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6-03-14张克忠
张克忠,陈 薇
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张克忠,陈薇
通过对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当前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培养体制不力、输送渠道不畅、培养模式落后、安置体系不足等问题,并从构建后备人才体制的培养、完善输送链条、提升培养理念和手段、完善安置体系等几个方面寻找解决方法与路径。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湖北省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分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事业发展后备动力,遵循体育项目的发展规律以及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做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建立精英人才梯队是各地方政府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和任务。为了解和把握湖北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状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我们对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1 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培养模式也已由原先的单一三级训练网络(省、市、基础体校)逐步向“以体校为主,以学校为补充,多元并举”的培养模式转变。专业运动队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培养的中坚力量,其他社会力量,如社会体育俱乐部等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培养的新生力量。但当前专业培养模式和社会化模式两者结合运营还在探索阶段,社会力量培养的规模较小,对当前湖北省的青少年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的补充效益还不够明显。
从全省范围来看体操、柔摔、举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射击、皮划艇等传统优势项目仍然是发展的重点项目,田径、篮球、足球等基础项目是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常抓的项目。传统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专业运动队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如黄石市体校以乒乓球、体操项目为主,潜江市体校以田径项目为发展重点。专业运动学校的运动员技能培养主要依托体校教练完成,文化教育则由本校文化教师或者依托当地教育部门完成,其管理主体仍然是体校。以湖北省奥林匹克少儿体校而言2013年运动员新苗工程入选19人、输送专业队6人;2014年运动员新苗工程入选14人、输送专业队11人,涉及项目包括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田径等多个项目,但当前传统专业体校的发展处于低迷期,硬件设施配备落后、教练员与教师配备不齐、招生数量与质量下降、项目分布不均是体校发展的重大问题,甚至很多市级基层体校都处于举步维艰的发展境地。而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主要以其传统体育优势为依托,通过吸收青少年运动员入校就学的方式,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同时也为学校体育人才梯队增添了力量。如武汉市十一高级中学、武汉市第二职业教育学校主攻田径项目,光谷二初主攻排球,武汉市井冈山小学着力于篮球人才培养。但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高质量运动员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需求的发展。
2 湖北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2.1培养体制不力
2.1.1“举国体制”转型下的新体制构建不力
“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运行体制,在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也一并沿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开始进入了转轨期,“举国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举国体制”下政府和体育事业单位对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培养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当前各省市地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些资金投入远远不够。2)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作模式中,由政府一手包办,社会力量无法进入该体制运作模式中,社会经济运作与专业管理知识不能进入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形成经济效益,这种单一培养体制限制了经济体育的社会化进程,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1.2传统竞赛理念下的培养体系运行不畅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初级、中级、高级自下而上逐步培养逐层筛选的过程,运动技能的掌握与高技巧运用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指导与习得,这使得任何一个优秀运动员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合理选择项目对运动员培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竞赛项目分类指导下,竞赛项目分布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项目选择分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其项目选择上的冲突与不均衡。一些重要比赛的竞赛项目是非全省初级、中级后备人才训练的重点项目,也不是省“精品工程”的项目,这样的状况造成了这些重要项目的运动员出路不及非重点项目运动员宽,愿意投入其中的人少,很大程度上制约基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
2.2输送渠道不畅
2.2.1层级培养机构发展不力造成的梯队链断裂
当前,湖北省内部分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层次机构发展不力,从教练员配置、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不足,甚至有部分体校在运行过程中举步维艰,根本无力承担起后备人才初级培训的任务。在本次调查中,湖北省仅有如宜昌、仙桃、荆门、黄石等老牌体校运营状况尚可,其他基层体校维系艰难,人才培养体系层次几乎崩塌,没有充沛的人才补给,后备人才梯队几无立身之地。
2.2.2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一方面,由于“举国体制”的人才培养体制的禁锢,以及相关政策和办法的出台,使得社会力量难以进入到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领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过社会力量提供人才量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优秀后备运动员安置就业等优惠政策的消失,以及体育成材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青少年和家长对从事体育事业抱有的热情大幅减少,严重影响到了招生人数和参训规模。
2.2.3人才选拔体系不畅
选拔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科学化过程,需要明确的选材计划和完善的选材评价体系。当前在湖北省体校的人才梯队建设主要有两个问题:1)三线队伍缺失,基础很不牢实,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选拔的基数太小,难以选到高水平苗子;2)二线队伍中为了提高招生带来的经济效益,偏离了办学宗旨,使一部分没有运动特长天分的学生进入了体校,而真正具有优秀身体素质、体育天分的运动员因经济等各种原因未能进入体校训练,流失了很多可能会为竞技体育做出贡献的人才。
2.3培养模式落后
2.3.1观念落后,学训矛盾突出
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学习方面的时间安排、师资安排、财力配置以及物资配置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以至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长期以来影响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2.3.2教练员结构不合理
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人才成长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完成的,教练员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但我省的教练员主要由退役运动员组成,这些教练员实战水平高,运动理论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其在开展训练工作时教学能力不足,大多会套用原有教练对自己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能力偏低,这也影响了我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
2.4安置体系不足
安置问题是运动员入训考虑的重要问题,经过对运动员投身运动训练的动机进行了解时发现,有超过半数的青少年运动员抱有通过运动训练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获得一个很好职业的希望。体校运动员学生的文化成绩普遍较差,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但全面素质能力较差。因退役后其社会竞争能力相对较差,以其自身的素质很难在现今的信息社会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再加上国家安置体系运化不畅,运动员在安排就业或升学中受运动员自身素质限制和就业市场供岗不足的影响,运动员安置变成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3 湖北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3.1建立并完善多层共建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本着“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集合体育行政机构、学校、各社会资源共同协同培养,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实行多条腿走路的方针,催生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春天。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各体育学校的作用,以省体校为重点,市级体校为骨干,县级业余体校为依托,再结合其他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社会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社会资源,形成一个多层面培养系统。其次,根据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规定和本地传统优势项目分布,以及体育项目的市场前景与价值,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展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开拓人才培养形式,注重社会体育组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实现培养机制的多元化。
3.2完善人才输送链条
完善人才输送链就要理清各级人才输送单位的关系,疏通人才输送的渠道。首先应加强基层体校建设,扩大基层体校特别市、县两级基层体校人才储备量。1)政府应制定相关出台相关政策意见,从财政投入、运动员安置、教练员体系构建等各方面保障各基层单位在日常工作中能切切实实开展业训工作。2)政府与体育行政机构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各基层体校的特色与传统优势,制定项目发展目标与规划,完善各体校体育项目分配。形成各体校有重点项目、优势项目,人才梯队构建中有优势苗子,有潜力运动员的结构完整,能承上启下的人才队伍。再次,要加强学校课余训练。扩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类体育特色学校、项目训练基地学校的筛选和认定。在中小学特别是传统运动学校中切实全面推行 “阳光体育工程”,提高体育传统学校项目开展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锻炼和训练,使训练项目成为学校品牌,拓宽体育苗子的数量,提升人才质量。最后加大对社会组织中选拔运动员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办业训。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协办青少年业训项目。通过各类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队,开放他们参与到各种赛事中,并从中挑选合适的体育苗子。总之就是要探索一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新路子,构建一个以体育系统为主体、教育系统为支持、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体育后备人才体系。
3.3提升培养理念与手段,提高成材率
培养理念和手段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因素,良好的理念、科学的手段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成材率。
首先,在理念方面,要切实转变“重训练,轻文化”的培养理念。1)要提高运动员自身对文化教育的重视。通过日常教育与身边实例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意识教育,使其主动、积极投入到文化学习中。2)要加强教练员以及体育学校管理人员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日常学习与培训,使教练员、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引导作用加大运动员对文化教育的投入。3)从政策制度上提高文化教育地位,改革运动员考核制度,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成绩纳入到动员评级、转业安置的指标体系之中,从制度层面为文化教育在运动员培养体系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训练指导体系,注重以赛代训的重要作用。运动员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有科学规律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应遵循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和运动技能的习得规律,利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指导理念与体系,达成优秀运动员基础潜力的激发与技术技能的熟练运用与掌握。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将运动员的成材过程作为一个系统体系完成,注重各个成长时期的衔接与推进。在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以赛代训的重要意义。整合竞赛资源,规范竞赛只需建立一个有规程、合理的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的长效赛制,实现 “训赛一体化”,使训练活动和竞赛活动都能产生最佳效能。
3.4建立完善的运动员安置体系
运动员安置体系的建立要从运动员自身社会竞争力提升和相关政府政策倾斜两个方面入手。
在运动员自身社会竞争力提升中,主要通过完善运动员教育体系完成。首先,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运动员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文化老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多方面合力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力度,为运动员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其次,完善运动员职业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平台,加大其在运动员教育体系中的比例,注重研究体育事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结合本地区人才需求结构,特别是体育人才需求结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养与继续教育培养,使运动员在进入社会市场时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上主要是体现在要拓宽退役运动员安置出路上。从政府政策层面出发,一方面大量扶持退役运动员创业、推荐运动员针对专业入岗等,打开运动员就业面。注意考虑到运动员的特殊专业技能,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开展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等有体育特色项目满足运动员在转业安置过程中的需要。另一方面,拓宽运动员深造的渠道,通过与普通高校的沟通与协调,将文化成绩较好、运动成绩也优秀的运动员送入到高等院校深造,在保证运动员文化提升的同时,也为体育事业发展培养更为高层次的体育人才。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Z].体科字[2003]6号.
[2]刘鹏.解决好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中根本性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8-10-09.
[3]周军.以丁俊晖现象为例,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4]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Path Teenagers Athletics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Training Research in Hubei Province
ZHANG Kezhong,CHEN Wei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Hubei province's teenage athletics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the paper found that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the youth talen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bei province,there are a lack of training system,not free transmission channel,backward training mode,resettlement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system.And from the building system of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the suggestions includes improving the transmission chain,improving training idea and means,perfecting the resettlement system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o find a solution method and the path.
youth athletics sports reserve talented person;cultivating path;Hubei province
G808
A
1003-983X(2016)07-0648-03
2016-06-13
湖北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5B017)
张克忠(1957-),男,山东蓬莱人,中级教练员,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体育系,湖北武汉430223;Hubei Athletic vocation Academy,Wuhan Hubei,430074
而社会力量则主要着力发展那些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跆拳道等,特别是足球项目,近几年来无论是在专业体校还是其他社会体育业余训练培养体系中都发展迅猛。但是由于训练时间较短、训练教学手段缺乏系统化等原因,导致运动员在培养过程中技能水平很难达到高水平标准。同时,社会型高技能人才选拔进入到竞技体育人才梯队的渠道并不完善,以此两个方面就造成了社会力量在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助力不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