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多因素法对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2016-03-13韦燕飞赵铁建段雪琳刘雪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动物模型胶原造模

彭 岳,韦燕飞,赵铁建,段雪琳,刘雪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宁 530200)

复合多因素法对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彭 岳,韦燕飞,赵铁建**,段雪琳,刘雪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宁 530200)

目的:本研究在中医学辨证思维指导下,根据血瘀证理论探索和改良造模方法,采用多因素复合法建立血瘀型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方法:通过二甲基亚硝胺、小牛血清白蛋白和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联合注射,外加乙醇灌胃及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多因素联合构建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结束观察大鼠的死亡率,评价中医血瘀证证候,进行证候等级评分,观察肝脏病理学大体形态,检测肝功能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型和III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3种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放射酶免法血清学检测大鼠肝纤维化4项——HA、P3NP、LN、C IV的含量。将以上结果与传统四氯化碳(CCl4)单因素造模法进行比较。结果:血瘀证组:①大鼠的死亡率为20%;②大鼠出现瘀斑、舌紫暗、便溏等典型的中医血瘀证证 候,血瘀证证候等级评分高;③病理学大体形态观察发现肝脏出现表面暗白、密布灰白结节、质硬脆等纤维样变化;④血清学肝功能检测发现模型大鼠的ALT和AST,以及TBIL、DBIL及IBIL的含量均显著增加;⑤肝脏I型和III型胶原、α-SMA 3种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⑥大鼠的血清肝纤维化4项——HA、P3NP、LN、C IV的含量均显著增加。与CCl4模型组相比,多因素复合法所致血瘀证模型组以上各项结果(除了死亡率及肝功能外)更为明显,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能有效地改善CCl4造模法的高死亡率缺点;模型动物同时具备了疾病与证候双重特征,既符合中医血瘀证证候的基本特点,又与西医肝纤维化病理特征相一致。

血瘀证 肝纤维化 动物模型

目前,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形成及逆转机制的研究层次走过了从器官到细胞,深入到了细胞因子及胞内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的阶段[1]。然而,中西医结合依然是肝纤维化疾病治疗研究的趋势,此类研究必须要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平台,才能保证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准确度和信度。而目前常用于肝纤维化研究的动物模型,有的造模周期太长,有的死亡率太高,有的纤维化形成欠稳定[2]。并且绝大多数此类由单因素作用而建立的动物模型,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复制出人类肝脏的纤维化病变(当然更模拟不出病变状况复杂的中医血瘀证),限制了这些模型的应用性和研究价值[3]。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以中医学辨证思维作为指导,根据血瘀证理论,通过造模因素的优化和方法的改良,采用新的多因素复合方法建立了一个血瘀证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在较全面、准确地复制人类肝纤维化疾病的同时,其病变更贴近中医理论、具有血瘀证的特色:模型表现的证候与中医血瘀证改变十分相似;其证候表现结合造模因素综合分析,合乎血瘀证的中医病理机制,较准确地模拟出了“脾胃气虚,痰湿瘀阻”中医血瘀证型。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使后续的、基于该模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结果更为准确可信、更具有说服力;为血瘀证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也给临床肝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有效切入点。现把造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四氯化碳(CCl4,自广东汕头达濠精细化学品公司,批号:20120513);血清肝功能指标五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测试试剂盒(上海科华东菱诊断用品有限公司,批号:20130318);血清肝纤维化4项(透明质酸、层粘蛋白、III型前胶原、IV型胶原)放射免疫分析药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批号:130320);胶原I第一抗体(Collagen I Ab-2)和胶原III第一抗体(Collagen III)(美国Santa Cruz公司,批号:20130515);α-SMA(福建迈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20130411);PV单克隆抗体工作液试剂盒(鼠Polymer Kit)和PV多克隆抗体工作液试剂盒(兔Polymer Kit)(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130401,20130521)。

1.2 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

1.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45只SPF级健康SD大鼠,雄雌各半,体质量150-180 g。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繁殖生产(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桂2003-0001)。

将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每组15只。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普通方法饲养;第二组为血瘀证模型组:改良新方法病证结合动物造模;第三组为CCl4模型组:传统肝纤维化造模方法,阳性对照。

1.2.2 造模方法

1.2.2.1 血瘀证肝纤维化病证结合模型的制备

该模型的制备,参考并改良张斌等[4]研究者的“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 nitroxide,DMN)、小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Norepinephrine,NE)联合注射造模法”,在该方法的基础上(新法的步骤和方法上与该造模法不尽相同,对其进行了药物剂量上和用药时间上等多项细节的探索及改良,以求更合理及有效),外加乙醇灌胃及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 多因素联合建立起更为完善和贴切的气滞血瘀模型。此法是一种制作病证结合血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使用DMN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每天1次,以1 mg/100 g的剂量腹腔注射0.5%DMN,每周内连续用药3天,共给予8周;②从第2周开始,每天1次给造模大鼠尾静脉注射NE,用生理盐水配制成0.1 g·L-1浓度的注射液,给药剂量为0.01 mg/100 g,共给予8周;③造模开始的第1天和第10天,分别给予大鼠尾静脉注射BSA,用生理盐水配制成50 g·L-1浓度的注射液,给药剂量为0.025 mL/100 g。在上述基本造模法的基础上,给予大鼠20%乙醇灌胃(用量:0.1 mL/100 g,每日2次)及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低蛋白饲料配方,以玉米面为主要成分;混合以20%的猪油及0.5%的胆固醇)。在整个模型复制过程中密切观察动物行为、体征、排便等改变,认真监视动物的死亡情况并作详细实验记录。

该组动物模型的复制时间约为8周。8周后对各大鼠的血瘀证候,按照陈可冀血瘀证证候分型标准[5],自拟评分表进行全面的血瘀等级评价;之后处死并解剖,取其肝脏病理标本及血液标本进行检测。这样可获得确切的、全面的检测结果。

1.2.2.2 CCl4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

将肝毒剂CCl4与橄榄油配成40%浓度油剂,按0.3 mL/100 g剂量对组内大鼠进行皮下注射染毒,每周2次。第一次注射量加倍。染毒时间共计8周(肝纤维化病变约在造模6周时形成,第8周病变稳定)[6]。造模过程认真监视动物的死亡情况并作详细实验记录。

1.2.3 观察的指标及检测方法

1.2.3.1 对大鼠进行血瘀证证候等级评分:

观察大鼠毛发、爪甲、舌质舌象、舌下静脉、眼球颜色、尾部色泽或瘀斑、粪便变化等证候情况。根据的血瘀证证候等级评分表(自拟)进行评分并记录,见表1。同时用数码相机拍摄记录大鼠的血瘀证候体征(如舌质的紫暗程度与舌静脉主干长度的比值等)。评分值越高说明血瘀程度越严重。最后将各组的各项目得分累积并进行比较。

1.2.3.2 病理学肝脏大体形态的检测

评分后,将各组模型大鼠处死,解剖取肝脏,进行肝脏大体形态的观察和比较。观察要点[7]:①肝脏有无肿大,肝脏边缘锐利或钝;②肝脏的触感和硬度;③肝脏的颜色和光泽(肝脏表面的颜色尤为重要);④肝脏的表面及内部有无细小颗粒,及颗粒的颜色。

1.2.3.3 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

大鼠进行腹腔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所得血液室温下自然凝固3-4 h后,以3 000 r·min-1离心10 min,分离得血清。选择新鲜无溶血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在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应用紫外——乳酸脱氢酶法,波长340 nm);②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应用紫外——苹果酸脱氢酶法,波长340 nm);③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含量(DBIL)的含量[应用钒酸盐氧化法,波长450 nm(主),546 nm(副)];间接胆红素含量(IBIL)=总胆红素含量(TBIL)-直接胆红素含量(DBIL)。

1.2.3.4 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肝脏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

肝脏标本取距离肝门2 cm处的肝组织,0.5 cm× 1 cm大小,用4%福尔马林后固定12 h以上,然后经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I、III型胶原及α-SMA 3种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显微摄像系统放大200倍进行观察,每张标本片随机选取3个视野进行记录,所得图片结果采用Motic Med 6.0 CMIAS彩色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I、III型胶原、α-SMA这3种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反应产物均为:出现位于细胞浆的棕黄色细颗粒状物。采用固定大小的测量面积进行采样观察,测定图片的平均光密度值(MOD),MOD=胶原面积/肝组织面积×100%。

1.2.3.5 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大鼠进行腹腔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所得血液室温下自然凝固3-4 h后,以3 000 r·min-1离心10 min,分离得血清。选择新鲜无溶血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在SN-697全自动双探头放射免疫γ计数器上测定各血清试管的放射性计数,得到各样本的肝纤4项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3NP)、IV型胶原(C IV)的含量。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分析。各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死亡情况

造模过程认真监测各组大鼠的死亡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大鼠未见死亡;血瘀证模型组大鼠从造模第5周起出现死亡情况,造模结束共计死亡3只;CCl4组大鼠从造模第3周起有死亡,造模结束共计死亡5只;详细情况见表2。

表1 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证候等级评分表

表2 各组大鼠死亡数量/只

2.2 血瘀证证候等级评分结果

第8周实验结束时,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一般状况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变化。血瘀证模型组大鼠的毛发黯淡枯燥,舌面色青紫有瘀斑,舌底色紫暗且舌静脉主干长度超过3/4,眼球颜色暗红,尾巴出现中度以上瘀斑,粪便稀溏,不成形(见图1),具有典型的血瘀证证候。CCl4组大鼠出现瘦削、厌食、活动减少,但上述血瘀证候不明显。比较血瘀证证候等级评分表的积分,各组出现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血瘀证等级积分表(,n=15)

表3 血瘀证等级积分表(,n=15)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CCl4组比较,△△P<0.01。

?

2.3 病理学肝脏大体形态观察比较的结果:

图1 血瘀证模型组证候表现

肉眼观察及比较各组大鼠的肝脏大体观(图2)。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表面光滑,外观呈红褐色,质地软、富弹性,肝边缘锐利。血瘀证模型组大鼠中(n=15)有9只肝脏颜色深红发暗,表面分布有较多灰白色小结节,肝脏深处可见满布深红色小结节,肝脏触感质地较实,切割较脆易碎,边缘钝、厚,部分表面出现轻度桔皮样变,有明显油腻感;其余6只大鼠肝脏颜色较为淡白,质地尚软,油腻感不强。CCl4组大鼠(n=15)中有8只肝脏颜色呈暗灰白色,肝脏稍增大,表面光滑;有4只肝脏颜色为淡红,表面有散在的灰白色小结节;其余3只肝脏颜色为灰色,表面有较密集的灰白色小结节。

图2 各组大鼠肝脏大体观

2.4 血清肝功能指标检测的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瘀证模型组和CCl4造模组的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 及IBIL的含量均显著上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瘀证模型组的AST、TBIL和DBIL 3项指标高于CCl4造模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 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α-SMA的表达水平

空白对照组中,肝组织的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α-SMA 3种蛋白均有少量分布于汇管区、血管壁及胆管壁,在肝实质内沿肝窦壁形成丝状着色,免疫组化染色呈弱阳性。血瘀证模型组肝组织中的I型胶 原和III型胶原、α-SMA 3种蛋白主要分布于中央静脉周围(见图3、表5)及纤维组织增生的汇管区(见图4、表6),可形成宽而粗大的纤维条索,狄氏间隙有沉积,纤维间隔强阳性染色。CCl4造模组肝组织中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α-SMA 3种蛋白的分布区域与血瘀证模型组基本相似,但部分狄氏间隙、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的阳性区域较血瘀证模型组小,着色较浅;纤维间隔的染色也较弱。分别比较中央静脉区及汇管区各组标本的M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 比,血瘀证模型组和CCl4造模组的血清肝纤4项——HA、P3NP、LN、C IV的含量均显著上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瘀证模型组的HA、LN、C IV 3项指标的检测结果高于CCl4造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7。

表4 血清肝功能指标5项检测的结果(,n=15)

表4 血清肝功能指标5项检测的结果(,n=15)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CCl4组比较,△P<0.05。

?

3 讨论

中国的肝纤维化疾病发生率持续较高水平,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抗肝纤维化的治疗和逆转肝纤维化进程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8]。对于肝纤维化,中医理论认为:肝纤维化具有瘀血或癥积、痞块的特征,归属于胁痛、黄疸、积聚、症瘕等病的范畴[9]。统计并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较为完整的文献38篇、共计3 800余病例的临床资料可以发现,气滞血瘀是肝纤维化最主要的证型,该证贯穿肝纤维化发病的全过程,成为最重要的病因之一[10]。在慢性肝病的演变过程中,湿热邪毒是主要致病因素,血瘀则是重要的病理产物。病理学研究报道[11],一方面,肝细胞及血窦内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可引起肝组织的微循环障碍进而出现血瘀证;而且发生纤维化的肝组织分泌大量胶原蛋白形成条束,也参与了血瘀证的形成。另一方面,瘀血在肝纤维化病变中主要表现在肝脏微循环障碍及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12]。这些都为活血化瘀法及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纤维增生性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可靠实验依据。故笔者提出可以从血瘀证的视角出发研究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和逆转机制,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控制及治疗肝纤维化疾病,为肝纤维化疾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图3 中央静脉区各组Ⅰ、Ⅲ型胶原和α-SMA蛋白表达染色

表5 中央静脉区Ⅰ、Ⅲ型胶原和α-SMA蛋白平均光密度值结果(,n=15)

表5 中央静脉区Ⅰ、Ⅲ型胶原和α-SMA蛋白平均光密度值结果(,n=15)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CCl4组比较,△P<0.05。

?

表6 汇管区Ⅰ、Ⅲ型胶原和α-SMA蛋白平均光密度值结果(,n=15)

表6 汇管区Ⅰ、Ⅲ型胶原和α-SMA蛋白平均光密度值结果(,n=15)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CCl4组比较,△P<0.05。

?

本实验给中西医结合血瘀证肝纤维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符合要求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中医学辨证思维指导下,根据血瘀证的病机理论,通过对造模方法的思考和比较,通过造模因素的优化和方法的改良,采用新的多因素复合方法建立了一个血瘀证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该方法整合并改良传统的病证结合肝纤维化大鼠造模技术,其原理及特点在于:①用DMN取代肝脏毒性药物CCl4来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主要是利用DMN 更为全面的肝脏损伤特性[13],如肝毒性、免疫毒性和基因毒性等,使肝脏的纤维化改变更稳定,能较好地克服CC14造模时肝纤维化病变自愈的倾向;而且在此基础上并不升高造模动物的死亡率;②气滞血瘀的病因之一为内感忧怒,生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剧烈变化(如应激、暴怒)时机体会分泌大量的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主的激素,所以该实验中运用多次反复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的方法引发血管内皮慢性损伤,并诱导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以此模拟中医“气滞”,引发模型大鼠的急性血瘀证候;③小牛血清白蛋白[14]作为异种抗原,多次注射可诱发III型变态反应,形成沉积于血管内皮的免疫复合物,联合肾上腺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该免疫复合物还通过诱导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聚集,进一步促进血瘀证的形成。研究中发现将NE与BSA联合应用,可较快地使造模动物产生高黏、高聚、高浓、高凝的瘀血类病理变化;这指导理论与血瘀证的中医病理机制较为符合,证候表现也与血瘀证很相似;④本造模方法的重要改良是给予大鼠20%乙醇灌胃及高脂低蛋白饲养,该措施是为了进一步模仿中医痰湿和血瘀的病机,使大鼠饮食失节而达到减少其生气之源、引发其气滞,后致痰湿血瘀的目的。酒性湿且热,常饮可致使湿热长期困阻中焦,进而湿热邪毒可交蒸于肝胆;而中医理论还认为“肥甘厚味易致膏粱之疾”,滋腻碍胃而伤脾,使后天气血生化乏源,又可助生痰湿导致气滞瘀血的发生和加剧,这样改良的饲养方法造出的动物模型更合乎中医理论,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复制“脾胃气虚,痰湿瘀阻”病证。

图4 汇管区各组Ⅰ、Ⅲ型胶原和α-SMA蛋白表达染色

表7 放射酶免法检测血清肝纤4项的结果(,n=15,ng·mL-1)

表7 放射酶免法检测血清肝纤4项的结果(,n=15,ng·mL-1)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CCl4组比较,△P<0.05。

?

造模结束后,对该复合多因素方法造出的动物模型进行检测验证,结果为:①应用该改良的病证结合新方法造模,大鼠的死亡率为20%,低于传统CCl4单因素造模法的死亡率(33.3%);可见该新方法在控制造模动物死亡率的方面是有效的;②血瘀证证候等级评分结果显示,造模大鼠出现瘀斑、舌紫暗、便溏等典型的中医血瘀证证候,成功复制出了“脾胃气虚,痰湿瘀阻”的中医证;③病理学大体形态观察,肉眼可见模型大鼠肝脏出现表面暗白、密布灰白结节、质硬脆等纤维样变化,可见肝脏正常结构已经被破坏;④生化血清学肝功能检测发现模型大鼠的ALT和AST,以及TBIL、DBIL及IBIL的含量均有显著上升,高水平的转氨酶和胆红素值说明大鼠肝功能已经受到明显损害;⑤免疫组化法染色发现,可以直接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I型和III型胶原、α-SMA 3种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表明肝脏内发生了纤维化胶原沉积;⑥放射酶免法血清学检测的结果表明,大鼠的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HA、P3NP、LN、C IV的含量均显著上升,高水平的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进一步证实了肝脏纤维化已经稳定形成。综上结果证明,该造模方法能有效地改善CCl4造模法的高死亡率缺点;同时模型动物具备了疾病与证候双重特征,既符合中医血瘀证证候的基本特点,又与西医肝纤维化病理特征相一致,该改良新方法造模成功。此模型为一较稳定、理想的慢性血瘀证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和研究价值;可用于中西医结合肝纤维化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及活血化瘀方药作用机制的探讨,为肝病的防治做出贡献。

1 Jiao J, Sastre D, Fiel M I, et al. Dendritic cell regulation of car 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murine liver fibrosis reg ression. Hepatology, 2012, 55(1): 244-255.

2 Pinzani M. Foreword to liver fibrosis.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1, 25(2): 193-194.

3 彭岳,吴光,苏傲蕾,等.肝纤维化血瘀证研究及动物模型构建的思考.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11): 2261-2264.

4 张斌,王中华,王江蓉,等.血瘀型肝纤维 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 12(11): 836-838.

5 陈可冀,史载祥,贾海忠.实用血瘀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9.

6 冯英巧,杨元生,崔淑兰,等.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3, 29(5): 1-4.

7 李玉林.病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

8 Susanna N W, Hermann E W. Liver fibrosis: from animal models to mapping of human ris k variants.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0, 24: 635-646.

9 张国梁.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进展.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 23(2): 181-184.

10 刘成海,刘平,胡义扬,等.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 9(2): 112-119.

11 Poynard T, Munteanu M, Deckmyn O, et al. Validation of liver fibrosis biomarker (FibroTest) for assessing liver fibrosis progression: proof of concept and first application in a large population. J Hepatol, 2012, 57(3): 541-548.

12 谢体学,史丰波,谢艳华.软肝缩脾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0例.河南中医, 2010, 30(6): 565.

13 梁晋川,谭正怀.二甲基亚硝胺致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山东医药, 2013, 53(44): 80-83.

14 武继彪,随在云,许复郁.慢性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1, 17(5): 45-46.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Compound Multifactor-induced Liver Fibrosis Rat Model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Peng Yue, Wei Yanfei, Zhao Tiejian, Duan Xuelin, Liu Xuemei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200,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liver fibrosis rat model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duced by multifactor method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The multifactor method, which included the injection of dimethyl nitrosamine, bovine serum albumin and norepinephrine, ethanol lavage and high-fat, low-protein feed, was used in the establi shment of liver fibrosis rat model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rat model, the rat mortality was observ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CM blood stasis syndrome. The syndrome rank was also scored. The pathology gross morphology of the liver was observed. Changes of liver function were detecte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ree collagens——the type I and type III collagen, and α-SMA. The radioactive enzyme immunoassay was used in the detection of the contents of HA, P3NP, LN and C IV in liver fibrosis rats. Finally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establishment by the CCl4 single facto r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blood stasis syndrome group, the rat mortality was 20%. The rat presented with typical symptoms of TCM blood stasis syndrome, such as ecchymosis, dark purple tongue, loose stool and etc. The score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ranked with high grade. The observation of pathology gross morphology of the liver sho wed fibrillation which included dark white surface, pale nodules, hard brittle texture, and etc. The serological liver function tests showed that contents of ALT, AST, TBIL, DBIL and IBIL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in the model ra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ype I and type III collagen, and α-SMA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The contents of HA, P3NP, LN and C IV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Cl4 model group, different results (except the rat mortality and liver function) of the compound multifactor-induced blood stasis syndrome model were more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 < 0.05).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ound multifactorinduced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hortage of high mortality in CCl4 model establishment method. The animal model acquired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which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features of TCM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liver fibrosis in modern medicine.

Blood stasis syndrome, liver fibrosis, animal model

10.11842/wst.2016.01.024

R575

A

(责任编辑:朱黎婷 张志华,责任译审:王 晶)

2015-08-03

修回日期:2015-12-1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160553):白花丹醌对肝纤维化HSEC的干预作用 及其机制研究,负责人:赵铁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260675):白花丹醌干预肝癌血管新生及其信号调控研究,负责人:韦燕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403189):基于TLR4通道的白 花丹醌抗肝纤维化及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研究,负责人:彭岳;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基金项目(桂科攻13349005):基于HSEC的血瘀型肝纤维化模型构建与壮药的活血化瘀药效评价研究,负责人:赵铁建;广西研究生 教育创新计划基金项目(JGY2014082):基于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研究,负责人:赵铁建。

** 通讯作者:赵铁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药防治慢性肝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动物模型胶原造模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牛跟腱胶原与草鱼皮胶原的结构表征及自组装行为比较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复制实验进展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定标准研究进展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胆囊胆固醇结石湿热证小鼠造模方法的研制与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胶原无纺布在止血方面的应用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