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2016-03-13叶万树
叶万树
(甘南州卫生学校,甘肃 甘南 747000)
浅谈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叶万树
(甘南州卫生学校,甘肃 甘南 747000)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教育方法及解决措施,为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以达到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中职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面对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社会环境,中职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生活等方面难免出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到其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中职生心理问题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依据中职学校办学性质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1.1中职生生理特点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机能迅速增强,男性肌肉强壮,女性身体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性发育和成熟加速,第二性征出现,性功能成熟。中职生对自己的生理变化不适应,甚至会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急速发育产生陌生感和不平衡感,把生理发育上的不协调和功能性紊乱等感觉当成严重疾病,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严重的心理生物性紊乱会使一些人感到难以忍受,进而影响学习和健康。有学者指出,近几十年来,受当代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气候条件变化等影响,人类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存在着全球性提前的倾向。这种青春发育期普遍提前趋势,给社会和教育带来很多问题。
1.2中职生心理特点
中职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矛盾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导致身心发展不平衡。生理上的快速发展使他们产生成人感,而心理发展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导致中职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强,希望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他人特别是父母的约束,拥有自主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在精神上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中职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使其情绪和心境出现不平衡乃至暂时性紊乱,如烦恼、孤独、压抑等消极情绪。
1.3中职生面临的问题
首先,社会对中职生认同度低。中职生大多因考不上高中,退而求其次才来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入学门槛低,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失落和无奈。其次,中职生缺乏自信,个人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部分中职生不能理性认识自我,既自卑又自负,心态失衡,甚至看不起学校,看不起老师,“破罐子破摔”。再次,大多数中职生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有较强的自卑心理。进入中职学校后,面临新的挑战,他们的自卑感更加强烈,缺乏学习动力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不能客观、合理地自我定位,从而表现出无助、无奈、困顿等学习状态。最后,就业压力使中职生感到紧张、焦虑、迷惘。中职生的成长与发展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分不开的,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校因素影响。比如,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等,都可能对中职生心理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1.4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近年来中职生心理问题趋于严重,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抑郁、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焦虑,甚至存在恐惧心理,明显的厌学情绪;以自我为中心、孤独、离群、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的目标;遇事易冲动,自制能力较差等。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不断增多,甚至学生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为世界高自杀率国家之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人,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值得关注的是,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调查还显示,15~26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占18%。究其原因,大多是学生心理素质太差、人格不健全。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的人格是其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心理基础,也是其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动力。
2应对策略
2.1转变教学理念,加强素质教育
中职教育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要求。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调查发现,很多企业认为,中职生人品比技能更加重要。因此,中职学校应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把德育相关内容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延伸与扩展,在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的同时,适时关注社会对个人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有效地向德育这一较高层次发展。
2.2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遵循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从学生需要出发加以科学引导、帮助。只有将学校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追求,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其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充满自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课外教育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社团活动,使学生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与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中职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2.3建立和谐班集体
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认同后,应指导其重新定位自我,确立新的可行的角色目标。让学生通过“为集体做贡献→获得集体的赞美和认可→满足精神需要→产生激励的力量→为集体做出更大的贡献”,迅速成长起来。班级的整体氛围对学生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应重视通过班级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确立班级精神和奋斗目标,建立以集体为核心的和谐同学关系,同学间互相鼓励,相互倾诉,排解郁闷情绪。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有赖于心理需要的满足。建立师生间、同学间宽容、理解、信任、尊重、善待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情感,满足学生的心理渴求及需要,实现学生心理、情感、精神的健康发展。
2.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思想政冶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也是整个学校的责任。学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软件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能力训练,特别是要培养其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中职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且对文化课有抵触情绪;而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则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所以,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逐渐得到矫正。
2.5采用多层次结合的心理辅导方式
可以采用多层结合的心理辅导方式,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年级心理健康组织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间的多层次合作。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专职教师管理,组织协调各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指导。年级心理健康组织应由各年级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为需要关怀的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帮助,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向院(系)或学校反映,避免发生恶性事件。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如校报、校园广播等,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也可以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保健方法,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6建设专兼职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心理咨询辅导更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教师素质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相关师资力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掌握较少,在教育和咨询实践中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中职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等专业培训,增强其责任感与服务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案例分析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另外,学校还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配备专用办公室,引进相关心理测验工具(如16PF、SCL-90、MMPI等有关于性格、情绪、智力、爱好、人际适应的量表)和必备的办公设施。
总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对教育事业忠诚、有责任心、关爱学生,更需要教师有耐心、细心和恒心。
G444
A
1671-1246(2016)13-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