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语言使用者视角*

2016-03-13梁海英

外语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言学个体化使用者

梁海英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 730070)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语言使用者视角*

梁海英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 730070)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研究语言结构和系统的过程中主要关注语言的体现化和实例化,即语言的使用,可是对语言使用者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回溯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语言使用者的研究,评述不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语言使用者的论述,提出以语言使用者为主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旨在阐释语言使用者在相同或相似情景语境中个体语言使用差异的形成过程。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使用;语言使用者视角

系统功能语言学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主要关注体现化和实例化(Halliday 1978,1994,2008),即关注语言的使用,对语言使用者的关注不多。本文将详细论述不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从语言使用到语言使用者的研究及其相关论述,在总结前人对语言使用与语言使用者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以语言使用者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

1 语义变异理论与语言使用者

Hasan在Halliday的语域变体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使用者纳入考察范围,提出语义变异的概念,深入探讨不同语言使用者在相似语境中在语言方面体现出的差异。Hasan的语义变异理论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论以及语境与语言内部的体现关系为理论基础。Hasan(2009:87)详细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义变异论的指导作用。语义之上的语境层有助于理解语义变异的源动力;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及体现关系有助于全面理解语义的选择,不只是从概念功能上来体现语义,还包括人际和语篇元功能上构建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以聚合关系为主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系统分析语义变异,有利于从精密度上分析语义变异,即通过系统网络的选择,具体分析语义变异,并探讨词汇语法体现形式。Halliday与Hasan观点一致,认为语码处于语言之上,语码通过语言中的语域得以体现。语码本身属于社会符号类型,是由社会体系产生的意义的符号性规则(Halliday 1978:68)。

语义变异理论主要研究不同语言使用者在相似的语境中做出的系统性选择。语义变异可以反映说话人的社会分类以及社会定位,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家庭地位、性别、年龄和种族等(Hasan 2009:65)。语义变异理论主要从语言内部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语境和语言内部的体现关系探讨语言使用者的语义变异。语义变异是受语境变异激发,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异主要通过语义变异来体现(Hasan 2007:725)。首先语境层会激发语言内部的语义选择,即先选择3大元功能中的意义,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然后才会在词汇语法层加以体现,最终通过口语或书面语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Hasan在研究不同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差异时,主要集中在语义选择上,也因此提出语义变异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Hasan(1983,1989,1990,1996,2009)主要研究日常母婴谈话中的语义变异,通过系统网络探讨不同语言使用者在语义选择上的差异,以及在词汇语法层中的体现,系统地总结出不同使用者在语义上的差异。Hasan(1983)在分析高自主度家庭和低自主度家庭对话的语言差异时,发现不同社会定位的语言使用者在语域中存在差异,这会影响说话人的语义选择,包括经验意义方面的信息量和知识的扩展性、精确性;人际意义方面的对话性、交互性以及说话人的自我定位,而这些语义差异在母婴交谈中通过提问、回答的类型、频度等形式差异体现。

Hasan(1989)分析高自主家庭和低自主家庭对话中母亲在语义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研究发现,就“回答”这一语义特征而言,高自主家庭的母亲更愿意给出完整而充分的回答,这表明她们更愿意与孩子进行交流。这些特征都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差异,如中产阶级的家庭更重视个体的自主性。

Hasan(1990)主要研究不同社会定位的家庭对话中“提问”和“回答”时存在的差异。Hasan以1983年提出的提问和回答语义系统网络为分析工具,具体探讨不同家庭的对话中在语义系统网络做出选择时的差异,并分析规律。Hasan发现,在“孩子提问—母亲回答”方面,高自主家庭的孩子不会重复他们的问题,更容易提出“如何”或“为何”这类问题,而母亲更有可能立即做出回答,且回答更为充分和详细;在“母亲提问—孩子回答”方面,高自主家庭的母亲更易提出“是否”之类这样的问题,不易提出“如何”或“为何”之类的问题,更有可能将问题与其他信息或某人的观点联系起来,而孩子更有可能给出完整的回答,提供更多的信息。高自主家庭与低自主家庭在提问与回答语义选择上的差异与他们在社会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Hasan指出个体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特征源于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因此语言从本质上而言是社会性的,能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

Hasan(2009)探讨性别与语义选择之间的关系。Hasan指出,在相同或相似的语境中,语言使用者会在意义表达上存在系统性的变异,这种意义的变化与个体拥有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特别是他们的社会定位,例如阶层和性别等(Hasan 2009:381)。通过调查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对话,Hasan首先归纳出在交换信息时两种不同的语义选择风格:个人自主风格——高度强调个体思想的区分,高度依赖语言交流来弥补这一区分;人际信任风格——强调集体主义思想,无需语言交流来了解他人的思想。通过分析两类家庭母亲与儿子和女儿对话中的语义特征发现,相比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的母亲更倾向于使用个人自主语义风格;中产阶级的母女对话更倾向于个人自主风格,工人阶级的母子对话则更倾向于人际信任风格;研究同时也发现,中产阶级的母子对话在某些方面与工人阶级的语义选择相似,而工人阶级的母女对话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中产阶级母女对话的特点。这一发现也验证社会语言学的观点: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女性更愿意使用更为优越的语体(Labov 1972)。

总之,Hasan通过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母婴谈话之后,发现社会阶层和性别与具体的话语活动参与者使用的语义表达形式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Hasan提出的语义变异及其研究方法对以语言使用者为中心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依据。

2 语码变异概念与语言使用者

Matthiessen与Hasan的观点一致。Hasan认为语言使用者的性别和所处的阶级会使语言使用者在相同语境中形成不同的语义选择(Martin 2014:260)。这与Halliday关于方言变体的观点存在差异。Halliday认为语言使用者的方言变体在语义层不存在差异,差异仅体现在语音、音系和词汇语法方面。而Matthiessen也认识到以语言使用者为主的语言变异与方言变体存在差异,因此Matthiessen指出语言中存在3种变异:一种是方言变异,与Halliday提出的方言变体一致;另一种是语域变异,与Halliday提出的功能变体——语域一致;第三种变异称为语码变异,主要是指在相同语境下语义的差异及其在词汇语法系统的不同体现方式。语码变异主要是以语言使用者为主的语言变异,这种变异介于方言变异和功能变异之间。(Matthiessen 2007:539)

从体现化和实例化的角度来看,方言变异指在语境和语义层一致的前提下,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选择的差异;语码变异指在语境一致的前提下,语言使用者在语义选择中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加以体现;语域变异指语境差异进一步造成语义选择的差异,以及词汇语法和音系层选择的差异。Matthiessen通过对3种语言变异的区别,特别是语码变异概念的阐释,进一步强调语言使用者的重要性,指出语码变异与方言变异和语域变异之间的差异,强调语言使用者在相同语境下使用的语言可能存在语义差异,进一步由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加以体现。

3 个体化理论与语言使用者

Martin(2009)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至今,其层次化体现的概念日臻成熟,语言系统和实例间的实例化关系也日渐明朗,但是作为一个描绘语言客观共性的系统,它还未能完全展示语言的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的所有特性。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须要扩展第三维度的研究,关注文化的意义潜势在社会群组或个体之间的分布、分配以及个体使用者的文化归属,以解读语言系统中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与系统的关系,这个维度就是个体化。虽然有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探讨过个体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如Hasan(2009)和Williams(2005)等,但只有Martin将个体化视为与体现化和实例化同等重要的研究领域(肖祎 刘承宇 2014)。

Martin借鉴Bernstein对于文化意库和个体意库的区分(Bernstein 2000),将此理念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框架。个体化指特定文化的意义总库(文化意库)与特定个体所能调动的全部技能(个体意库)之间的关联。个体化是有关编码取向的研究。个体化的层级模式是,文化意库处于顶端,个体意库处于底部,二者相互作用。二者之间从上到下依次为系统、编码取向、亲和关系和个体。个体在文化系统中互动,互动时选择意义的编码取向,选择自己与群体的亲和关系,最终形成个体化的意库。(Martin 2006:294)

Martin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亲和关系和资源分配两个视角研究个体化(Martin 2010:24)。亲和关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体现语言使用者如何运用自己掌握的符号资源来交际与融合,即个体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建立亲和关系的过程;资源分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表达文化中的符号资源如何配置到具体的语言使用者,即社会文化资源逐步分配到个体,从而使个体身份得以建立的过程。个体化维度是一个双向视角。文化指某个社团具有的文化资源和特征,“主流身份”指这个社团具有的主要身份特征,“亚文化”指该社团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则指成员具有的特征。

Martin认为,分析语言的个体化和亲和关系须关注语言使用的辨识和实现(Martin 2010:24),前者指语言使用者对特定语境的相似性以及对该语境期待的规范性的编码趋向的识别,后者指使用者采用该语境特定的行为和话语实现编码趋向(Bernstein 2000:214)。个体在辨识资源和实现资源上分配不一致,在编码上可能具有不同的趋向,导致其说写语义的差异,并影响其社会身份构建和文化汇流结果。辨识和实现的动态变化导致任何一个由语境规约的语言实例都具有语义变化的个体化可能。个体化体现于语言层次化结构的各个层面(Martin 2010:28),在语境、语义、词汇语法和口头/书面表达层面,都存在个体化的渐变系,个体都存在辨识资源和实现资源的差异。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个体化的探索对语言实例研究具有实践意义。研究者从个体化和亲和关系两个视角具体探讨个体的语言风格和身份建构以及个体是如何利用语言资源归属于某一团体。如Martin(2009,2013,2014)从个体化的视角分析澳大利亚青少年恢复性司法会议中犯法青少年的个体身份建构;Knight(2010)探讨个体化维度的亲和关系视角(affiliation),通过分析幽默会话来探讨会话者之间是利用何种语言资源来构建亲和关系。

4 基于语言使用者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

Halliday指出,语码取向会控制和限定语域,反映等级以及由此产生的平等意识和等级现实(Halliday 1978:123)。基于Halliday的思想,我们认为,不同的语码取向或语言使用者所处的不同社会结构在情景语境相似或语域相似的情况下会限制语言内部选择,制约语言使用者的语义选择,进一步体现在词汇语法体系中。在探讨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特别是当情景语境一致时的语言使用时,应在文化语境中进一步加入语言使用者的个体化差异,即在宏观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配置中,当情景语境一致时,如在相同的语场(从事相同的活动)、语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基本一致)和语式(如都为口语交际)下,因说话人在文化语境中形成的语码取向存在个体化差异,会造成语言使用者语义选择的差异,语义层的差异会进一步通过词汇语法和音系系统加以体现(高生文 2013)。语言使用者在文化语境中的个体差异源于从文化,至主流身份,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所造成的(Bernstein, Joseph 1999:159-160)。因此,在语境层中应加入语言使用者的个体化差异变量,这种差异会限制语言内部的语义选择,且进一步体现在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语言使用者差异的纳入形成更为全面的语境和语言内部的层级体现关系。本文仅强调当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景语境下语言使用差异的形成过程。我们结合Martin的个体化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层级图,构建出语言使用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景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过程(个体化语言差异的形成过程)。语言使用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景语境中,因其所处的文化、主体身份和亚文化环境不同,形成不同的个体语码取向,导致其在语言使用时受到不同语码取向的限制,在语言内部形成不同的语义选择,体现在不同的词汇语法系统和音位系统中。上述理论框架可以更为清晰地解释语言使用者处于相同或相似情景语境时语言差异的形成过程。

总之,在我们研究语言使用的同时,还应考虑语言使用者的差异,将其纳入分析的框架,深入探讨不同语言使用者在相同或相似情景语境中的语言差异的具体体现以及个体通过语言选择融入群体中的方式。

高生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J]. 外语学刊, 2013(6).

肖 祎 刘承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义发生理论:回顾与展望[J]. 外语学刊, 2014(6).

Bernstein, B.Pedagogy,SymbolicControlandIdentity:Theory,Research,Critique[M].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0.

Bernstein, B., Joseph, S. ‘Pedagogy, Ident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eory of Symbolic Control’: Basil Bernstein Questioned by Joseph Solomon[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 1999(2).

Halliday, 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Halliday, 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Halliday, 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Halliday, M.A.K.ComplementaritiesinLanguage[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8.

Hasan, R. A Semantic Net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Messages in Everyday Talk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D]. Macquarie University, 1983.

Hasan, R. Semantic Vari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s[J].AustralianJournalofLinguistics, 1989(2).

Hasan, R. A Soci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veryday Talk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A]. In: Halliday, M. A. K., Gibbons, J., Nicholas, H.(Eds.),Learning,KeepingandUsingLanguage[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0.

Hasan, R. Ways of Saying: Ways of Meaning[A]. In: Cloran, C., Butt, D., Williams, G.(Eds.),WaysofSaying,WaysofMeaning:SelectedPapersofRuquiyaHasan[C]. London: Cassell, 1996.

Hasan, R. Semantic Networks: The Description of Linguistic Meaning in SFL[A]. In: Hasan, R., Matthiessen, C.M.I.M., Webster, J.(Eds.),ContinuingDiscourseonLanguage:AFunctionalPerspective[C].London:Equinox, 2007.

Hasan, R. Semantic Variation: Meaning in Society and Sociolinguistics[A]. In: Webster, J.(Ed.),TheCollec-tedWorksofRuqaiyaHasan[C]. London: Equinox, 2009.

Knight, N.K. Wrinkling Complexity: 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Affiliation in Humor[A]. In: Bednarek, M., Martin, J.R. (Eds.),NewDiscourseonLanguage[C]. New York: Continuum, 2010.

Labov, W.LanguageintheInnerCity:StudiesintheBlackEnglishVernacular[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Martin, J.R.Genre, Ideology and Intertextuality: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J].LinguisticsandtheHumanSciences, 2006(2).

Martin, J.R. Realisation, Instantiation and Individuation: Some Thoughts on Identity in Youth Justice Conferencing[R]. Beijing: 36th SFLC, 2009.

Martin, J. R.Semantic Variation: Modeling Realization, Instantiation and Individuation in Social Semiosis[A]. In: Bednarek, M., Martin, J.R.(Eds.),NewDiscourseonLanguage[C]. New York: Continuum, 2010.

Martin, J.R. Forensic Linguistics[A]. In: Wang, Z.-H.(Ed.),TheCollectedWorksofJ.R.Martin[C]. 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 2014.

Matthiessen, C.M.I.M. The “Architec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 to Systemic Functional Theory: Developments Since the 1970s[A]. In: Hasan, R., Matthiessen, C.M.I.M., Webster, J.(Eds.),ContinuingDiscourseonLanguage:AFunctionalPerspective[C].London: Equinox, 2007.

Williams, G. Semantic Variation[A]. In: Hasan, R. Matthiessen, C.M.I.M., Webster, J.(Eds.),ContinuingDiscourseonLanguage:AFunctionalPerspective[C]. London:Equinox, 2005.

定稿日期:2016-07-01

【责任编辑陈庆斌】

ALanguageUser’sPerspectivein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tudy

Liang Hai-ying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language use; language user’s perspective

H0-06

A

1000-0100(2016)06-0066-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6.016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篇信息组织的句法过程”(11BYY01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以综合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研究”(14XJA740001)和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过程写作教学法与系统功能语法的整合模式”(2013010B)的阶段性成果。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ainly focuses on language realization and instantiation, that is, language use.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user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backtracks researches on language users, reviews the viewpoints on language user of different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s, and puts forward language-user-orien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for language users in constant or similar situational context.

猜你喜欢

语言学个体化使用者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食管癌手术个体化输血的可行性研究
个体化多媒体时代微电影的流行原因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