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ne World, One Health

2016-03-13瞿涤张文宏

微生物与感染 2016年1期
关键词:病学丙型肝炎微生物学

瞿涤,张文宏



One World, One Health

瞿涤,张文宏

时光悄悄飞逝而去,我们迎来了2016年。在变化万千和动荡的世界里,2015年医学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的进展令人瞩目,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如埃博拉病毒病、登革热、流感及近期出现的Zika(目前译为寨卡)病毒病仍是最受关注的事件。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迄今已有约28 00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超过11 000人死于其感染。此次疫情暴发为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敲响了警钟,也为更好地应对此类事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传染病肆虐仍在全球上演。2015年美洲发生的基孔肯雅热病例超过170万例;印度已有超过27 000人感染H1N1病毒,并造成逾1 500人死亡;2015年1月—2016年1月Zika病毒病在巴西流行,并有全球蔓延趋势,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该病的流行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神经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及先天性小头畸形的发生率上升有关(其证据有待深入研究),引起了WHO的关注。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出现均与局部环境有关,因此控制环境因素将促进人类健康的改善。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人类抗击传染病永不停歇的精神写上了浓重一笔。

持续性感染研究进展有喜有忧。全球结核病的首要任务已从控制转为消灭,目前正致力于寻找更短疗程的新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Bedaquiline和Delamanid是近40年来继利福平之后首次批准使用的抗结核药物,临床试验证明其对耐药性结核的疗效较明确,但是否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药物敏感性结核仍需临床试验证据。直接作用药物(direct acting agent,DA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5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美国感染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ASLD/IDSA)发布了新的丙型肝炎治疗指南,提出DAA治疗使治愈丙型肝炎成为可能。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巨大进展,激发了全球对慢性乙型肝炎新药研发的热情,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率先提出在合适的患者中实现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目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治疗的最佳时机则再次前移,根据现有临床试验结果,WHO将开始治疗的时机从“CD4计数为500 cells/mm3”修改为“诊断后立即进行治疗”;并呼吁对所有具有足够风险的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而不是某些特定人群。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因此能快速、准确检测耐药基因的方法与新型抗生素仍是应对耐药菌感染的重点。

此外,人类微生物组学(human microbiome)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2016年在继续开展传统的严重突发传染病及其病原学、持续性感染疾病及其病原学研究的同时,呼吁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者及感染病学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并努力加入到微生物组学的研究行列;将早已在感染病诊治中实践的“精准医学”理念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以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这是需临床感染病学、基础微生物学及疾病预防与控制等多学科合作攻关的课题。

在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的不断进展中,2015年《微生物与感染》(本刊)改为双月刊,大大缩短了审稿周期和出版周期,及时报道了最新研究成果。编委会及编辑部为推动本刊向高水平、多学科交流平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15年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与本刊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会员们的作用,积极支持本刊的发展。2015年9月1日,本刊全国编委会会议在复旦大学召开,闻玉梅院士和翁心华教授从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角度做了关于“精准医学与微生物学研究”及“真菌的基础与临床”的报告,结合专业提出了独特的认识和看法。此外,还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董小平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严杰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分别做了关于“朊病毒”和“钩端螺旋体”的报告。

为鼓励作者积极投送优质稿件,闻玉梅院士在其所创立的“一健康基金”为本刊设立了“优秀论文奖”,每年设置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2015年的一等奖获得者为秦照玲、戚中田(共同通信作者,论文题目“PTEN通过下调自噬活性抑制登革病毒2型感染”),二等奖获得者为刘伟和张文宏(论文题目分别为“致病性曲霉的耐药性研究进展”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筛查预测活动性结核病的比较”)。

2016年本刊将继续关注国内外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的有关进展和新理念,发挥本刊特色,体现临床与预防结合、临床与基础结合的学科交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有关问题;报道在诊治疑难杂症中的体会和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体现“One World,One Health”的理念,本刊将进一步加强基础、临床、预防医学、医学及兽医之间的学科交流,不懈努力开创新局面,为作者与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期盼广大作者和读者关注和支持本刊并提出改进建议(jmi@fudan.edu.cn)。

“一健康基金”成立

本刊主编闻玉梅院士及其丈夫宁寿葆教授以个人名义捐赠的“一健康基金”于2013年1月16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式成立。

“一健康”,是英文“One Health”的中文缩写,意指“一体化健康”。它突出了人的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药学、生命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与实施保障。也就是说,人类健康问题绝不仅仅是医学的事、医生的事,而是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系统性科学领域,是“一体化”事业。

“一健康基金”,就是为了在中国大力倡导“一体化健康”的理念,鼓励更多的医科教师和学生开拓跨学科的视野,主动融合其他学科,一齐致力于“一体化健康”的创新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群的整体健康。

例如,在微生物传染病的防控中,“一体化健康”理念要求医学学者联合人及动物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感染病学与流行病学等其他领域的力量,共同为控制传染与感染性疾病的蔓延作出贡献。上述各领域的整合不仅可在研究、检测技术方面互相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微生物学各分支间的相互沟通能聚集科学问题,对从个体患者拓展至公共卫生群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据介绍,复旦大学“一健康基金”将以留本基金的方式,每年奖励在微生物学、传染病学、公共卫生学、药学等领域为“一体化健康”研究与教学作出突出成绩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教师。奖励对象每年将由相关学者和专家评出。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新年寄语·

猜你喜欢

病学丙型肝炎微生物学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八)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二)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三)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