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让科学课回归本真
2016-03-13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齐干吉迭乡牧业寄宿制学校库兰巴依木拉提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齐干吉迭乡牧业寄宿制学校 库兰.巴依木拉提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是以死记知识点、考试获高分为终极目标,而是应该扎实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让科学课真正回归本真。
一、以教材为主线,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成功案例,课题是《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现将教学案例摘录如下:有一天,乔治把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的时候盛满了水。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很奇怪,因此,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喷水壶里的水喝了?还是有人把它撒了?”这时,乔治的老师格林小姐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学生们:“水跑到哪里去了?”格林小姐建议孩子们把一个盛水的容器放置在窗台上,每天测定和记录它的水位,然后把这些纸条标上日期后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个图表。几天之后,孩子们发现水位一直在下降,但是每天降低的尺度不一样。经过对“不一样”的讨论后,一个叫帕特里克的学生联想到烘干机烘衣服的情况,他就得出结论说:温度较高时水就消失得较快。此后,他们还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盛水容器口径大小如何影响水消失快慢的实验,另一项研究是用一把扇子在盛水容器上扇动是否会使水消失得更快。
《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一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返回到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有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知识、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后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掌握得也将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以兴趣培养为着力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中释放潜能
关注学生的兴趣,深入分析“学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然后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是至观重要的。在执教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实验,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方法更多、更科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达到空前。有的独立实验,有的分工合作。有的学生用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塑料泡沫块放入水中认真观察;有的学生用注射器将乒乓球中分别注入不同量的水放入水中认真观察……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得出了“物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的相同结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也不是独裁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潜在的朦胧的认识挖掘出来,开放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潜能,以利于更好的进行思维探究活动,时刻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
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蚂蚁,我就鼓励他,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它为什么躲起来?蚂蚁会迷路吗等等。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取代了先验的确定的知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或者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凸显出来。
四、以知识目标为载体促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认知上,即使他的知识非常广博,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因此,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目标应成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的载体。我在执教《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时就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在的求知欲,随着对液体的学习和研究,尝试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身边熟悉的事物。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成者”。分析教材后,我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认识液体的过程与方法。在认识液体的多种性质的过程中,学生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来研究液体,能够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并且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在课堂中,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过程,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五、以探究体验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是精神
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的方法,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然后交流实验方法并做出假设后请学生进行演示、验证。学生想到用两个保鲜袋去天平称上称一称、平衡架上比一比、抽去一个杯子里的空气与另一个杯子来比重量……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了,课堂也就活跃了,学生的研究热情特别高涨。哪怕假设是错误的,老师也不在实验前指出,而是让他们自行研究后,用事实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隽永,因为他们亲历了,感悟了,体验了,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的帮助。长此训练后,学生遇到问题不再把“老师,该怎么办?”“可不可以这样做?”挂在嘴上,而是自己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会控制条件去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在设计中,他们的实验材料也由自己来选择和利用,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而不是在老师预先准备的实验器材的暗示下进行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来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教师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