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绵城市”理念的规划与实施问题

2016-03-13枭秦皇岛市规划设计研究院066001

河南建材 2016年3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径流绿地

王 枭秦皇岛市规划设计研究院(066001)



浅析“海绵城市”理念的规划与实施问题

王枭
秦皇岛市规划设计研究院(066001)

1 背景与现状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带来经济腾飞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供需矛盾的加剧,其中,人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据建设部2010年对349个城市内涝情况进行的调研,2008~2010年共有289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占调查城市总数的80%,内涝多具有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积水时间长的特点。纵观近些年,北京2011年“6.23”和2012年“7.21”、成都2011年“7.3”、武汉2012年“5.29”和2013年“7.7”、厦门2013年“5.15”等,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我国水资源呈现夏多冬少、南多北少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而且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很多地区饱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包括水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此外,快速却又不健康的城镇化,导致城镇畸形发展,填湖开发、滥砍滥伐、地下水超采等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系、湿地、山林和绿地等。而城市内又大面积采用不透水铺装,现有雨水设施排水能力受限,直接或间接导致城市内涝。

2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对于雨水,要做到能吸收,能渗透,能涵养,能净化,能释放。

传统模式中过度强调末端治理,忽视源头减排、资源化利用,而“海绵城市”强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和有效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及统筹建设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和雨水净化等潜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但是,各关键性生态过程在空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可通过城市雨洪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水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共同构成水生态基础设施。

水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于水这一特殊的环境因子。由于水的特点是流动和循环,因此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并不在于水体本身,它与流域内其他土地利用等景观要素相联系,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广泛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

3 实施方法

概括起来,“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法一般分为三个方面:排水,防洪,节水。排水方面,必须实施有效的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防洪方面,初期的地表径流需要收集处理,后期降水应就近排入自然水体,这对于易涝城市尤为重要,但自然水体的收纳能力是有限的,需提高地表入渗率来储存一部分降水,这就对城市建设中绿地率、地面材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节水方面,推广节水型器具,实现污废分流,充分而合理地做到污水再生利用,尤其在旱季不至于出现河道干涸、居民停水等情况。

为进一步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要结合地区实际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时,根据不同性质的用地确定透水铺装率等指标,防止城市建设中土地大面积硬化。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尽量利用自然行泄通道,并采用屋顶花园、坑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雨水径流。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重点建设区域,对其提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建设“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以及城市道路建设都有相应的要求:

对绿地的要求:在满足绿地的生态、景观、游憩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合理选取和预留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为场地及周边的雨水径流提供蓄滞空间,并起到净化、下渗等作用。具体包括明确各类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合理选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类型与规模,注重同周边绿地、水体的衔接,并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植被,在有条件的绿地公园可布局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水塘、湿地等,对较大降雨进行调蓄排放。

对道路的要求:结合路权划分,对原有绿化隔离带及新建隔离带进行下凹式改造,与原有雨水管网合理衔接。同时,由于城市道路是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在有条件的路段,应设置植被过滤带,并按照一定的间隔设置雨水渗透设施或调节池。必要时,甚至应通过协调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布局与竖向安排,确保城市道路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得以实现。

为了科学合理地建设好“海绵城市”,要综合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渗:通过建设屋顶花园、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工程,从源头上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的产生,达到回补地下水的目标,并且可以对初期雨水污染起到净化作用。

滞: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景观带、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达到雨水调节的作用。

蓄:通过保护、恢复和改造现有河湖水域、湿地,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对雨水径流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从而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与净化雨水的目标。

净: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内主要河道进行滨河、人工湿地改造,通过对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的改造,构建沿岸生态缓坡,从而达到雨水净化的目标。同时,积极建设初期雨水处理设施,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工程,完成雨污分流,提高雨水利用的目标。

用: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和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等,从而缓解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

排:对主要行泄河道进行清淤改造,恢复天然河湖水系的连通,并对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并加快老旧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完成雨污分流与雨水收集利用目标。同时,依据“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对城市内易涝的低洼积水点进行改造整治,从而达到高效的雨水收集排放目标。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通过有效的利用和控制雨水,我们可以实现:减少城市内涝,有效地节约水资源,缩小城市雨水管网规模,减少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回补地下水,减少海水入侵,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内陆湖泊的面源污染,降低盐碱区域的种植成本等诸多目标。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径流绿地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