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民族道德伦理文化概念分析*

2016-03-13彭玉海

外语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良知隐喻伦理

彭玉海 王 朔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语言文化与国家战略

俄罗斯民族道德伦理文化概念分析*

彭玉海 王 朔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道德伦理是一个民族文明道统的基要,道德伦理文化概念相应成为民族文化及文化概念的重要组成和典型代表。本文从道德伦理内涵分析、隐喻搭配分析、格式塔分析及话语综合分析等方面对俄罗斯民族道德伦理文化概念“совесть/良知”展开分析和讨论,力求借此深入探解俄罗斯民族的道德伦理文化特质和精神文化底蕴。该分析将有益于在民族道德信念和最高形式的道德意识层面上审视俄罗斯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并从整合论视角深化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充分展现俄罗斯文化概念的深层内涵与文化魅力。

道德伦理文化概念;совесть;民族特质;文化研究

1 引言

道德伦理是民族、社会的文化精神柱石和基本心智表达,它塑造民族形象,反映社会关系,检视个人品行,具有鲜明而强大的民族社会文化功能。道德伦理意识是社会行为的起始点和社会精神规约、价值意识的表现,它凝聚着社会存在、社会个体的道德共识与精神道义,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引领社会情操和社会意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和精神体现。作为社会伦常运作和文明义理的积极因子,道德伦理意识为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石,经过岁月的萃炼、打磨和历史文化的沉淀,在民族心智、语言意识和精神世界中演进为有关于该民族道德伦理的文化概念,这些概念好比一把道德伦理价值标尺,比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文化高度,从文化底蕴层面映照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修养和社会关系价值取向,勾画出其心智意识轮廓和道德判断主张。因此,道德伦理文化概念是民族文化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守、承传着民族气节、信念和精神文化道统,通过它可以深入探察一个民族的价值心性内核、文化品格和文化思想特质,实质性地走进一个民族的道德智识与道德人性。本文将以概念совесть(良知,良心)为对象和典型,对俄罗斯民族道德伦理文化概念展开讨论。

2 俄罗斯文化概念совесть的整合分析

文化概念совесть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体,承载着丰富、典型而极具俄罗斯民族特质的文化内容,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道德精神和伦理意识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自身角度倡扬着俄罗斯民族之气、道德伦理文化之魂,人格觉悟、道德尊严与伦理关系等民族心理内容都蕴含其中。下面将以совесть的道德伦理内涵为切入点,对其展开具体分析。

2.1 совесть的道德伦理内涵解读

俄罗斯文化中,“良知”是人在人际、社会环境下的行为道德责任感,它会在潜意识中支配和引导人的道德意志,在“良知”的基本道德体现层面上,“人们并非总是能够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Вежбицкая 2011:424),想做的事不合情理会遭到良知的拒绝,本不想做的事但出于道义考量良知会迫使人去做,良知告诫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去做,召唤人的善行善举。自19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化中的“良知”概念虽然经历过一些变化,但总体上具有基督教、东正教的宗教性和宗教文化色彩,包含心地善良、宽宏大量的内涵,即“基督式的良知”(Христианская совесть)。在基督教教义中,“良知”和自由、仁慈等非常接近,因此“纯洁的良知”、“良心无愧”是俄罗斯语言现实中颇为活跃的一个字眼,良知往往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个砝码和引导其行为有节良善的一种保证,相应也是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中人们所冀望的对象。反向上理解,“良知”正是有罪过者所缺乏的公民意识行为底线,东正教神甫、司祭都会给出愈合良知伤口的忠告和劝谏。因此良知会对意愿、言行的利与弊、好与坏、得与失作出宗教道德评判,它同人的心灵、理智紧密相关,内心坦然,良知就不会受折磨,依理智办事的人也会按良知的提示来行事。俄罗斯民族心智中,人们做事总愿顺应自己的良知、倾听良知的呼声,如同对待智慧一样,对“良知”有一种祭祀、崇拜的情结。

以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为分野,其前、后的俄罗斯民族“良知”对忠诚于上帝有强烈的内在渴望,人们在道德皈依上往往会虔诚地寻求上帝意旨,从上帝的道德定则上拒绝不明智的行为选择。“当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向他播撒自己火花一般的思想,以及光明,温暖和能够照亮智慧的意念,并向他指明什么是善和恶。这就是良知,而它是一种自然法则”,“良知”是人内在上帝的脉动,良知同上帝是相通的(З.Н. Гиппиус, НКРЯ),人的良知中会有一种来自上帝的声音——上帝在人的内心发出的声音及反响,它带有深刻的精神道德信仰烙印,因而追求“纯正良知”,需真诚面对上帝并借助上帝的力量和匡助,俄罗斯民间经常会说перед Богом совесть чиста(在上帝面前良心无愧)。俄罗斯民族意识即“俄罗斯的逻辑-心理-宇宙”或“俄罗斯人民智力精神结构”(袁顺芝 2004:83)之中,代表其民族之魂的卓越人士、民族脊梁及杰出知识分子往往被称之为“俄罗斯良知”,这反映出人们对智慧、正义的“上帝之声”的精神期盼。

俄罗斯文学传统中,“良知”被视为基本的创作思想理念和作品精神道德主题,它在道德伦理意识、内核的世界传播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作家А.И. Солженицын看到的,“俄罗斯文学使‘良知’变成一种世界性的意识”(艺术家Г. В. Свиридов也曾表达类似看法),“良知”成为俄罗斯作家道德人文主义规范意识,因此“俄罗斯文学是俄罗斯人民的良知”(Лихачёв 1987:342)。而在俄罗斯社会现实中,以民族个性方式作用于人的良知意识文化元素被视为是一种表现集体无意识的神话成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良知的意识化存在,即使睡觉时也要怀拥高尚、纯洁的良知入眠,担心“有良知上的沉重负担”(И. Грачёва, НКРЯ)、不喜欢良知上背负压力。俄罗斯人经常会进行良知审视和检讨,时常体会到良知内在上的不安,这体现出其较高的道德觉悟和道德伦理意识。因此,当代俄罗斯文化中,“良知”被描写成一种民族“福祉”,而其教育的使命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和塑造人的良知。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良知”的道德伦理内涵在“良知的自由”中有深刻的反映和体现。“良知”在俄罗斯民族意识之中积极寻求精神释放和心灵表现,语言文化现实中свобода совести(良知的自由)出现频率相当高(仅在Л. Юрьева的《辩护人》中就出现10次),这一方面同俄罗斯民族信仰中的多元性和多元选择有关(正因如此,свобода совести也被理解为“信仰自由,信教自由”),同时也凸显出“良知”的心理空间渴求和精神向往,反映出俄罗斯民族十分注重和强调“良知的自由”、“良知自由观”。这里良知的自由实质上体现的是俄罗斯人“心性”的自在,是良知率真、通透的表征——深层上也就是良知淳朴、本真的表现,是对“良知”初心的一种精神回流。“良知的自由”代表潜意识中良知的一种道德存在方式和状态,或者说是良知追求的一种精神方向,总体上人们对“良知”所采取的“听从内心”的认识态度、立场发挥很大作用。此外,“良知自由观”表现出俄罗斯民族围绕良知概念形成的自我实现思想以及以人性认知为前提的自我表述,良知成为人们留存于道德文化中的“自我印记”。在俄罗斯文化中,“良知的自由”具有道德精神论和心灵主义色彩,它要求从心性上达到超脱,已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精神体验、心灵忏悔等心理活动(尽管忏悔是良知构成要素),而更多显现出其道德意识和思想精神上的本我素朴性和道德领悟放释性。进而从人的社会自然属性上审察,良知其实是俄罗斯民族、俄罗斯人的一种本心,“正如思想自由和宗教自由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良知的自由”(Г. Горелик, НКРЯ),在这种平等的“良知自由”中可以看到道德认识上的民族人格平等。因此,从“良知自由观”的民族(传统)、社会背景上观察,良知比自由更为重要,因为良知是一种积极的道德评价,而自由与道德评价没有直接关系。这已突破良知与自由的伦理关系范限,一定程度上呈现的是俄罗斯民族意识中的一种心灵超脱和对自我道德世界的精神享受,反映的其实是一种“良知自觉”的自我道德意识状态。

2.2 совесть的隐喻搭配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概念蕴义、民族文化精神在语言语义事实中会有直接反映。文化概念语词进入语言构造,往往以隐喻组配的方式呈现,这是因为文化概念一般属于“非物质性实体所体现的观念”(华劭2010:18),需要在具体事物、行为的协配中才能得以实化的文化展现并为人直观、形象地把握,隐喻搭配分析可以通过概念语词的超常组配和隐喻错置关系揭示出文化概念所关联的民族文化内容,相关词汇的本原语义同概念语词语境产生矛盾,表面上的搭配错置形成语义冲突,而这种语义冲突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源域来理解和体验目标域”(Скребцова 2011:35),即通过喻体动作或事物的典型特征来捕捉和真切体会文化概念对象所传递的核心文化信息,在原有动作意象、事物的形象表现中领略文化概念事物、对象,抽象的文化概念思想认识在具象、可感的类比中得以分离和凸显,概念语词含义的非物质过程、属性得以消解,进而语义上看似矛盾的搭配关系折射出丰富而生动的文化阐释内容,句子表层隐喻结构关系上的“显性错置”(彭玉海2012:40)释放出概念语词的文化张力。因此,正是这种“语义矛盾”带来相关概念的某种文化意象,隐喻搭配分析为文化概念分析提供积极有效的方法路径,借助这一方式,可以从民族意识深处和文化意识根源上探掘文化概念相关的人文思想、认识,重新构建起民族语言文化认知中的世界图景即“个体或民众认知意识中形成的有关现实对象的心智形象”(Попова, Стернин 2007: 52)。可以认为,隐喻搭配不仅是建构和解读文化概念的方式,同时也是其进一步获得文化展现的积极手段,深刻反映出文化概念在人们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渗透性,体现出文化概念对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心理的影响和作用。文化概念совесть的隐喻搭配主要体现在实体隐喻模式这一认知结构之中,在其他隐喻构造中的表现并不明显。以下是该隐喻模式下的相关具体分析。篇幅所限,此处只能择例分析,聊备阙疑。

Милова терзает совесть (А.Е. Измайлов)一句中动词терзает同совесть 的隐喻搭配通过动物、野兽的“撕咬”行为带来的身体痛觉描绘出“良知”对人身心、精神上的极度折磨,生动体现出人被良知啮咬的形象,表现的是良知对人的行为举止的管束力以及人在良知面前的深刻检讨和强烈反省意识。

Через него мы очищаем свою совесть, потому что Божия благодать очищает душу кающегося человека от греха. 句中动词очищаем同совесть的隐喻搭配形象地体现出人想要使“良知”变得纯洁、问心无愧的强烈道德感和道德追求,同时也表现出“良知”的可塑造性和人的道德能力、道德水平可提升性。

Мне казалось, что радио и телевидение разлагают и уничтожают душу, совесть, волю и элементарные нормы жизни. 句中动词разлагают, уничтожают同совесть的隐喻搭配生动地展现出“良知”遭到损害和毁灭的过程,强化人们对这类不道德社会现象、行为的认识,同时更能引起社会对这类事件的高度重视。

可见,совесть 的隐喻搭配分析通过现实的物质行为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良知”的社会属性和相应表现、作用和功能,表明俄罗斯“良知”有其特有的社会基础和结构组成,在人的道德伦常意识中的强烈渗透性与积极引导性、意志作用性,反映出“良知”在俄罗斯人道德伦理意识中具有的可塑性与价值实在性。这些呈现于隐喻构式的有关于“良知”的道德感、道德追求、道德心智特性以及人们所持的相应道德立场、态度勾勒出俄罗斯民族“良知”的道德伦理形象。

2.3 совесть的格式塔分析

文化概念格式塔反映概念语词的民族意识隐含形象及概念对象同外在世界的深层文化联系,“是围绕概念语词所产生的典型联想轮廓,是一种主观描述、认定的事实关系”(彭玉海2014:23),本质上是生活现实中人们对文化概念对象事物直观感受和心灵体会、精神领悟的一种文化性自然显露。格式塔分析通过概念语词在隐喻构造之中“物的蕴涵(вещная коннотация)”(Перцова 1990:97,Успенский 1997:151)、“述谓限定搭配隐含”(Чернейко 1997:329)来解读文化概念所透射的民族文化信息,格式塔形式蕴涵的这种意象内容是民族文化蓄力的重要载体、来源和民族意识凝结方式。这一方法的重点是要找出文化概念背后自然关联的(文化)现象类别信息,通过文化记忆库集体身份认同的参照,挖掘出系缚于文化意识的公共记忆体验,即表层逻辑之下的概念次逻辑文化信息——文化语言意识中的逻各斯(logos)。此时,格式塔体现潜隐于文化主体认知中的文化联想内容,后者以完形心理的方式呈现,即“A IS B”,其中A(所在源域)代表文化概念对象事物,B(所在标域)表示文化意识中激活、联想到的物化信息、概念化信息,二者间借助“异质同化选择”实现的概念等同和转换反映出人对该文化概念事物的认识和想象内容,这些内容发端于俄罗斯民族文化认知和文化思想积淀,带有十分深刻的民族意识、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传承印记,因此格式塔分析能够真切、实在地呈现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质,并且极有益于深入解析俄罗斯民族“良知文化”的语言世界图景,对于文化概念而言,格式塔行为和思维运作本身就成为一种消失在符号中的行为。根据“良知”的行为表现、功能、意志、地位及人的价值领悟、主观感受、精神倚靠等特点,可发掘出其不同类型的文化概念格式塔。以下以“良知是人”格式塔为例,对此分析。

“良知是人”这一格式塔中,“良知”被联想、塑造为“人”,表明“良知”的道德意志性、生命灵性和精神执行力(主体定位)或承受力(客体定位),显示出在俄罗斯民族心智中,“良知”似乎成为人的道德意志精神化身,这从文化理解和思想深处反映出人们对“良知”的高度认同和推崇以及对其道德伦理规范作用的充分肯定,是通过“人”的意志活动性、主观意志性来体现“良知”同人的行为意志间的互动性。非常重要的是,“良知是人”格式塔可进一步细化为丰富的次格式塔,多样化的次格式塔表明“良知”会以不同道德伦理形象呈现,显示出“良知”丰富的“人化”形象及其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反映出“良知”较大程度上代表着俄罗斯民族道德伦理意志和精神主张。“良知”在这些不同的拟人化典型特征中得以实体化再现和塑造,能极大增进对俄罗斯“良知”的文化理解。另外,在“人”的各种次格式塔中,“良知”概念语词往往处于“主体定位”状态,该“主体定位”可突出和强化“良知”对人的道德精神作用能力。以下是该类格式塔的具体分析。

良知是敌人、敌手:这一格式塔反映出在人的意识深处,存在着某种同“良知”对立的东西在作祟,即人有可能不愿做“良知”所要求的事,这一事情是人从利害得失、个人情感、喜好上所不愿意做或者想去做的,但“良知”有确定的标准,由不得这些利益关系和个人倾向的选择,因此,它成为仇视人、迫害人、折磨人的对手和死敌,形成同人之间的冲突与敌对关系。通过这一抗衡、对立,显示出“良知”在道德取舍上对人的心灵、意志的强大阻挡力或助推力,这是民族文化认识在道德伦理意识层面的鲜明体现。例如:А я всю ночь веду переговоры с неукротимой совестью своей.(А. Ахматова).

良知是对话者(交谈者、交谈对象):这一格式塔充分反映出“良知”同人及其灵魂的亲近性、亲密性以及人对它的信任、依赖和尊崇感,就好象活在人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我,可以向它敞开心扉,同它真诚交流、对话,把自己的心事交给它,在精神需要的时候,让它给人以开解和建议、忠告,对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在这里良知既参与人的心灵构建,同时也又是人心灵上的沟通者。充分展示出“良知”在人的心目中扮演的心灵引路人和道德指引者的形象和地位。当然,在具体情况下,由于人对它的接受心理或认识的心理状态不同甚至有反向表现,则“良知”也可能成为“让人厌烦、纠缠不休的交谈者”(Арутюнова 2005:96)。例如:Это я подсказал, подшепнул своей совести.

良知是言说者:“良知”的言说者隐含形象可以理解为是其“纠缠不休的交谈者”蕴含的一种变体形式,Н. Д. Арутюнова指出,“宽泛一些,‘纠缠不休的交谈者’形象代表良知的一般性的人化,这就允许它有言说等行为” (Арутюнова 2005:96)。例如:Подумайте хорошенько: не говорит ли вам чего-нибудь совесть?

此外,良知还可以被格式塔读解为“法官、合约人、召唤者、争论者、折磨者、行刑者、迫害者、责怪者、使令者、受感者、忏悔者”等“人”的形象。例析从略。

以上格式塔分析直观地反映出совесть在俄罗斯民族意识中所蕴蓄的独特文化内涵,各种潜隐的“人”和“动物、野兽”的具体生命形象深刻体现出“良知”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所建立起的强大“道德行动力”及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多维、立体性,显现出“良知”在俄罗斯人潜意识中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和社会作用形象,从社会文化心理和民族心智层面展现出俄罗斯人同“良知”的意识互动关系及对“良知”的深层道德伦理体验。很大程度上讲,格式塔所蕴含的这些“人”和“动物、野兽”物象实质上是俄罗斯人对“良知”特有道德伦理功能身份体会的真实心理写照,借助这些形象可以细细体味出“良知”在人的灵魂深处的渗透力和精神促动性,同时“良知”也相应获得丰满、细腻的道德心像呈现。这样,文化概念совесть附着于格式塔,其未见诸字面的概念内容通过联想、对照、比附等形式呈现于文化思维识解之中,便于我们在这些丰富的文化想象中介由经验世界的心理映射进入俄罗斯民族的“良知”观念世界,也因如此,概念格式塔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累积和文化循环、演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2.4 совесть的话语综合分析

“文化概念是构筑人类‘存在家园’的砖瓦” (Маслова 2008:110),文化概念本身就是人的文化存在状况的反映和体现,而这一文化状况落实到概念语词的语言表现中,则直接投射为其话语结构所呈现的现实文化内容解读。话语本身反映的是现实事况,而从文化角度观察,则是话语者将相关“概念”的意识领悟和心理识解融入对现实的表达。这样,话语成为概念的文化脚本,话语综合分析成为观察和分析文化概念的一个方法和视角,话语脚本成为概念对象的现实文化存在之定在。文化概念话语综合分析就是要借助概念语词在语句上下文中显示出来的含义来探解它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即立足于概念词所处的语境词围提取相关信息,并在概念语词所在语句的整体事件内容中考察和分析相关文化观念和思想内容。在话语文本条件下,文化概念语词背后的框架性结构命题内容和动态化信息一般都包含文化主体主观认识,后者能够衍射出围绕相关文化概念的见解和主张,较为充分、完整地呈现出文化概念对应的文化脚本信息,从而在上下文因素的加持中得出大于概念语词意义本身的社会和民族文化含义,文化概念从而发散出一种整合性的文化语义效应。

从人的道德心智上看,“良知”很大程度可归结为是一个“人性考验”的问题,文化概念话语句的综合分析恰恰十分有利于对这一人性内涵的深度感知和展现,并帮助我们从多个不同角度审视俄罗斯民族固有的道德人性。总体而言,可以从道德伦理观念、道德伦理意识、道德伦理判断、道德伦理评价、道德伦理价值、道德伦理情感、道德伦理操守、道德伦理立场等多方面对совесть展开分析和解读(篇幅关系,具体分析从略),这些方面的话语综合分析将在话语框架内容和概念脚本的烘托中,观照文化意识中人们对совесть的理解和认知,便于在现实交际的文化语境下真实地映现出俄罗斯民族“良知”的道德伦理架构和形象,动态化地反映出俄罗斯民众的道德伦理生活状貌及其在“良知”这一基本民族心性上的道德伦理文化意识和道德精神价值主张,形成有关于совесть概念的文化认知完形心理,从而使我们能够更为客观、全面地领会和把握该文化概念所传递的俄罗斯民族伦理观念意识和道德思想精神,在朴素的文化—语言世界图景中充分展示俄罗斯民族在历史洪流和社会进程中的道德文化耕耘成果,较为具体、现实地表现出含纳于其中的俄罗斯民族价值观、世界观、伦理观等精神思想内容。

3 结束语

“良知”是道德情理属性的内在意识表现,它能够从精神品德与文化质素上成就一个人,改变一个人,拯救和塑造一个人,深刻体现出“文化的内在性、精神性、生命性”(彭文钊 2004:12),正因如此,我们说“良知”其实是凝铸于“人”的道德文化枢要。从人的价值本体存在和社会观念上讲,“良知”是人的一种社会伦理直觉和道德赋性,它几乎内化为人们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分析显示,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良知”具有十分丰富、独特的道德伦理内涵及鲜明的民族特质,并且这一内在民族文化基核拥有十分强大的外延张力;俄罗斯“良知”可以物化为交谈者、法官、敌手、迫害者、折磨者、行刑者、忏悔者、争论者及合约人等各种“人”的鲜活形象,也可以映现为野兽、昆虫等动物形象,这些形象从不同生命体的意志特征和行为(表现)内涵上折射出俄罗斯民族“良知”的深层道德体悟与道德感;通过隐喻搭配构式可以形象、实在地呈现寓附于“良知”的俄罗斯民族意识、民族心智内容;借助话语综合分析,能够在整体性的话语内容中感受和体会相关概念的意识化文化内涵,动态化地解读出“良知”文化形象所蓄隐的有关俄罗斯社会人文和精神意志的多方面价值表现信息。这些道德伦理文化内容相互融合和渗透,构建起强大的民族“良知”文化信息库,从民族心性和道德伦理实质上放释出文化概念совесть的精髓及俄罗斯文化道德意涵。

华 劭. 概念还是观念?概念化还是观念化?概念分析还是观念分析?[J]. 中国俄语教学, 2010(4).

彭文钊. 文化函数论与文本阐释的方法论问题[J]. 外语学刊, 2004(6).

彭玉海. 试论俄语动词隐喻显性语义错置——俄语动词多义性的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5).

彭玉海. 动词隐喻构架中的文化概念格式塔[J]. 外语学刊, 2014(5).

袁顺芝. 俄汉语言文化意象对比[J]. 外语学刊, 2004(3).

Арутюнова Н. Д. Предложение и его смысл[M]. М.: Едиториал УРСС, 2005.

Вежбицкая Анна А.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универсалии и базисные концепты[M]. М.: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 2011.

Лихачёв Д. С. 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 Т. 3[M]. Л.: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7.

Маслова В. А. Современно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в лингвистике[M]. М.: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Академия》, 2008.

НКРЯ —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URL: https://ruscorpora.ru/

Перцова Н. Н. К понятию 《вещной коннотации》[A]. Вопросы кибернетики. Язык логики и логика языка[C]. Вып. 166. М.: Наука, 1990.

Попова З. Д., Стернин И.А. Когнитив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 [M]. М.: Восток-Запад, 2007.

Скребцова Т.Г. Когнитив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M]. СПб.: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 СпбГУ, 2011.

Успенский В. А. О вещных коннотациях абстрактных существительных[A]. Симиотика и информатика[C]. Вып. 11. М.: Наука, 1997.

Чернейко Л.О. Лингво-философский анализ абстрактного имени[M]. М.: МГУ, Электронная версия, 1997.

定稿日期:2016-10-15

【责任编辑孙 颖】

AnalysisforCulturalConceptofMoralEthicsofRussianNation

Peng Yu-hai Wang Shuo

(Center for 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cultural concept of moral ethics; совесть; national speciality; cultural research

H030

A

1000-0100(2016)06-0161-5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6.037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俄罗斯民族主干文化概念分析与解读”(13JJD740011)、黑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俄语语言学创新研究”(TD201201)及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俄语抽象名词的语义研究”(YJSCX2015-007HLJU)的阶段性成果。

Moral ethics is essential for the national orthodoxy of civilization; cultural concept of moral ethics correspondingly becomes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and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e and discuss Russian nation’s cultural concept ‘совесть’ of moral ethics from aspects of moral ethics’ connotation, metaphorical collocation, gestalt and synthetic discours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eciality and cultural deposits of moral ethics of Russian n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We hope the analysis will help look into moral ethics of Russian nation in layer of inner moral beliefs and the highest form of moral consciousness, will help have a better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concept system of Russian nation, and will help fully reveal deep connotation and enchantment of Russian cultural concept.

猜你喜欢

良知隐喻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良知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