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初衷
2016-03-14卢德之
我的写作初衷
卢德之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编者按:华民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卢德之博士,不仅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更是一位思想家。近年,他先后出版《交易伦理论》《资本精神》《论慈善事业》《走向共享》和《让资本走向共享》等个人专著。他创造性地构建了资本精神理论和共享理论两大思想体系。他的最新著作《资本精神—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力量》即将出版,本文为其自序。〕
正值隆冬季节的北京,雪花已经把黑夜映成了白昼。
刚刚看到永光先生、振耀先生从百忙中抽暇为拙著撰写的热情洋溢的序言,内心充满感激!他们对我全书思考的问题所给予的评价,正是我追求的目标,同时也给了我许多新的启迪和鼓励,引发了我对写作初衷的再一次回想。我把这些回想写在前面,既是一种理论梳理,也是一种真诚的交流。如果能为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就了解到我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架构提供帮助,那就是我的目的了。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进入21世纪后,世界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一个大变革、大博弈、大发展之中。而且,中国在变,世界其他国家也在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也在变。在这样巨变之下,全世界都困惑了。世界到底怎么变?往哪里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的人主张,到东方文化中找答案。这不是没有道理,但这个答案会让大家满意吗?有的人主张,到西方文化中找答案。历史证明,这种简单地回到东方文化或者说从西方文化中拿过来的办法, 都是行不通的。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又不能不变化,不能不转型。同时,既不是西方文化转到东方文化,也不是东方文化转到西方文化,世界总得有一个基本的方向与目标!
对此,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能仅仅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发展了。传统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基本原理,有自己的方法论与特点,比如从生产方式来理解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力,一个是生产关系。从生产力来理解就会发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人类从原始游牧文明发展到农耕文明,到商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现在信息文明等。从生产关系来看,则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形态。现在的问题是,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用传统生产方式就不太能理解现实社会和面向未来所遇到的许多问题了。比如一个人可能今天上午是一个亿万富翁,下午可能就在波动的市场里成为亿万负翁!比如美国硅谷今天发明了一项高科技, 明天就可能被印度超越了。比如一个人拥有资本后, 就可以不再去从事劳动, 就能享受资本投资所得了。美国如此,英国如此, 中国也如此。再比如目前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如果还是按照传统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来区别,可能大家心里都不服气。美国人就说:我们是资本主义,你们的亿万富翁比美国还多啊!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很健全,目前比你们还好啊!
所以,无论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等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来看,我们都很难简单地用传统的这种思维方式来观察与思考问题了,传统的认识社会的工具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了。
怎么办呢?现在看来,要更好地认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需要新的认识方式,需要新的工具、新的话语体系。我认为,我们应当回到人类本原上去寻找新的视角、新的工具。
人的本原是什么呢?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要求。那么,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又是什么呢?一是物质基础,二是精神基础。
那么,物质是什么呢?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物质中有一种特别的物质,就是财富。物质并不都是财富。矿山是物质,矿山的矿开采出来,能够为人们所利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满足人们潜在需求的那部分物质,才叫财富。财富里又有一种最特殊的财富,或者说最基本的财富,就是能够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活跃的财富,那就是资本。这个资本观是一种与传统资本观完全不同的资本观。
资本到底是何物?资本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与人类劳动有关,与人类最初的剩余产品有关。人类运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产品,并用剩余产品开始再生产,这种剩余产品就成了最原始的资本。有了这种资本,人类才真正拥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我们找到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本,这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我们还得去寻找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人类的精神形态很多,包括对宗教的信仰、对哲学的追求、对道德的认识等都是精神的范畴。我们要寻找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最基本的精神形态,我认为就是资本精神。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资本,那么与资本有关的精神,或者说资本背后的道德精神自然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精神。我把它叫做资本精神,就是资本向上的那种内在动力和道德精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础。
这样一来,我们就找到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两个基础—资本与资本精神。这两者之间应当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事实上,两者之间总是表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是分裂的,有时候是背离的,甚至常常出现博弈、对立的状态,还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周期性的博弈或对立,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而且,这样博弈的结果才共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站在这两个基础上,我们就发现我们手里的这两个认识工具真的非常奇妙。我们用它们去分析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时,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发现线索,或者说发展规律:第一,因为有了资本的不断发展和资本精神的不断发育,社会的财富就会更加丰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就会日益稳固。第二,社会财富日益增加,特别是资本创造的财富日益丰富,就会要求资本精神的超越与提升,资本与资本精神这种博弈发展的结果,就是让资本创造的财富为大多数人所享有,这就直接导向了资本与资本精神发展的最终目标—走向共享。
过去我们谈到资本的个性特征时,存在许多误解。其实,资本的量、财富的量很少的时候,少数人享受了资本带来的财富。虽然不合理,却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过程。只有当资本的量、财富的量丰富了的时候,大多数人共同享有,全社会共同享有,也是一种现实的和必然的要求。也就是说,资本从由少数人享受,到多数人享受,到全社会共享,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历史发展也一直围绕两个基本范畴在博弈中向前:一是资本,一是多数人。马克思当年所讲的共产主义,让全社会共同享有资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深刻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揭示了资本与多数人的本质关系。确实,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资本很少,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和地主强制地占有了资本创造的财富,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也就是必然的社会产物。到了资本极大地丰富,并创造出了越来越丰富的财富时,全社会就会拥有共享的基础与条件,也就是习近平主席所讲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也就是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也就是说,当资本不断涌流,当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起来,全社会的分配方式就是共享了。所以我认为,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共享。
所以,共享是个好东西。用共享这个原理分析当前的社会发展时,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种典型的共享形态:一是共享经济,互联网、物联网上的经济活动就是最典型的共享经济。二是共享社会,现代慈善所带来的财富分配效应就是最典型的社会共享形态;三是共享政治,我们强调富强、民主、法治、文明等就是最典型的共享政治形态。这种共享形态,比所谓的公民社会明确得多,大家都能理解,也都能接受,而且东西方都能接受。
那么,共享理论的基础是什么呢?任何理论都是有基础的,都有自己的出发点。这个理论的基础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二是西方优秀的文化,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仁爱、大同、中庸等都是好东西。西方文化传承的博爱、平等、公平、正义等也是美好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等都是好东西。这三个组成部分都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而且都显示出鲜明的共享特征与共享追求。可以说,共享把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与最美好的追求连接起来了,共享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西方优秀的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真正打通了,共享才具有了人类终极关怀的价值与意义。
所以,共享理论一经建立就可以贯通中国优秀的文化、西方优秀的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可以消除以往许多人质疑三者融合发展的狭隘主义思想。同时,由于它们本身都建立在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资本与资本精神基础发展之上的人类文明成果。未来社会就是建立在资本与资本精神基础上,以共享为目标的发展型、开放型、包容型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包括共享社会体制、共享经济体制、共享政治体制等,这种理念运用到全球治理领域就是多极均衡、协同共享。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与制度体系,对全人类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追求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我想,这个支点已经在我心中,但目前这个支点撬动世界的能量还远不够。我将在下一本书《共享论》以及今后的研究中,探索、聚集更多促进发展与进步的能量,以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窗外的世界一片隆冬景象。只是冬天已经来临,春天也已经不远了。但愿人类的春天永在,人类总是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