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使用叶酸能降低肠癌风险等

2016-03-14

家庭医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荨麻疹叶酸螺杆菌

合理使用叶酸能降低肠癌风险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房静远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长达7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明确了叶酸对结直肠癌癌前疾病——结直肠腺瘤的早期干预有显著效果,并由此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许多人都知道,孕妇适量补充叶酸可以预防胎儿畸形。科研人员发现,它具有稳定基因的作用,因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科研人员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干预试验,发现叶酸对预防散发性大肠腺瘤初发有积极的预防作用。这项试验联合了国内多家医疗单位,招募年龄均在50岁以上,经肠镜检查没有腺瘤的志愿者。科研人员将志愿者随机分为叶酸组和对照组,完成研究者分别为384人和407人。3年后,科研人员再次对所有志愿者复查肠镜。结果发现,叶酸组中有56人发生了非进展型腺瘤,8人发生了进展型腺瘤;对照组中这两个数据分别高达110与22。可见叶酸对于大肠腺瘤初次发生具有非常明显的预防功效。

房静远科研团队此前发现胃癌发病与萎缩性胃炎有直接关联,该团队根据患者性别、一般健康状况、家族史、口味、饮食习惯等,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准确性高的癌变危险度数学公式,这一预警萎缩性胃炎发生与转归的数学模型已在2012年被纳入《中国慢性胃炎共识》。

房静远特别提醒,叶酸的适应症非常严格,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服用,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如果病程进入中度异型增生(即不典型增生)阶段就应审慎使用,如进入重度则不能再服用。叶酸之所以能够防癌,是因为它对发炎的细胞能产生稳定的作用,但同时对已经发生病变的细胞也有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卫 文供稿)

音乐可缓解儿童抑郁症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与北爱尔兰音乐疗法信托中心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定期接受音乐治疗的抑郁症患儿,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研究人员选取了251名抑郁症患儿进行研究,其中108人仅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另123人同时参加12个每次半小时的音乐疗程包括即兴音乐和歌曲创作等。结果发现,接受音乐治疗的孩子抑郁情绪得到了显著缓解,而且更愿意与别人沟通。

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发言人阿尔·布曼斯对此表示:“音乐的节奏、韵律、音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玛利亚·托米亚则表示:“孩子们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情绪,比如羞愧、内疚和嫉妒。家长应当理解孩子的情绪表现,并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听音乐或学习乐器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李福章供稿)

好胆固醇对更年期女性无效

许多人称“高密度脂蛋白”(HDL)为好胆固醇,认为这种胆固醇对心脏健康很有好处。但是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当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好胆固醇的保护效果不仅会消失,甚至还会促使动脉血管斑块的堆积,进而产生动脉硬化等问题,对心血管带来伤害。

研究人员对225名40多岁的中年女性进行了9年多的跟踪研究。研究开始时,这些女性都没有心脏病。在研究期间,研究人员定期为这些女性测量了动脉斑块变化,共测量了5次。结果发现,女性进入更年期后,血液中好胆固醇浓度越多,动脉斑块堆积也就越严重。

研究人员指出,女性更年期后,高密度脂蛋白本质可能会出现变化,导致这种胆固醇无法帮助预防斑块堆积。负责该项研究的美国匹兹堡大学流行病学助理教授莎玛尔艾尔·寇德里称,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很惊讶。人们都认为,好胆固醇应该可以保护女性,在更年期以前,好胆固醇的确可以保护女性、有助于预防心脏病。但到了更年期,好胆固醇似乎会增加血管斑块堆积,这与体重、坏胆固醇浓度等变数无关。(曹淑芬编译)

饮酒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欧洲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酒精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该研究结果是由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对欧洲10个国家的334 850名35~70岁女性进行研究后而得出的。该研究再一次证实了酒精与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如果女性每天喝一杯红酒或啤酒,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就会增加4倍。

研究还发现,饮酒时间长短也是影响女性乳腺癌风险的因素之一,女性饮酒史越长,患乳腺癌的风险就越大,尤其是那些在首次妊娠前就开始饮酒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加明显。

研究人员表示,饮酒是一个可以通过养成良好健康习惯来改变的风险因素。因此,应该劝告和警告女性控制这个风险因素。欧洲抗癌法典公布了12条降低癌症风险的提示,其中有一条称,如果饮酒,就应该限制酒精摄入量,戒酒对所有类型的癌症都具有预防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癌症风险的减少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维持正常体重、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女性进行母乳哺养、饮食中包含大量水果与蔬菜、限制酒精的摄入。

(曹淑芬编译)

老年肺炎可能是心脏疾病的诱因

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中老年人常见的肺炎,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诱因之一,提醒中老年人在寒冷季节要注意防病。

研究人员收集了近6 00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相关数据,他们都参加了“美国心血管健康研究”;另外收集了近1.6万名45~64岁的中年人的相关数据,他们都参加了“社区动脉硬化风险研究”。在随后10年的追踪调查期间,老年组有591人因为肺炎而住院,这些人中有206人随后患上了心脏病,或因心脑血管事件而死亡;中年组有608人因为肺炎而住院,其中有112人随后患上了心脏病,或因心脑血管事件而死亡。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研究人员认为,老年人感染性肺炎的不良后果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显现出来,但它确实会引发心脏和血管炎症,增加了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李福章供稿)

荨麻疹或是幽门螺杆菌引发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皮肤水肿反应,一般伴有强烈的瘙痒。慢性荨麻疹会反复发作,而病因却很难找到,很多人经常得荨麻疹,却往往四处求医无果。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戴前梅医生和同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荨麻疹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对此开展了专题研究。他们选择在皮肤科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8名,同时选择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3名健康人,均采用呼气试验法筛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结果在88位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有62位幽门螺杆菌阳性,阳性率达70.45%;43名健康体检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16人,阳性率达37.21%。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后将患有慢性荨麻疹同时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62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在进行荨麻疹治疗的同时,加服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而对照组则只进行荨麻疹治疗。结果,接受双重治疗的患者荨麻疹的总有效率达到78.21%,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只有46.67%。也就是说有一些人加用了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后,荨麻疹竟然好了。

对此,专家称目前其机理还不明确,可能是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促进了炎症介质的释放等。专家建议,对临床上久治不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无论其是否有消化道症状,可以考虑在进行抗组胺治疗的同时,给予抗幽门螺杆菌一个疗程的治疗。

(卫 文供稿)

猜你喜欢

荨麻疹叶酸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正在备孕的你,叶酸补对了吗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用猕猴桃补叶酸?未必适合你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