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保护区昌图段精细化管理分析
2016-03-13李琦
李琦
(昌图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辽宁铁岭112599)
辽河保护区昌图段精细化管理分析
李琦
(昌图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辽宁铁岭112599)
辽河保护区昌图段从“划区设局”以来,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综合治理辽河,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面貌发生彻底改变进行了阐述。
辽河;精细化;管理
1 概况
辽河由东辽河、西辽河在昌图县长发镇王子村福德店汇合而成,昌图段位于长发镇辽河干流源头,流经后窑镇、大四家子镇、通江口镇,沿岸居民10.26万人,干流河长64.35 km,堤防长36.69 km,保护区面积4 667 hm2。经过多年的治理,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中率先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但面临的压力十分巨大,一方面要守住辽河行洪安全、水质安全、生态安全底线,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辽河治理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尤其是辽河沿岸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辽河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突出,治理保护辽河面临的形势更复杂,时间更紧迫,任务更繁重,需要深入研究辽河精细化管理问题。
2 现状及问题
2.1 管理不到 经费人员不足
昌图县辽河局下设4个辽河管理所,分别是长发、后窑、大四、通江口管理所,正式在职人员22人。由于辽河保护区地域狭长,重点管理区较分散,保护管理辽河干流河长64.35 km、堤防长36.69 km、管理路长57.5 km、围栏封育长70 km、保护区面积4 667 hm2的范围,同时还承担防汛,防火等重要职责。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日常管理人员不足,且人员老化现象严重,人员素质与其承担的工程管理任务及不匹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管理力量严重匮乏。二是管理人员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技术人才面临“断层”,近10年没有分配和调入专业人才。由于保护区远离县城,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这就给人员的补充客观上带来难度,新毕业的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到一线工程从事管理工作,有能力的人也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这就造成了部分专业管理人员的“断层”现象,从而严重制约着保护区管理的水平。
按水利管理单位编制人员定额及经费测算,现有人员编制少,运行和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目前,现有在编人员的工资县财政负责解决,而运行经费根本空白,管理经费只是微不足道,基本设备虽然完备,后续经费没有保障,摩托车、皮卡的保险、燃油、修理费都是问题。在开展综合执法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严重阻碍了工作的正常运行。比如长发管理所堤防长7.084 km,管理路11.96 km,围栏长14.14 km,所内只有4名员工。现有的人员配备既要负责保护区日常巡查监管,同时还要负责保护区内堤防、管理路及生态工程的日常维护工作,现有工作人员无法做到保护区全面的巡查巡护。
2.2 管理意识不到位法律法规执行不够
长期以来,辽河保护区建设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维修养护经费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直接影响保护区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部分工程设施甚至出现了安全隐患,不到出现大的问题,各级部门不重视。辽河保护区治理和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公众对保护区建设的价值和重要性还普遍缺乏认识,加上相关政府和部门对保护区和合理利用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还尚未在公众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约束力,导致社会对保护区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乱砍、滥伐、乱捕、乱牧等现象屡禁不止,原有的自然封育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不能显现,保护区的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
2.3 管理手段不够先进 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辽河保护区昌图段各管理所人员仅通过现场巡查和受理公众举报等方式开展工作,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开展大都属于被动式的管理,没有严格的和高效的监测和维护的程序,造成保护区管理的很多隐性问题难以被发现,给保护区行洪、水质、生态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缺乏先进的卫星定位技术以及数字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其次,现行的条例法规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条例》修改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为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辽河提供基本保障。
3 建议
3.1 按要求定编定岗落实“两费”
首先,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定编定岗,落实两项(工程管理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费用。辽河保护区管理所属于纯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人员支出、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真正使工管单位性质与承担的纯公益性职能相适应,保障工程防洪效益发挥。其次,管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辽河保护区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对于增加管理人员、培养人才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培养人才的力度,一定要选择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并且对于人才的结构以及技术的层次方面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搭配。再次,辽河治理保护不是朝夕间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所以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支持是管理工作正常展开的关键。各级政府要对保护区管理这一公益事业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建立保证金并严格管理其使用情况。
3.2 提高管理水平 严格执法
人的思想意识,观念态度和各级政府的依法管理力度是保护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切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对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尤其有些部门领导干部短期行为严重,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决心。目前,社会广大公众对保护区的重要性尚认识不足,依法保护管理意识仍较为淡薄,尚未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的面向保护区系统和沿河地区依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推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建设保护区网络平台,组织引导公共媒体宣传辽河治理保护成果,营造有利于辽河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
3.3 实现管理现代化加速推进“数字辽河”建设
管护工作要实现监测体系的综合化、实时化、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管护科技含量。配置“远程监控系统+电子巡检系统+GPS巡护系统”的有机组合,为正确实施指挥决策创造了条件。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对管护区域进行宏观监控,大视野、大范围进行观察。根据保护区资源、资产、险工险段分布现状,在重点监控部位安装监控探头,全天候监控辖保护区内的资源、资产、险工险段状况,及时发现破坏保护区内的违法案件,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监管成本。电子巡检和GPS巡护系统是对远程监控系统的补充和完善,由管护人员进一步深入实地进行巡查巡护,发现问题能够准确记录位置、时间,为及时报告主管单位及有关部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资料。远程监控系统+电子巡检系统+GPS巡护系统相互配合应用,将会大大提高监管效果。使其能够覆盖保护区的各项业务工作,满足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防火防汛以及保护区旅游资源管理等的需要,切实提高保护区自身的管理能力。
4 结 语
辽河治理保护精细化管理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健全管理手段,完善工作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到2017年基本实现治理保护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积极构建“安全辽河”“美丽辽河”“法治辽河”。
1002-0624(2016)09-0052-02
X522
B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