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规律、创新方法、实现高效
2016-03-14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大梁子小学李洪梅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大梁子小学 李洪梅
自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改革便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都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一切教育改革总的说来无外乎:尊重规律、创新方法。即: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尊重规律、创新方法,才能更好的培养“尖子生”。对孩子的教育永远是教师的第一职责,“尖子生”具有班级号召力,同时对班里其他孩子的学习也起到表率作用。因此,对“尖子生”的培养永远是教师的工作重心。
培养“尖子生”需要教师抓住“尖子生”自身的规律,充分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认识尖子生培养的规律性、特殊性,把握尖子生培养对象的相关特征,建立档案、建立培养策略。
“尖子生”不是托出来的,不能脱离班级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培养“尖子生”的主阵地,高效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成绩稳定而拔尖的根本保证。所以,正常上课时间,尖子生在班级学习,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化典型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尖子生个别点拨、辅导、激励,使他们“吃得饱,消化得了”。采用推荐性作业,严格控制量而提高质,题目要典型,有针对性提高性和系统性,使得该学科成绩能稳定而拔尖。就拿一年级数学来说,针对班里的尖子生,我每天会适当的选择一两道题目,只是在课上做适当的点拨,要求学生回家后自己研究或者借助于他人的帮助,明天回校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教师办公室和教师一块讨论。
尖子生的培养重在平时,重在细节,重在积累。如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一般来讲不太可能,但是“多拿一分、多对一题”却容易做到。千万不要小看卷面上的1分,高分与低分,有时就是一分之差。很多学生意识不到“1分”的重要性,定的目标太高,结果实现不了,还打击了自信心。其实只要每科努力提高1分,总成绩就会是一个大的进步。如何才能多拿一分、多对一题呢?拿我们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养成应得的分数不丢掉的习惯;
第二,要避免犯重复错误的毛病;
第三,克服答题不规范的弊端;
第四,改正审题不认真的错误;
第五,留意粗心大意出错的地方;
第六,严格遵守题目的要求.做到以上几点,多拿一分、多对一题就不是难事了。
尊重规律、创新方法,才能更好的转化“后进生”。“后进生”永远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将“后进生”转化为“尖子生”也是教师长期的教学目标。“后进生”一般表现为:自卑感强、逆反心理强。后进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后进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会让学生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受折而焦渴的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我们学校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班里的孩子大都是外来务工子女,由于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而无暇照顾孩子,所以他们大都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虽然祖辈对小孙子在生活反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应该弥补他们的缺憾。因此,他们对孙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孩子就对学习渐渐的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她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于是我利用家访,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在学校生活中努力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就可以发掘她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她进行再教育。在课堂中,多给这些孩子表现的机会。
总之,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后进生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把爱的甘露洒进每一个后进生的心田,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尊重规律、创新方法,才能更完善的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学必须坚持全体性和全面性,即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素质教育。
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只有尊重规律、创新方法,才能更好的培养“尖子生”;只有尊重规律、创新方法,才能更好的转化“后进生”;只有尊重规律、创新方法,才能更完善的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