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剩余油研究分析综述

2016-03-13袁时雨王天浩董参高龙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化工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含水毛细管运移

袁时雨 王天浩 董参 高龙(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

剩余油研究分析综述

袁时雨 王天浩 董参 高龙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

随着石油工业形势日趋严峻,一些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先后出现有油采不出的情况,各个油田的可采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剩余油分布可想而知也是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一特点给油田稳产和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本文在石油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重新对剩余油分布技术进行了概述,为剩余油分布有效的预测打下坚实的基础。

剩余油分析;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目前在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中,各个国家都不想放弃剩余油的存在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油气资源不丰富的国家而言,我们必须完整地,切实地进行详细的评价和认识剩余油的各种性质。在后来的发展中,结合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地层评价软件、地层测试数据处理软件和测井数据处理与数值模拟软件,为剩余油预测和定位开辟了新的道路。

1 国内外研究技术现状

从20世纪初,我国开始了对剩余油的研究后,随着对储层的认识方法的增加,描述精细程度的提高,对剩余油的研究认识也日趋成熟,配合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描述精度高的油田专业软件不断被开发,为石油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国外主要采用了现代物理模拟、井间电磁测量、井间地震技术、数值模拟等方法。我国的自主研发技术相比国外技术差距不大,但是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方面,一些高端技术还是受到国外公司的垄断和制约。

2 剩余油形成条件

研究剩余油的形成机制,与地质因素和开发条件联系较密切,一定程度上,地质因素对剩余油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流体在地层介质中运移的过程中,其顺利程度受介质的均质性影响,在均匀介质中,流体可以顺利的通过,不会大量的滞留在岩石空隙中,而对非均质性介质,流体在运移过程中所受的阻碍也较多,在介质中总会存在一部分滞留,造成采不出的情况。

(1)毛细管的液阻效应 当油气资源在毛细管中进行运移渗透时,毛细管力和重力的大小在驱油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还会作用于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在油藏中,当原油运移到吼道时,因为力的作用会使油滴发生变形,随之会出现附加压力,由于量的积累,压力就会慢慢地阻碍毛细管中的原油运移,到最后对其流畅性和采收率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个时候油滴的状态就会变成不连续的油斑。

(2)储层的润湿性 油藏中的岩石有亲水性和亲油性之分,不同的属性会导致不同的存在方式和分布情况。对于亲水储层,注入水更容易向助力小的孔道运移,这样就会较好的吸附水分子,而排斥油分子;对于清油储层,由于岩石表面的吸附性,油分子被较好的吸附,而水分子被排斥,最后在岩石的表面上形成了一层油膜。

3 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经试验分析,我们可以从纵向和平面两个方面考虑其分布规律。

(1)纵向考虑 ①层间分布规律。油气聚集在地层中,受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从垂向上来看,在注水开的过程中,各层会出现单层突进和不同程度的井间干扰现象,从而导致物性好的层间有很高的水淹程度。②层内分布规律。在单层内,由于我国特有的储层,对河道沉积储层多为正韵律,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主要受韵律及注入水的重力的影响,重力会造成注入水沿着底层突进,最后位于储层上部就形成了剩余油。

(2)平面考虑 ①微构造剩余油。由于沉积微相的改变,致使砂体厚度发生变化,砂岩表面就会形成微构造高点,假如在高部位没有注入井的控制,则由于重力的影响,注入水很难驱替就形成了剩余油。②靠近断层剩余油。在构造油藏中,大的断层可以将油藏分隔开来,而小的油藏则不能,但小油藏可以影响局部流体的运移,由于其附近水驱程度很差,所以可以形成了剩余油。③砂体周边剩余油。由于边部的物性比不上中部,不容易被注入水驱进,其水淹程度很低,很可能不会被波及,所以形成了剩余油。

4 剩余油的性质

注水、压裂等一系列的辅助手段都会用到油井开采过程中,初期能够开采的产量总量占地下的总量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在地下岩石之中,还有大部分的石油滞留。残留在地下的石油,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断层构造等地质因素以及生产动态、注采关系等开发因素控制,其主要分布在油层以及物性差、驱油效率低的部位,大多由于非均匀推进、卡断、绕流等现象形成剩余油。到了油气藏开采的中后期,综合含水率会得到较大的上升,开采难度系数也日益加大,最后导致层间矛盾逐渐突出,油气藏面临着稳产增产等难题。在这样的形式下,对剩余油性质的了解就更加急迫了。

5 结语

未来开发石油资源的主要对象中,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将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面临着对开发后期的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的认识不很充分。油气开采是一个综合学科,剩余油的研究同样涉及多门学科,我们应该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形成条件与其分布规律,更好的为石油工业作贡献。

[1]林承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综述[M].石油人学出版社,2000.

[2]常子恒.石油勘探开发技术[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张朝琛.剩余油分布技术现状[M].石油人学出版社,1995.

[4]乔朋雨.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J].内蒙古化工,2015.

[5]胡中奎.国内外剩余油研究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与质量,2009.

猜你喜欢

高含水毛细管运移
海上高含水原油新型静电聚结脱水器试验应用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高含水水平井控水效果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3-氟-4-溴苯酚
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及成藏作用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特高含水期相渗关系表征新理论与实践
建筑业特定工序的粉尘运移规律研究
超声萃取-毛细管电泳测定土壤中磺酰脲类除草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自酿葡萄酒中甲醇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