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心理分析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应用

2016-03-14李森夫

湖南包装 2016年3期
关键词:脚本动画受众

李森夫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受众心理分析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应用

李森夫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受众作为动画作品的最终接受群体,其不仅影响着其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在不断地引导着动画创作的各个环节。在作为阐释与宣传某种理念的动画短片制作中,如何更好地表达动画中所蕴含的理念与初衷,这是每个动画人在创作中将会遇到的问题,文章对受众心理的产生原理,以及如何对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在对受众心理进行主动理解的前提下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其来指导创作活动,这三点来进行探讨。

受众心理;心理需求;动画创作;视知觉;心理学

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众多动画作品带着其各自的观念意识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而在人们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我们的作品能有效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并且将我们的观念表达清晰,这是身为动画制作者都会思考的问题。在传播学定义中,受众对于传播主体的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短片的创作过程中去主动理解受众的心理活动,这对于我们的创作主体而言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受众需求的产生原理进行分析,才能更有效地将创作主体的内涵传达给受众群体,从而在实践中将其以一种合适的形式应用于创作主体之上,将形式与意味进行有机的统一,得到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使我们的作品既能够脱颖而出又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1 受众心理的产生原理

在动画短片对受众群体的作用过程中,制作者将信息通过画面与声音传达给受众,受众通过视听器官对外部的画面与声音信息进行吸收,转化之后传达给大脑,这便是“感觉”。之后,通过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有序排列与疏通理解,并接受到部分被传递的信息,这是“知觉”。受众根据本能的欲望对相关信息进行优先级的排列处理,这是“需求”。根据“需求”受众产生各种不同的举止这便是“行为”。

在这些心理特征中,“需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个体需求得到满足时,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会诱发形成相关的行为,而当个体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未满足的需求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其他的需求。心理需求主要是指的除生理需求之外的对安全、尊重及幸福等方面的需求,可以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个部分[1]。内在的心理需求主要指的人们在受到事物本质或其自然产生的后果所激发出的需求,例如热爱某种运动、观看某种主题的电影等。而外在的需求是与事物本质无关的,由外部物质需求所激发出的人的需求,例如为了获奖而参加比赛,或者为了金钱而去参加工作等。通过外部刺激可以激发受众的需求,而当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受众的行为也有可能因此终止,因而在进行短片的创作过程中,对受众的需求分析首当其冲。

2 动画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分析

现代世界上动画业界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都极为注重动画产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并在全球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以便制作出符合相应受众群体的各种题材的动画,且具有完整的一套发行渠道,一整套科学的制作流程,从符合受众的审美口味取材,到动画角色设计、故事的结构编排,与动画高潮点、动画结局的设置,这一整套的流程都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这便是日美动画得以成功商业化的重要依据。可以看出其他国家的动画业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动画在制作的过程中都以观众的需求为第一导向,因此创作出的动画才能够“抓住”观众的“心”。而如何能有效地“抓住”受众群体的“心”,我们就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分析出的鉴赏步骤大致可归纳为:“期待、感知、遐想”这三个大的方面。

2.1 鉴赏之“期待”

动画犹如一部动起来的小说,小说用文字演绎人生,动画用流动的画面演绎生活,所以正像小说一样,小说通过预告和一些隐性的或公开的信号,一些为众人熟知的特征或含蓄的暗示,使小说的读者预先倾向于一种极为独特的接受[2]。这种暗示可以唤起人们对已阅内容的回忆,从而把读者带入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之中,并且随着作品的开端使读者对作品的结局以及如何去展开故事产生期待的情感。这种在阅读前已经存在并且进入阅读的过程,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在《接受美学以及接受理论》中提到这种状态并将其定义为:“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简单来说就是受众在阅读前对内容的接受受先前已经存在思维定向的影响,在受众知觉过程中其自身所具备的审美心理定式与审美经验将会引导受众接受与否[3]。

动画的鉴赏活动同样如此,动画的叙事模式,情节的走向也如同小说,因此动画影像叙事在顺应受众审美模式的前提下,可以在叙事手法上大胆创新,运用电影镜头语言,来创造富有强烈动感冲击力的画面以增强动画的可观性与观赏性,使其定位扩大,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2.2 鉴赏之“感知”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受众需要感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身心。而动画所能提供的视听方面的感官享受,动画所必备的超凡的想象力能让受众在压力中获得感官上的享受与满足,动画与影视有许多共通之处,正如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其电影理论著作《电影的本性》中所强调的一点即“视觉优先原则”[4]。

动画艺术是通过感官中最直观的视觉为基石来进行呈现的,因而,视觉元素是动画艺术中的主导元素。观众是通过作品的场景布置、画面构图、光线渲染、色彩调配与镜头调度上来了解这部作品的主干,因而,制作性质的图像与声响便是动画作品最为主要的审美符号,直观地呈现出整个空间,从而使动画能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与个性的呈现手法构筑出一部完整的作品[5]。在人类的所有感觉器官当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二者是人类出生之后最基本的两种感受世界的方式,视听的结合则是人类了解身处环境的基本手段。一般受众群体普遍接受的优秀动画作品多以极具创造力的动感画面体现了现代视觉的所有特点,并将受众的审美愉悦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人设、场设的各种构思中都在从视觉的角度强调这种呈现方式,结合声音元素,如动感的音乐,将画面与配乐进行有机地结合,使原本处于虚拟次元的动画世界观变得真实可感,触手可及,从而满足受众的感知需求。

2.3 鉴赏之“遐想”

遐想同样是受众的重要需求。美国美术和电影理论家、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经提到“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感性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6]。在动画创作中所进行的设计与联想都是为了营造出有一定审美共性的画面、声音与故事。想象是动画不可或缺的一种要素,可以说动画作品相对于其他影像类作品的优势就在于对遐想空间的塑造与呈现,作为一种艺术化的现实呈现艺术,动画运用夸张、变形等等表现手法,借助人们的想象力,表达出了作为人类共性的好奇心这种具有梦幻性质的理想诉求[7]。动画叙事方式对于人类想象空间的延续起到了一种促进作用,结合受众的想象与遐想,在这种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约束的能自由表现人类丰富创造力与梦想的次元中进行描绘。虽然这种“伪”存在并没有实际存在,但是却能让现实生活中备受约束与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受众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动画的次元中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与放松。这也是为何动画能改变人与传统艺术之间那种聚焦式的交流关系,让受众能够参与到动画作品所构筑出的想象空间中的缘由。动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精神享受与思维幻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通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率真的童真与内心对童真的追寻而表达出来,使人们沉浸于其中。

3 创作过程中受众心理分析的指导作用

3.1 受众心理分析对文字脚本的指导

作为动画制作人都知道在制作动画短片的初期阶段首先要确定的是需要表达的理念,然后,结合这种理念进行动画脚本的编写与选定,因而在进行文学脚本创作的时候要考虑如何将理念贯通其中,从而引起受众共鸣。从近期较为成功的动画短片《Cross Road》可以看出这一点,该作品是新海诚为了声援日本国立大学前期考试的考生们而制作的动画,文字脚本与分镜脚本都由新海诚单独完成,故事以双线剧情按时间推进:住在连补习班都没有的小岛上,努力考大学的女高中生海帆;一边打工,一边努力学习的东京男高中生翔太。通过“Z公司的远程教育”,不知从何时起,两人的人生发生了交集。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人生开始逐渐相交。该剧的受众群体定义为即将步入考场的考生们,从剧情上来看非常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便于受众将自己带入角色。处于艰难生活环境的两位主角在不断付出努力的同时,也呈现了处于考前重压下的考生的状态。在考场上的冷静对待与心态调整的场面,以及结尾在放榜日期两人不期而遇的青涩,不断激励着处于压力之中的考生们,并且间接地提供了考场上突发状况的应对方法。这种从受众生活状态上分析受众的心理状态,从而推断出受众的真正需求,然后在文字脚本中进行理念与需求的有机融合,才是处于文字脚本阶段所需的必要步骤。

3.2 受众心理分析对造型设计的指导

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接下来便要进行造型设计,其中包括人物设定、场景设定、色彩设定、画面效果图绘制。动画作品中的造型设计可谓随性随意,但是也必须考虑受众的审美与接受范围,也同样需要结合文字脚本进行设计,无论是夸张化的变形还是写实风格的描绘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仍然从《Cross Road》入手,从事短片人设与作画监督的是田中将贺,其代表作有日本深夜动画票房奇迹的《未闻花名》,周末两天的票房达到198177700日元,观影人数161225人,且年龄层调查结果多数为高中生以及大学生。因而在作画监督这个职位上,也是根据当时受众群体的喜好来进行选择的。受众对造型设计方面的构思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众的审美范围决定了造型设计的范围,结合动画作品的受众群体范围进行造型设计,可以协助制作组更好地定位动画的受众群体,从而更为精准地确定整体美术风格。

3.3 受众心理分析对分镜脚本的指导

分镜脚本是文字脚本、美术风格与视听语言的结合,当文字脚本确定之后,需要将其绘制成画面,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动画图稿,它只是一连串的小图,详细地画出每一个画面出现的人物、故事地点、摄影角度、对白内容、画面的时间、做了什么动作等。这个脚本可以让后面的画师明白整个故事进行的情形,因为从“构图”之后的步骤,就开始将一部卡通拆开来交由很多位画家分工绘制,所以这个脚本一定要画得详细而不出差错。将文字剧本详细读过,经由动画家以卡通语言再整理消化后开始绘制分镜脚本,人物位置,地理环境都要画出,场景要十分清楚,对白、动作、音效、秒数都要写好,镜头运用、特效(如透过光、高反差等)也须注明,脚本绘制工作最佳人选应当由对电影十分了解的动画监督担任,视线、进出场方向、观点都要画得很顺畅,这也就是分镜脚本的绘制过程。在这些环节当中是否能符合受众的视知觉需求,决定了一位动画监督的成功与否。

3.4 受众心理分析对后期制作的指导

在根据分镜脚本与美术风格进行漫长及艰辛的动画原画,以及动态补间绘制这个中期过程之后,进入到后期制作当中。后期制作时所有前中期的工作的整合环节,其中每个镜头的运动以及特效处理色调统一,都要受到受众视觉生理特征的影响,相对于过于快速的镜头切换以及过于摇晃的镜头运动,都会给受众相应的心理感受。为了避免受众产生视觉疲劳,必须结合受众的心理来进行调整。在《Cross Road》中,受众群体定义为处于高考压力下的考生,在Co Mix Wave Films Inc制作组的调整下动画的色调偏暖偏亮,给人心理上温暖的感受,整个影片特效以柔光居多,有利于缓解疲劳与压力。后期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前中期整合,同时也需根据受众需求进行整体上的调整。

4 总结

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顾及受众的心理感受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呈现自我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全新的制作技术层出不穷,但决定动画命运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受众的反映,因此,在制作的同时以受众的心理感受作为标准将成为一种趋势,受众心理也必须是每位动画制作组成员所应该注重的一个方面。

动画短片作为一种自主性更大,实验性更强的动画表现形式,受众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其核心与灵魂,可以说一部动画短片的成功与否,与受众是否能够真正读懂与接受它是密不可分的。动画短片是一种以叙述理念为核心的动画形式,从上文提出的案例与方法可以看出,为了让作品能达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应思考如何让更多的观众接受与领悟作品想要传达的内涵,一部动画短片想要获得成功,在其制作过程中须贯通受众的心理需求,尊重受众的审美方式,从而使受众与作品产生心理共鸣。如果想用作品来传达一种理念,那么就需要将故事的细节与世界观压缩成一种生活底蕴,以及对世界的感悟,贴近受众的生活,这才能让受众在观赏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从而体会其中的含义。

[1] 贾否.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 0:216-217.

[2] 卡瓦利耶.世界动画史[M].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34.

[3] 姚斯HR, 霍拉勃RC. 接受美学以及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辽宁: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72.

[4]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198.

[5] 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8:112.

[6]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57.

[7]贾否.动画创作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55-56.

李森夫(1991- ),男,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737585777@qq.com

2016-08-14

猜你喜欢

脚本动画受众
酒驾
做个动画给你看
安奇奇与小cool 龙(第二回)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快乐假期
小编的新年愿望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