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感染学组会议纪要
2016-03-13叶颖子俞蕙朱启镕
叶颖子,俞蕙,朱启镕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感染学组会议纪要
叶颖子,俞蕙,朱启镕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于2016年10月20—23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大会邀请了新加坡、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著名儿科专家出席会议并做学术讲座。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6 100多篇,参会人员7 000余人,创历年之最。本次大会除全体大会之外,分设呼吸、消化、感染、血液、神经等15个专业学组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
感染专业学组共收到稿件230篇,邀请12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32位代表大会发言,2例疑难病例讨论,400余人参与了感染分会场的学术交流。
一、专题讲座
“移植患者的疫苗接种” 由来自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的前美国儿科感染学会主席Janet A.Englund教授主讲。她建议移植患者的家庭成员必须在患者移植前进行预防接种,包括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麻疹疫苗等。而移植患者需在移植前接受评估并接种疫苗(包括灭活和非灭活疫苗),移植3个月后如病情稳定且无排异反应者可接种灭活疫苗。对于严重的免疫缺陷患者不应接种轮状病毒、水痘、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同样来自西雅图儿童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主任Qin Xuan教授主讲的“用于移植后患者CMV、EBV及BKV监测的多靶点qPCR技术”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可显著减少检测误差的优势。同时,强调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技术人员应与临床医生加强沟通,对临床病例的实验室病原结果有更加科学、准确的报告。香港大学医学院涂文伟教授主讲的“EBV相关疾病的免疫治疗”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其团队发现可以利用帕米磷酸钠来增强人体γδT细胞免疫力从而有效控制EBV引起的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案。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教授主讲的“儿童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合理应用” 详细阐述了EBV感染相关的各种实验室指标的临床解释以及EBV相关疾病的诊断流程。西安市儿童医院邓慧玲教授主讲的“EV71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提出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积极干预是降低重症死亡率的重要策略,要用循证医学指导手足口病的合理、规范治疗,EV71疫苗有望有效预防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台湾童综合医疗社团法人童综合医院迟景上教授主讲的“肠病毒71型重症之处置”介绍了重症EV71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处置措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舒赛男教授主讲的“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聚焦肺炎支原体感染”介绍了支原体感染除了肺部表现外,同样可引起消化、神经、皮肤黏膜、血液系统的相应表现。患儿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病程早期支原体检测阴性的可能性越大,根据不同的个体和病情,应选择适当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抗炎治疗。深圳市儿童医院邓继岿教授主讲的“儿童百日咳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征” 指出百日咳是婴儿猝死的原因之一,也是年长儿慢性及迁延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是容易忽视的传染源。临床表现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周围血涂片中裂隙淋巴细胞的发现对百日咳感染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近3年中国百日咳发病人数明显增加,需要不断提高对百日咳的认识和诊断方法,以正确评估我国百日咳的疾病负担及防治策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水华教授主讲的“儿童结核病诊治进展”提出儿童结核病不仅仅是呼吸系统疾病,往往是全身性疾病。新的诊断技术,如支气管镜、T-SPOT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播散性卡介苗病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重视。只有掌握循证医学的数据才能使儿童结核病在药物、疗程的选择上更精准。北京儿童医院刘钢教授主讲的“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防治策略进展”详细阐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定植的临床特征以及不同人群相应的临床处置策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张菁教授主讲的“PK/PD优化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出了药物代谢动力学(PK)及药物效应动力学 (PD) 参数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抗菌药物在体内的抗菌作用时间和过程,根据PK/PD理论制订给药方案,可以提高病原菌清除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防止细菌耐药产生。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传清教授总结整理、俞蕙教授主讲的“ISPED协作组介绍及阶段性成果” 介绍了ISPED协作组是儿童细菌感染病原体及细菌耐药监测协作组。该协作组为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提供长期的监测数据,从而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报告总结了近半年10家协作组成员医院分离到的32 244株细菌的种类及药敏情况。
二、大会发言
1. 病毒感染
汕头医学院发现2011—2015年粤东地区手足口病优势病原逐年改变,EV71、CA16和非EV71非CA16病毒交替成为优势病原。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为主,非EV71病毒亦可引起重症手足口病,危重症病例均由EV71引起。长春市儿童医院发现2009—2015年该医院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病原均为EV71,血糖升高是危重症死亡病例的危险信号,危重症手足口病死亡患儿主要死于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阳市儿童医院)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中,EV71组较其他病原组的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NK细胞受损可能参与EV71的疾病发展。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发现广西百色市儿童肠道病毒感染死亡病例主要由EV71引起,但大部分(28/33)患儿皮疹不典型,皮疹少且小,着色淡,易误诊。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发现EV71重症感染死亡病例脑、肺组织中的PSGL-1与Annexin A2呈高表达状态,提示EV71能够通过与病毒受体结合直接侵犯脑、肺组织,推测PSGL-1与Annexin A2参与了EV71重症感染脑及肺部损害的发病机制。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发现CA6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多处受累及较深的皮肤组织破坏,并出现脱皮和指甲异常,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预后好。昆明市儿童医院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儿茶酚胺、S-100蛋白水平与肠道病毒感染类型无明显相关性,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发现2015年夏季在浙江地区暴发的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病原体为以柯萨奇病毒A2型为主的肠道病毒。进化树分析提示,该肠道病毒感染主要来源于国内毒株的流行。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全转录组研究提示EBV感染患儿存在广泛的免疫下调。北京儿童医院发现在原发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EBV感染影响B细胞和CD8+T细胞中miRNA的表达水平,随时间变化,不同细胞中的不同miRNA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在孕鼠模型发现,孕期急性MCMV感染可造成显著的母体损害,引起不良妊娠结局。深圳市儿童医院提出,免疫功能正常婴儿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检测到CMV DNA有可能为潜伏感染,不一定需要抗病毒治疗。深圳市儿童医院发现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咳嗽,单纯甲流核酸转阴时间与甲流合并肺炎、甲流合并重症肺炎核酸转阴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提示患儿体温正常后仍需继续完成抗病毒治疗,总疗程5天。
2. 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发现济南地区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培养中,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山西省儿童医院发现患儿年龄小、严重意识障碍、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明显下降、血小板下降、降钙素原明显升高可能是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因素。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现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原因,上海地区的分离率高达9.52%,以EPEC和EAEC较为常见,最常见的毒力基因为eae,其次为aaiC。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现WalK G223D点突变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减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发现对于无基础疾病的侵袭性真菌病患儿,新型隐球菌、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肺部感染最为多见。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是最突出的危险因素。此类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难度较大,但对抗真菌药物敏感,预后较好。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外周血高表达CD137可能促进支气管哮喘的发病,阻断第二信号有望成为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新途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提出黑热病的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对于来自疫区、长期发热、贫血或三系下降、肝脾大、肝功能损害、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患者,应完善骨髓穿刺、黑热病抗体和(或)RK39试纸检测等相关辅助检查,做到早期诊断和合理规范治疗。
三、疑难病例讨论
与会代表对2例疑难病例进行了热烈的发言讨论。一例患儿为男孩,13岁4个月,因发热6天为主诉入院,体格检查脾大明显,血常规和生化检查主要是血小板降低。经追问病史,有蜱虫叮咬史。血清样本送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发现布尼亚病毒RNA阳性,故确诊为布尼亚病毒所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另一例患儿为9岁8个月的男孩,因发热、头痛、呕吐8天,双下肢颤抖2天入院。患儿既往有“甲状腺功能亢进”1年,口服泼尼松片1年病史。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脑脊液生化示糖2.4 mmol/L,降低,蛋白质和氯化物正常,抗酸染色阴性,墨汁染色阴性。头颅MRI示双侧脑室体后部稍扩大,脑沟裂加深。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入院7天时脑脊液培养示新型隐球菌,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
本次会议既有贴近临床诊治的相关进展,又有基础前沿的科学问题。专业性的发言、热烈的讨论使得这次大会举办得深入而富有成效,得到参会代表的一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