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13四川省犍为县榨鼓中心小学黄定平
四川省犍为县榨鼓中心小学 舒 展 黄定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跃的、无穷尽的活力,同时,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下面我就以小学数学的教学,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效率的提高
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肥料,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图形的组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出示课件:由平面图形组合成的各种动物,如“变形金刚”一般不断变化形状,它们变化多端,加上风趣的对白和轻快的伴奏,轻松地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眼球。“谁能分辨这些动物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教师把这个疑难留给学生。同学们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趣的动画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疑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感受事物变化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素养。
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往一般是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即使教师通过把圆8等分、16等分、32等分进行割补,学生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近似的长方形上下两边就越接近于直线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设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时,把教师演示的过程用动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弄清了圆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关系,理解了为什么能化圆为方的道理,切实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注意步步引导,环环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创造大量在普通教学中难以应用的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其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学生素质的提升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现性学习”
创设网络学习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独立去发现,然后内化。研究表明,数学课中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发现性学习很有现实意义。主要是利用“几何画板”提供制作图形的工具,让学生在网络教室中的计算机上画出各种图形,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发现它们的特征,以及各种图形的基本知识,如边与边的关系,角的大小,以及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等。这样,计算机由原先的演示工具、信息、资料库,变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极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探索和创造,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猜测、发现、探索、验证得来的知识,比教师的讲授、演示优越得多。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组织和改造先前已经获得的知识,使之适合当前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不拘泥与现成的结论,,善于改变,敢于创新。数学课上常常用到此法。《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学习正合此要求。例如学习了《平移与旋转》《轴对称图形》等内容后,可布置学生利用计算机自己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平移、旋转现象,绘制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在同伴中互相欣赏、交流、改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潜能。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学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交流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中体会到创造性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参与数学实践,体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