大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等新型消费供给规模。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消费新潜能。endprint
(二)以深化改革破除供给约束,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的体制机制,提升制度供给质量,精准施策,深层次释放制度红利,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一是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加大提升人力资本投入,实施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充分挖掘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潜能,激发企业家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进一步放开供给约束。继续发挥简政放权“当头炮”作用,进一步削减行政、税收、融资等供给约束,放宽市场准入,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把部分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三是打好企业成本“降低战”。进一步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税收、社会保险、财务、电价、物流等成本,重点推动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运行包袱,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以“文化”领跑释放文化活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针对基本文化消费供给结构性矛盾,深度挖掘文化产业价值,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一是扩大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充分利用文化消费需求升级倒逼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机遇,深入挖掘草原文化、黄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实施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持续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特色节庆等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二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大力促进“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生产、传播、消费的网络化进程,提升数字文化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三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将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富民紧密结合,引导、鼓励、扶持文化创业,挖掘文化消费潜能。
(四)以补齐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经济“木桶容量”
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进一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夯实经济发展根基。一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重点加快城际、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速信息网络;围绕生活质量改善和全方位需求提升的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补缺口,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二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投入力度。围绕加大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体育等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水平。三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深入推进扶贫攻坚,补齐民生短板。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围绕新能源替代、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垃圾回收、城市园林绿化、水土保持等领域补齐生态建设短板,建设美丽内蒙古。
(五)以对外开放拓展新空间,打造北疆对外开放新高地
借助国家区域优化空间发展战略实施,把准内蒙古区域发展新定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构筑国际合作新模式。全方位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围绕农畜产品加工、电力、能矿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物流、跨境旅游等优势领域,加强产业与产能合作;积极推动“互联网+外贸”新型贸易方式,深化智能技术、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广泛加强智库人员的国际交往和沟通,通过智库联盟,促进各国社会精英合作,凝聚共识,扩大交流,务实合作,有效宣传解读各国发展思路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开展务实共同关注的专项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包括文化、贸易、规则以及情感等行动对接。二是构建多元外向型产业新体系。立足产业和口岸优势,重点发展煤炭清洁利用、金属矿产采选冶一体化综合循环利用和木材精深加工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的境外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基地、矿产资源采选冶一体化循环示范基地、集成材加工集散地和家具制造基地。积极发展面向俄蒙市场的石材、陶瓷、新型墙材等建材业,生产、保鲜、储运、加工一体化外向型农牧业以及机电产业,形成国家新型建材加工出口基地。积极拓展国际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国际会展业,提升服务贸易水平。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主动融入环渤海区域发展,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全力挖掘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合作潜力,进一步强化科教文卫、旅游等方面交流,努力拓展合作空间。
(杨臣华系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杨再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