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于衷而发于文
——学生作文的“失真”现象及其对策
2016-03-13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平武中学吴萍芳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平武中学 吴萍芳
作文教学是学生内部心理素质与外部教学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活动过程,心理学认为: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追求的,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望;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旦需要获得一定满足,就会促进人的行动。也就是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要关注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唤起他们的激情,发掘它们的潜能,强化他们的内动力,使他们深刻意识到写作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为此,笔者谈了以下一些浅见。
一、引导学生到写作材料的广阔天地里去感悟,使学生“心动”
笔者受我们目前使用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表达交流”板块的编写内容启示: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种全面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作文时明白“写什么”,从而有话可说,还有有话非说的强烈表达欲望。
第一,与自然的对话。即引导学生投身自然怀抱,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笔者执教的农村中学这方面本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校园里就能眼见群山环抱,耳闻溪流潺潺,感受鸟语花香。但是遗憾的是我的很多学生的作文笔下却少了他们熟悉的乡村美景、农村风土人情。试想,我们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身处青山绿水之中,心徜徉于自然山水里,然后再让他们的笔游走于自然山水风貌之中,应该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吧。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表达交流”第一个专题“亲近自然”,我们教师就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一番,然后再为文。
第二,与自我的对话。倾听自我的诉说,发现自我的烦恼,发现自我的快乐,发现自我的特长,审视自我的价值与追求,畅想自我美好的未来。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但他们宁肯编造假话空话套话,也不写实话,主要是怕这些不够“高大上”,从而减少自己的得分,损坏自己的形象。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要”信其师,听其道“并让他们学会与自我对话,并能真诚的表达出来。
第三,与社会的对话。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尊重自己珍惜生命,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表达交流”这一专题正需要学生学会与社会对话,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然后能真诚叙述有感而发。
第四,与大师的对话。所谓大师,包括思想大师文学大师科学大师等。这些人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顶尖人物,他们留下的诗文,他们的传记和言论,都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走进这些大师,可以丰富自我精神世界,启迪自我智慧和灵气。
二、教会学生在生活原料库中去伪存真,使学生“行动”起来博纳众采,汲取生活营养
首先,学生第一步“行动”就是在教师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积累材料时抛弃“高大全”,可“审美”,也可“审丑”,重思想,也重艺术;尚崇高,也尚平凡;有阳刚,也有温婉。
其次,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行动”,做一个生活得有心人:从生活起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跬步,以致千里;博纳众采,汲取大师智慧,勤奋集录,集小流,成江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听众人言”,为作文储满真正的源头活水。
再次,我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调动情感,热情地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多积累撞击心灵的鲜活素材。笔者发现作文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总有一些学生喜欢写童年或者少年时代的生活,好像童年生活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大仓库。是什么力量让学生对童年生活和少年生活具有如此清晰的印象,以致一动笔这些生活就纷至沓来呢?其实这就是情绪记忆的魔力。可以这样说,情绪记忆建构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仓库。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摆脱记忆的抽象束缚,善于发现或令人欢欣愉悦或悲叹哀戚或激烈愤概的生活潜流,去努力撷取每一朵情感浪花,去深情地打开贮藏着鲜活的生活片段的洞府,并及时收罗带有时代气息的生活素材。当这些积累的素材在情绪的记忆中沉淀下来,而且还会与往常所积累的材料发生碰撞、交融,从而让记忆中的东西如封缸陈酿,开缸则香气四溢。
最后,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积累素材,还要教他们学会在观察中积累,在观察中思考。一个不会观察,不懂思考的学生,拥有再多的素材也是写不出深刻的东西的。所以无论看到的,遇到的,听到的,都必须去仔细观察,只有看到了别人没看到或者别人没留意的东西,才能写出别人写不出的东西。有了观察,才会有感悟,有了感悟,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写出深刻的东西,这是一连串的充分条件就是多观察,多思考。观察,不是乱看,是抓细节,抓特点去看。去提炼那些最能体现他特质的东西,只有这样积累的素材才能内化,内化后的素材才能真正地为我所用。
三、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态度、理性的思考、灵动的才气、准确的表达写出真文
在写作实际中还要引导学生保持理性,就是要教会他们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没有想通不要动笔,认识尽可能深入或深刻。
作文教学中的“灵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叙写自己独特经历,抒写自我心灵,鼓励个性化;引导学生关注平凡细节;激发写灵感,保护写作灵感,预约灵感。一篇作文有自我,有个性,有典型的细节,加之灵感的光临,就不可能“假大空”,而是真诚灵气的好文章。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很多学生看到了,听到了,也想到了,思考也有了结果,观念也有所更新了,但却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观念表达出来,导致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指导学生如何表情达意,从而准确生动把自己情感观念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用“我手写出我心”。
总之,作文教学是个“慢活”,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激活学生的生命力,多给学生感动的机会,多给他们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在一次次写作实践中锻炼, 我们才有理由相信他们能在作文中用“我手写我心”,让真情流淌,让个性飞扬,让思想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