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析
2016-03-13齐学锋
齐学锋
(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外二科 河南 郏县 467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腰痛、坐骨神经痛等,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1,2]。该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探讨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我们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腰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X线检查得到确诊,均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且其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这些患者中,排除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中有44例患者,乙组中有54例患者。在甲组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龄为30~66岁,平均年龄为(45.53±3.13)岁,其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2.32±1.31)年;在乙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年龄为32~65岁,平均年龄为(46.51±3.73)岁,其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为(2.81±0.5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我院对甲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对其进行硬膜外麻醉。将患者的骼嵴两侧垫高,使其腹部悬空。在患者腰椎后的正中处做一个切口,沿着其骨膜向下剥离其骶棘肌,并将其骶棘肌向外进行牵引,充分暴露其病变的椎间隙。切除患者病变椎间隙的上位椎板下缘和下位椎板上缘,并在其黄韧带上进行开窗,将其黄韧带向外翻起,充分暴露其髓核组织。用髓核钳将患者病变的髓核组织摘除,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其手术区。最后为患者放置引流管(术后2d将引流管取出),逐层缝合其手术切口,术后对其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1.2.2 我院对乙组患者使用脊柱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对其进行硬膜外麻醉。将患者的骼嵴两侧垫高,使其腹部悬空。在患者病变棘突的0.5~1cm处进行穿刺,并用C型臂X线机检查穿刺的准确性。待穿刺成功后,再用1枚导针沿患者的穿刺点对其椎板下缘进行穿刺,然后在其病变腰椎的椎板下缘处做一个纵向切口,切口的大小为1.6cm左右。经此切口缓慢地插入扩张管和工作管,并置入椎间盘镜。在椎间盘镜的直视下依次切开患者的黄韧带和硬囊膜,剥离其神经根,切除其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然后吸出其发生病变的髓核组织,并对其进行止血处理。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的手术区,逐层缝合其手术切口,术后对其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中的出血量、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术毕至正常活动的时间及其住院的时间。②我院使用自制的腰痛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腰痛情况进行评价。此量表的分值为0~4分,0分表示患者无痛,4分表示其出现剧烈的疼痛[3]。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乙组患者手术的平均用时、术中的平均出血量、术毕至下床活动的平均时间、术毕至正常活动的平均时间及其住院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71±0.4)h、(69.12±16.01)ml、(3.71±1.92)d、(7.65±1.40)d 和(9.43±1.92)d ;甲组患者手术的平均用时、术中的平均出血量、术毕至下床活动的平均时间、术毕至正常活动的平均时间及其住院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64±0.57)h、(149.21±27.36)ml、(5.26±2.10)d、(10.57±2.63)d 和(14.59±2.05)d。乙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术毕至正常活动的时间及其住院的时间均明显优于甲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的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腰痛评分的比较
接受治疗前,乙组患者腰痛的平均评分为(3.43±1.04)分,甲组患者腰痛的平均评分为(3.56±1.06)分,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乙组患者腰痛的平均评分为(0.96±0.31)分,甲组患者腰痛的平均评分为(1.66±0.58)分。乙组患者腰痛的评分明显低于甲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腰骶先天发育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该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但传统的开放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易使其术后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从而不利于其身体的康复[4]。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价值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5]。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腰痛症状,缩短其康复的时间。
[1]刘德敏,侯伟光.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4):241-243.
[2]岑桂光,林飞鹏,刘英华,等.脊柱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J].广州医药,2012,43(1):14-16.
[3]李东生.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4):480-481.
[4]向昱阳.脊柱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656-657.
[5]李涛.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突症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