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再谈修复城市湿地的辩证关系
2016-03-14本刊编辑部
卷首语
洪水过后再谈修复城市湿地的辩证关系
今年洪水肆虐的地方格外多,这不由得想起湿地。洪水与湿地有什么干系?事实上,洪水的泛滥跟分流面过窄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湿地面积减少是一大原因。山林湖泊和湿地均能起到“纳水”作用。然而,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性扭转。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温带滨海湿地53%已经损失了。没有了湿地的分洪功能和储存作用,也就失去了强大的泄洪功能,洪水就必然毫无缓冲可言,洪灾也一次比一次更为严重。
其实调蓄洪水只是湿地的作用之一,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实这样的知识我们早已知悉,不过这次甚多的洪水再次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湿地的保护与修复,目前的修复仅仅是个开始,真正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据悉,河南省国家级湿地公园总数已达29个,更多的湿地数字也在攀升中。
其实,湿地尤其是城市湿地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我们常见的荒滩、荒水、池塘、水坑,就是湿地。湿地就是人们依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时,人们与河流之间经常或常年被水湮没的过渡地带。只不过那时,我们对湿地的认识及其作用是模糊的,甚至不甚明白,所以,才会在城市扩张中、城市化进程中,忽略了湿地的功效,从而不断蚕食湿地。尤其是北方的城市,八成以上的湿地都消失了,或者湿地变成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排放场地,城市湿地水质、水量不断下降。湿地消失和退化又引发洪灾隐患、水体污染、环境恶化,并影响经济发展。我们无可避免地重蹈了世界各地城市化过程中的通病之一。
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湿地的修复与保护,正是对自然湿地、城市湿地功能、认识的加深、反思和提升。其实,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一直存在于城市化的进程中。是让湿地淹没人与河流的过渡地带,发挥湿地的保护功能,还是人类占领这片区域、扩张土地,这都是一种选择,也主要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因为湿地处于弱势,它们无法选择。
湿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绿色核心。必然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重开发轻保护,应该遵循“保护-利用-增值-保护”的生态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对湿地进行跟踪研究,找到影响湿地可持续的重要因素,为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湿地是具有重大经济、文化、科学和娱乐价值的一种资源,一旦丧失则不可弥补。
搞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实现城市水系生态保护规划与城市湿地规划的融合统一。城市与水系是骨和血的关系。没有泰晤士河,就没有伦敦。没有黄河,就没有三门峡。水影响着城市,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河流。因而城市水系的规划设计不能是孤立的、分散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为湿地规划建设的基础,城市湿地建设规划的水系资源为本底。现实中,湿地保护修复,涉及多个部门:林业、水利、环保、河务等,统筹规划、部门协调就成为重要工作。所以,在制定湿地保护条例时应予以足够重视和科学设计。
修复城市湿地建设花园城市时,要突显城市特色。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没有特色。在恢复修复城市湿地的过程中,应重视珍惜城市历史、文化,挖掘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使自然和人文同时得到保护、利用和发展。淮阳湿地在彰显淮阳品位、特色方面就功不可没,经验值得借鉴和总结。
加大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宣传力度,让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的保护意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具体行为中,激发公民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湿地保护的自觉行为。让湿地直接变成宣传和教育的主课堂,湿地的浏览、旅游直接获得湿地保护的知识。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验。
重新恢复城市湿地,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