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体育课堂中怎样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2016-03-13广西岑溪市第二小学梁泽乾
广西岑溪市第二小学 梁泽乾
在小学阶段,低年级体育教学是基础。这个基础是否扎实,对以后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更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几年来,本人通过在低年级的教学、观察、摸索、实践,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课程中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开放教学的前提,开放体育课堂就应该开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决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在学生面前搞特权。再次,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既不让优生有过度的优越感,也不让差生产生自卑心理。教学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达到“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二、常规教学中规范行为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从低年级开始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低年级的小学生都是七八岁的儿童,刚进小学,差不多什么都不会。因此,要在体育课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常规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在体育课中,教学常规大致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
1.课前常规
教师方面就要注意备好课,上课前设计安排好场地器材的布置。教师提前到达规定的集合地点等候上课,这也等于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在学生方面就要要求学生准备好有利于运动的服装,鞋,不穿拖鞋,安置好匙扣之类的金属物品等。
2.课中常规
要求学生准时集合上课,注意上课礼节,安排好病弱学生在旁边见习,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特别注意安全和保护,举事例鼓励学生刻苦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得无故离开,要坚持正面教育,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树立好榜样。教师要注意按时下课。
3.课后常规
下课后,组织好学生收拾器材。教师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常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是要经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能建立起来的。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
三、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的影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老师想象得近乎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
1.语言引导
教师在校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行为示范
低年级的小学生,别看他们小,他们可无时无刻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他们会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我们应该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如见到学生时,你总能主动打招呼;当操场有纸屑,你能赶紧捡起;下楼梯时,总能靠右边走;当教每一个动作技能时,你能不厌其烦地反复地给予示范……所有这一切,学生都会看在眼,记在心。我们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让他们知道了怎么做,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做好其它方面的事。
四、适时表扬,促进养成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我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和学生开展“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我还惊讶地发现,学生们有着很大的好强心与上进心。
五、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会通过电话、家访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随着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国家制定了《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以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看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抓好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