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山洪灾害防治对策探讨
2016-03-13武俊霞
武俊霞
(高台县水务局,甘肃 高台734300)
高台县山洪灾害防治对策探讨
武俊霞
(高台县水务局,甘肃高台734300)
山洪灾害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的人身安全,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高台县山洪灾害的特点,从地形、地貌、暴雨特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了高台县山洪灾害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预防山洪灾害的主要对策。
山洪灾害;成因;对策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干流中游下段。东接临泽县,西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区和酒泉市,南至祁连山北麓,与肃南县接壤;北依合黎山和大青山,与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右旗相连。地处东经98°57′32″~100°06′44″,北纬39°03′50″~39°59′40″。全县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的走廊地形。可分为南北部山区和中部走廊平原区。南山山区为祁连山脉的前山,海拔高程在1700~3140m之间,属低山丘陵地形;北山山区为合黎山前沿,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三种地貌单元组成,海拔高程在1400~1800m之间;中部走廊平原区形成较广阔的平原地形,海拔高程在1300~1700m之间。全县国土面积4298.03km2,人口15.6万人,辖9个乡(镇),136个行政村。受地形地貌影响,县境内一旦出现暴雨天气,即可发生短历时、高强度的山洪灾害。因此,开展山洪灾害特性和防治对策研究是目前防灾减灾的迫切任务。
1 山洪灾害的基本类型
山洪是发生在山区溪流中快速、强大的地表径流现象,是特指发生在山区流域面积较小的溪沟或周期性流水的荒溪中,为历时较短,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山洪灾害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能量集中、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常造成人员的集中伤亡、房屋田地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其危害和损失巨大。山洪可分为一般山洪、高含沙山洪、稀性泥石流和稠性泥石流。一般山洪流体的容重<1.1t/m3、高含沙山洪为1.1~1.3t/m3、稀性泥石流为1.3~1.8t/m3、稠性泥石流>1.8t/m3。根据高台县的地形和地势特点,山洪灾害可分为二种类型。
1.1溪河洪水灾害
溪河洪水是指因洪水迅猛下泄,河流洪水陡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与祸患。从分布上看,县域内重点小流域九个泉、石炭沟、木头沟、红山沟、碴子河,一般小流域沙山沟均曾发生过溪河洪水灾害。灾害发生次数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南华滩南部、骆驼城滩一带。
1.2溪河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是指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在沟谷和坡地上,泥石、洪水混在一起的液固两相流。流速每秒高达十几米,有很高的“龙头”,破坏力惊人,常造成毁灭性灾害。泥石流也是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挟沙水流特征,固体物质处于饱和状态,其含量大于40%,泥石流的容重大于1.6t/m3。泥石流不是水流冲动沙、石向前流动,而是水、土、砂、石组成的一个混杂体,在水流冲力和重力作用下涌动向前。经调查,高台县易发生溪河泥石流的河沟有7条,其中重点小流域榆树河,一般小流域大河渠、水关河、石灰关河、小泉河、金沙沟、红沟。这些河沟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和罗城滩北部。
2 山洪灾害的成因
2.1复杂的地质结构是加剧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
从高台县山丘区的地质看,多数山峰岩石裸露,表面支离破碎,土壤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明显,容易形成具备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极易导致山洪暴发。
2.2高强度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
高台县地处河西冷温干旱带,气候干燥,降雨少而集中,每到汛期,特别是主汛期(6~9月),一旦发生强降雨过程,极易发生山洪灾害。
2.3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是发生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
由于山洪伴随着山体滑坡,大量泥沙淤积在河道中,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萎缩。此外,群众对山洪灾害缺乏认识和了解,在河道边乱倒、乱建、乱挖,导致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下降。
2.4人类活动破坏地质地貌是造成山洪灾害的间接原因
高台县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多样,山丘区的房屋、道路建设往往需要大量切坡、削坡,破坏了原始地貌,使原来处于平衡状态的山坡变成失稳山坡。为了发展经济,当地开展大规模影响地质环境的工程建设,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山坡体在雨季极容易产生变形滑移。
3 山洪灾害的特点
山洪灾害来势猛、涨水快、流速大、破坏力强,洪水可造成房屋、道路、桥梁和农田的毁灭性灾害。自1952-2014年以来,高台县共发生过50次/处大的洪水灾害,主要以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冲走粮食,毁坏公路交通和水利设施等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共计死亡9人,冲毁、淹没农田415.4hm2,冲毁粮食69.9万kg,淹没、毁坏房屋6406间,毁坏渠道101.9km,冲毁防洪坝15.2km,冲毁各类建筑物42座,冲垮水库1座,冲毁塘坝2座等,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30.1万元,其他损失1115.08万元。根据山洪发生情况,高台县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3.1暴雨山洪出现频率较高,季节性强、具有周期性
暴雨是诱发山洪、泥石流的主要原因,6~9月是主汛期,也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发生时间大多和暴雨同步或短期滞后。
3.2山洪突发性强、预报预防难度大
山区流域地形复杂,植被较差,工程防洪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尚未形成体系,基础设施薄弱,洪水威胁区又比较集中,从降雨到形成山洪一般只有1~2h,甚至在一个小时以内,较难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报和防治。
3.3暴雨山洪出现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南部为祁连山、北部为合黎山,山坡坡度陡。复杂多样的山区地形地貌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区域山洪暴发,造成山洪灾害。
3.4山洪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
高台县山区山高坡陡,溪河较多,山洪汇流快,来势凶猛,冲击力强,破坏性大,损失严重。山洪灾害常常瞬间成灾,极易造成河堤冲毁、河流改道、耕地受淹、良田被毁、房屋倒塌、公路中断,严重毁坏基础设施,群众几十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修复难度很大。
4 山洪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4.1工程措施存在的问题
1)高台县境内19座水库,其中有山谷水库6座,平原水库13座。截至目前,除11座水库经过除险加固外,其他水库由于修建时施工技术标准低,并经过多年运行,存在大坝前后坝坡出现滑移迹象,坝后有不同程度渗水,缺少防汛配套设施等诸多问题,防洪安保存在严重隐患。
2)现有堤防工程标准低,隐患多,存在砂基砂坝,堤身断面单薄,穿堤建筑物老化失修等问题,难以抗御较大山洪的冲击。
3)河道泥沙淤积严重,行洪不畅。
4)因地方财政困难,对防洪工程的投入极少并且国家投入的资金又比较有限,影响了防洪工程建设。
4)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不统一,没有形成系统的防洪工程体系,基础设施薄弱,区域防灾能力低。
4.2非工程措施存在的问题
1)防治山洪的预测预警体系还没有形成全覆盖,全县大部分地区的监测信息仅依靠人工来观察,凭经验预测山洪,预警由责任人逐户逐人通知,预警技术手段落后。
2)高台县各流域内雨量、水位观测站还非常稀少,远远不能满足预报山洪的实际需要。
3)乡(镇)、村、组级防御山洪预案的编制还不够规范、详细,可操作性还不强。
4)山洪灾害防御宣传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缺乏防御山洪灾害的基本常识,防灾意识淡薄,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5 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
5.1工程防治措施
1)对山洪沟、泥石流沟应新建防洪坝、河堤,疏浚洪道,修建涵洞、泄洪闸等。
2)对滑坡治理主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
3)对存在病险的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改建、加固存在病险的涵闸、水库、防洪堤,使其达到防洪标准。
4)结合流域特性,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主要包括:疏通排水沟,栽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木等植物措施以及等高带状耕作、等高沟垄种植、横坡栽植、间作套种等保土耕作措施,以达到削减洪峰,拦截泥沙的目的。
5.2非工程防治措施
1)建设完善水雨情监测系统。完善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等系统。村、组预警的监测设施,以简易监测站为主;县、乡(镇)级以自动监测站为主;采用自动和人工的方式,把监测信息汇集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2)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县级自动监测预警平台,包括简易监测站的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实时收集流域内的降水、水位和流量等信息,建立多模型的水文、地质预报系统。其主要构成包括: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水雨情查询、监控系统;山洪灾害强降雨预警系统;洪水预报及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
3)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县、乡(镇)、村、组、户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职责等。通过建立群测群防责任制组织体系,保障县、乡(镇)、村、组防灾信息上传下达畅通,监测、预警、避灾措施以及预案的宣传、演练落实。
4)建立山洪灾害防治的法规政策体系。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强制性进行山洪灾害风险区控制和管理,规范、约束人类各种无序活动造成灾害加剧的行为,从根本上防止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5)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御山洪灾害的意识。一是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宣传画、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灾害意识和自防自救技能,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避灾,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二是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对基层乡镇和各级责任人,要采取集中培训,使他们掌握山洪灾害的判别、预警、避灾的基本常识,以便迅速有效的处置山洪灾害;三是加强预警演练,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山洪预警演练,树立群众山洪防御的危险意识,明白各种预警信号,掌握山洪灾害发生时逃生路线和紧急避险方法,以防患于未然。
[1]甘肃省张掖市甘兰水利水电建筑设计院.甘肃省高台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R].甘肃省水利厅,甘水汛发[2012]120号.
[2]朱云.宁夏山洪灾害防治对策与措施[J].中国防汛抗旱,2008,1.
[3]徐乾清.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D4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