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沿路生态城镇带建设,促进丝路经济带甘肃段崛起*
——论沿路生态城镇带模式

2016-03-13董晓峰

甘肃科技 2016年16期
关键词:甘肃经济带城镇

董晓峰

(1.北京交通大学建艺术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城乡建设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730000)

加快沿路生态城镇带建设,促进丝路经济带甘肃段崛起*
——论沿路生态城镇带模式

董晓峰1,2

(1.北京交通大学建艺术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城乡建设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730000)

生态化新型化是我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也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重点探讨甘肃省如何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机遇,因势利导推进“沿路生态城镇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全文分为三部分,首先从理想城乡发展目标、解决城乡问题的导向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出路几方面,分析了沿路城镇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接着,从理论来源、实践启发、基本内涵几方面,论证了沿路生态城镇带模式合理性与先进性;最后,提出从空间布局、生态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文化动力加强、改革发展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沿路生态城镇带系统建设。

生态城镇;丝路经济带;模式

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机遇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针对当前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的挑战,认真研究将城镇化与带动乡村发展有机相结合的沿路生态城镇带模式,十分必要和重要。

1 走沿路生态城镇带之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 未来理想的城乡目标

未来城镇化与乡村发展的理想目标是什么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来看,我国20世纪20~30年后理想的高水平城镇化发展状态应该是:高质量保护的自然环境与良好的人居环境,城乡聚落有机聚集、个性特色突出且文化魅力引人,经济生态化、繁荣发达并安全稳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富足,区域与城乡交通等设施完善便捷与低碳化发展,城乡社会平等与社会保障均衡;在区域空间格局上呈现为 “城镇群+城镇带+宜居城镇+美丽现代化生态乡村+保护优良的自然地域与游憩系统结合的有机格局。”

甘肃省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河流地带是人类主要聚居区,即使使水利工程发达也不能离水资源过远而发展城市与乡村,为了便于聚集和便捷,城乡发展也具有向交通枢纽和主要交通线路聚集的趋势,这样在河流为主的水资源和主要交通线路引导下,沿路与沿河发展是过去、现在甘肃城乡聚集布局的重点与基本规律,沿路聚集的“城镇乡村带”必将是甘肃城乡未来的理想趋势和主要目标。

1.2 城乡问题解决的新导向

当前发展的问题在哪里呢?主要是城乡双极化发展,大城市的风狂的聚集,规模过大;乡村局部在发展和提升,而总体人口在减少,具有明显衰落现象;城市化严重影响着城乡区域环境,而农药使用过渡的农业产品又被送到城市,城乡系统处于非良性循环发展状态。城市疯狂的扩张发展造成非必需供给过剩而人们需要的高质量食品与用品却没有企业生产,确实需要冷静下来,面向市场要求,精准定位发展,合理布局城乡结构,让城镇与乡村在有区位地带聚集发展,城市规模不能过大,城镇规模不要太小,乡村应该在道路沿线相对集聚以享受开放便捷的服务,这就可以促进城乡两级化相背发展转向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1.3 探索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那么,理想的理性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呢?总体方向在于将集约的城市优越性与乡村自然环境良好优点有机结合于一体。最有潜力和前景的发展布局应

当是城乡聚落在交通优越区位地带融合发展,沿路发展生态化宜居的城镇带+美丽乡村带,形成带网发展格局。

今天在这里讨论该模式,还在于甘肃更适合于选择该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甘肃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机遇,应用生态城乡原理,推进甘肃新型化发展。

2 沿路生态城镇带模式与城乡优区位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

2.1 理论来源

从理论上来讲,该模式提出得到了“带状城市”理想城市模式与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点-轴”区域发展模式的启发。

带状形城市(也称为线形城市)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首先提出来的。背景是当时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的时期,玛塔认为传统的由核心向外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只会导致城市拥挤和卫生恶化,而带状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设地带,只有一条宽500m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位于这个城城镇带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可以享受美好自然环境。

“点轴理论”由我国区域发展专家陆大道院士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强调城镇化既需要城市发展的增长极“点”的不断壮大,还需要道路将区域城镇连接起来,城镇体系需要精心引导,以交通线路为轴线和联系纽带,将城市连接起来,就形成有机的城镇体系,相互促进发展。实践中点轴模式结构发展通常从低城镇化向高城镇化水平阶段和带网格局不断升级。

将以上两个理论模式有机相结合,强调生态化宜居化发展,就形成“沿路生态城镇带”模式,也包括乡村向沿路路地带聚集并与城镇密切衔接,形成发达的城乡聚落带网系统。

2.2 国内外相关实践的启发

从国外华丽百里城镇带至国内城乡融合带来探索。国外以荷兰城镇带布局最具代表性,许多中小城市沿铁路和公路线蓬勃发展,呈现出城镇带的有效性,欧洲有沿道路华丽几百里城镇带。国内沿河沿河城镇聚集是普遍现象,而甘肃武威市推进城乡融合带发展,西起武威凉州区之西,东到古浪县大靖镇,通过发展道路轴线,为沿线城乡发展提供便捷有利的条件,并集聚周边乡村人口于该带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思路;陇东地区的平凉-庆阳城镇带雏形已经形成,甘南与陇南的城镇也主要分布在主道路沿途,甘肃发展沿路生态城镇带具有良好基础。

2.3 沿路生态城镇带的基本内涵

沿路生态城镇带指沿道路轴线布局城镇与村落,形成城乡聚落密集带,同时按照生态系统原理,从系统性和内在性上,走生态型聚落发展之路;以解决当前大城市过大、乡村聚落过于分散的城乡极化发展问题及其连锁的负面效应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宜居宜业城乡建设。其实,沿路城镇带已是现实存在的现象。将其作为一个模式来研究,主要在于系统研究促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并选择更优的类型,以利发扬光大。沿路生态城镇带,旨在鼓励沿主要道路发展一批富有活力的特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既疏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渡聚集,同时,也聚集乡村人口与村落,并作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管理中心。以特色城镇作为沿路城镇带的重要支点和主体。

沿路生态城镇发展,也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战略廊道建设的客观要求。

沿路生态城镇带的本质在于:它是沿路城乡聚落密集带,是新型生态经济带,是幸福宜居家园带,是人类文明的杻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落实途径,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3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生态城镇路带系统的建议

3.1 将生态城镇路带建设作为甘肃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的主体骨架

甘肃省省域地形本身为带状,以兰新铁路线和312国道为主轴,主要大中小城市基本分布于该轴线,与其垂直的主路线基本形成“丰”字型路网骨架,也是全省人口集中分布轴线,聚集了大量城镇、乡镇、村落与企业,既有基础,也是城乡人民喜爱的城乡结合地带,如果将这些优区位的城乡聚落融合发展,就可以较快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交通便利、城镇乡村基础条件好、人气旺是企业与居住、置业选址的理想区位,可以保障发展效率与质量同时提升。

3.2 加强交通系统建设,强化路带发展基础

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落后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西北地段的瓶颈,目前铁路、公路通道均无几条,与东中部网络化发达交通系统形成明显对比,如果该短板不补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无法崛起,国家与地方需要联合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系统建设,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支撑。

3.3 将资源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提高放在首位

甘肃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沿线城镇乡村带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人的城镇化的优质条件,是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也是把沿路城镇带作为城乡人口与产业聚集的基础。该带的环境、绿地、景观与水系统等均需要严格保护和精细规划建设。比如,沿路发展也需要流出足够的后退红线,沿线首先是花园带与田园带,保障人居环境不受到交通污染的影响。

3.4 大力发展新型生态绿色经济

沿路城镇带走产城融合之路,沿路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但这些产业及园区必须是绿色生态化发展,高标准管理,才有成功之路。同时,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系统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城乡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3.5 提升科技文化智慧发展的动力

科技文化是发展动力,文化特色是灵魂。沿路城镇带也是科技文化与人才带,只有这个内核和活水源头的强大,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科技带动、创意发展、信息引领与人才核心是必须抓紧抓牢的主体,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前沿服务是新动力、平台与机遇,必须先行。

3.6 走生态田园城乡融合的改革发展之路

政策支持、制度机制保障是实施的前提,希望该带是土地使用新机制的改革试验场,这里的土地区位优越具有上市交易的条件与需求,可以共享城乡土地使用改革新政策,也可以是相关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有机结合发展政策的试验田。建议甘肃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千载难逢的机遇,扶持沿路特色城市群、城镇带与美丽乡村带崛起,促进甘肃从丝绸之路时期向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时代的跨越发展。

[1]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

[2] 李慧,董晓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6.

F03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41271184)资助研究。

猜你喜欢

甘肃经济带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文化边城镇远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