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中师幼共享童年快乐
——幼儿园实践性教学思考及做法
2016-03-13北京市顺义区顺和花园幼儿园陈桂华
北京市顺义区顺和花园幼儿园 陈桂华
实践性教学是遵循“实践逻辑”,重点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行动,效果。注重实践,注重操作、注重体验。《指南》中明确提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认为二者是相统一的。
《规程》和《纲要》均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玩是幼儿天性,也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玩是幼儿思考、想象、尝试、验证、创造、吸收的方式,是幼儿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玩——就是游戏。是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
综合《纲要》《指南》精神和学前教育专家的论述,我园从实际出发,顺应幼儿天性,遵循幼儿教育发展规律,不断践行“一日生活皆教育”的思想,重点在户外游戏活动方面进行初步的实践性教学探索。下面阐述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文化引领,创设丰富的体验区,让环境成全儿童的梦想
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主要途径。开展户外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走、跑、跳、爬、滚、钻等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而且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乐观向上、相互协作的优秀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我园注重以幼儿为本、顺应天性,本着“顺天和人”文化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创设校园文化,充分挖掘室内外丰富的物质环境资源,实施文化引领,规范幼儿园管理。让每一处环境都能与幼儿对话,让每一处环境都能成为幼儿快乐游戏的发源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如创设了:大型玩具、沙水攀岩,土坡凉亭,足球运动,交通游戏,养殖种植等等体验区,同时提供多种低结构材料满足幼儿运动探索的欲望。
我园调整一日生活安排,延长户外区域游戏和自主游戏时间,每天上午中大班一起进行户外体能循环区和自主游戏活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合作,大胆探索。
二、大胆实践,变废为宝,让幼儿在玩中体验快乐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是行动的过程,是不断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环境材料不断被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积极的、主动地、投入的、专注的。
由于园里资金有限,购置的户外活动材料种类较少,玩法单一,不能满足幼儿探索游戏的需要。结合我园实际,收集并购买废轮胎、油桶、纸盒、奶粉筒、积木、竹竿、骨牌、陶粒沙袋、不同型号pvc管等废旧的低结构材料,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研究。刚开始幼儿比较感兴趣,玩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幼儿不断提出“不好玩”“不刺激”的挑战。对此引导师幼共同参与,就现有材料进行大胆重组,设计了油桶山、轮胎山、独木桥等几个难度大,有冒险性的项目,幼儿非常喜爱。教研中,部分教师提出“我担心某某处活动安全问题”。面对这一对矛盾问题,我们引导教师观察运动中幼儿的表现,分享幼儿运动精彩瞬间。运动游戏中,幼儿非常专注,投入,快乐,不推挤,有秩序,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中能保护自身安全。如过独木桥,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跑、走、爬、骑着过等)活动中引导教师细心观察,发现没有安全隐患的游戏,恰恰幼儿不爱玩,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教师最担心安全问题的项目,冒险是幼儿的天性 。为此,教师在支持和满足幼儿的天性时,和幼儿一起讨论制定游戏规则,保证幼儿游戏安全,每天检查游戏材料的安全性,做好活动前的安全准备和安全防护工作等。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逐步丰富运动项目与游戏材料。由最初的5个项目丰富到14个项目,户外材料由10种增加到30多种。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对材料进行多重组合,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师、幼大胆实践,变废为宝,满足了幼儿挑战体验的需要,使快乐无处不在。
三、转变观念,学会放手,让师幼在探索中共同成长
华爱华教授指出:“对孩子游戏能力抱有怀疑才是阻碍教师真正放手的原因。”今年我园借助《指南》走进开放活动的契机,带领教师开展园本培训和园本教研,针对教师水平低、经验不足等现状,开展参与体验式研训活动。教师首先尝试各种游戏材料的玩法,边玩边总结经验,逐渐掌握呼啦圈、轮胎、油桶、竹竿、铁环等游戏材料的玩法。教师的体验活动激发了孩子参与兴趣,多数孩子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的活动中,大胆尝试新材料的有趣玩法。在与幼儿共同游戏过程中,教师呈现出阶梯性变化,由不敢放手到逐步放手。“玩”让师、幼一同在亲身感受、体验、探索中获得乐趣,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解决教师过多保护、包办、限制的行为。成为幼儿游戏的参与者、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更培养了教师们的童心,童真,童趣。在玩中学习关注幼儿、观察幼儿,引导帮助孩子获得实践经验。
例如,大一班周老师在跳跃区,观察于欣茹小朋友摆放跳圈很特别,不是一个连着一个,而是三个圈与圈之间相交错落摆放,在交差最大的地方有的被放上锥筒。周老师没有及时上前询问,也没有进行指导,而是在一旁静静观察她,心里猜疑?这么小的缝隙如何跳跃。只见于欣茹小朋友放完手中的圈后,来回的在跳跃区走动,一边说着手里指着,一只脚,两只脚,一只脚……周老师好像有些明白,这时于欣茹从起点开始跳起来了,原来小缝隙是单脚跳,缝隙大是双脚跳。周老师说:“哇!于欣茹你太有创意了。你怎么想起这样摆放,老师都没有想到。你太棒了!”“原来的太简单,我想变得更好玩些。”周老师受到很大启发,孩子们太聪明了,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孩子。
四、户外区域游戏,让幼儿在挑战中勇敢、自信
户外区域游戏活动,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勇敢,孩子们每天都非常渴望户外游戏活动,每次都非常投入地游戏。例如,有一天户外区域游戏活动时,我发现中一班吴文慧小朋友一直在户外油桶区玩。这个区域共有50个高90公分,截面直径约60公分的废旧油桶,摆成不同形式两列,一列是油桶竖直一个挨着一个,一列是竖直和横放相结合,中间用皮筋交差成网状,网状下是软垫子,可以进行匍匐爬。这是一个有难易层次的综合区,培养幼儿走90公分高的平衡、匍匐爬、从上往下跳、翻越等能力。吴文慧胆小,平时她不敢到这个区域玩。今天负责这区域的老师告诉我,她一直在竖直油桶这边玩,不厌其烦。看着她认真地小心翼翼的跨过每一个油桶,我把个别油桶之间挪开了约15公分的距离,观察吴文慧的反应。当她走到挪开的油桶处停下,观察一会儿,抬起右脚试图跨过,但又停下,然后蹲下,手脚并用爬过去,脸上的表情由害怕转为自信。当她从最后一个油桶跳下时,发现她又从油桶的开始部分走起了。于是这次我增加了难度,挪开6个油桶,距离有15公分,有20多公分不等,看她表现。有了第一次经验后,吴文慧遇到就用手脚并用方法,当遇到20多公分时,她犹豫一下还是大胆地爬过去了。当她走到最后一个时,我鼓励她能不能不用爬,试试别的方法时,她站起来想跨过,可是不成功。当她想继续蹲下时,我把一只手伸给她,她抓住我的手指跨了过去。看着她快乐的笑了,我给了她一个大大赞。转身看见,她从油桶的那一头开始走起了。
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同伴互助,大带小;游戏中,孩子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尝试,不厌其烦(如挑战自我勇敢翻越油桶山);游戏中,孩子们勇于探索,敢于向老师挑战,非常自信(如推铁环);游戏中,孩子们变得聪明、智慧、活泼,开朗。如过独木桥,有跑着、走着,爬着、骑着、蹭着过等不同形式。游戏中,孩子学会与同伴交流,分享,展示自我。户外游戏使孩子们变得食欲好,饮水足,睡眠好,出勤率高。
五、家园协同,让幼儿在磕磕碰碰中真正成长
如何创设一种环境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玩,高高兴兴地玩、无拘无束的玩。这一教育理念如何让家长认可,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我们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每月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幼儿户外游戏活动。家长亲自观摩幼儿户外活动,亲眼目睹运动游戏中孩子的巨大变化,感觉欣慰与惊喜,仿佛找回自己童年的回忆,不自觉融入游戏。二是每月一次家长大讲堂,转变了家长认识观念,深刻认识到运动游戏会影响孩子终生的发展。
在家长身上我们发现的变化。
第一,家长对孩子在运动游戏时出现的磕磕碰碰现象,不再指责与抱怨,认为磕磕碰碰才是孩子的真正成长。
第二,家长主动给我们提供木板、轮胎、油桶等活动材料。积极配合教师工作,为幼儿准备运动衣服、鞋、水杯等。
户外自主游戏活动实践研究,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材料成全儿童的梦想,放手为孩子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在探索和体验中,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激发了创造力,不断催生出新的游戏玩法,每天孩子们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惊讶。
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快乐、专注,投入,感染着每一位教师,教师们被快乐包围着,幸福着。游戏和运动能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培养情操,给一个名族带来精诚团结,勇于竞争的勃勃生机和精神风貌。我园将紧紧抓住“玩”字,继续深入研究户外运动区域游戏,为健康课程积累素材,在玩中师幼共享童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