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水利通史《河渠书》
2016-03-13
司马迁
——水利通史《河渠书》
司马迁(约前145-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著名历史学家。从小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诵读古文经书;年经时壮游天下,访遗老,察遣迹,观民风;后袭父职任太史令,饱读政府藏书;天汉二年(前99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遭宫刑。司马迁忍辱含垢,发愤著述,终成一部光耀千秋的《史记》。
《史记》为水利设置专篇,即《河渠书》。《河渠书》所记录的水利工程,从上古大禹治水开始,直至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瓠子堵口,共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司马迁在该卷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从多水系和地区,最后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害也!”深刻地反映出他对水利既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以及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
《河渠书》在内容上有两大特点。首选,它不是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如《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实践。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例和经验作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豪门的阻挠与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作了揭露。其次,司马迁为写《河渠书》曾作过长期大量的实际考察和研究工作,所以,该书不但真实性强,而且用语切中肯綮。如写井渠的开凿,是由于“岸善崩”,褒斜道的失败是由于“水湍石”等,都正确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壤、地形特征。为写禹迹,他曾沿江、淮、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实地踏勘,而后悟出禹为何不径换黄河东行入海,反而使它东北流入渤海湾的原因。他说这是由于自朔方到龙门一段,地势高,水流急,孟津以东地势渐低,落差太大,易生水灾,所以把它引入鲁西北的高地,以减小水势。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司马迁不但提了出来,还作了正确的解答。
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当数《尚书·禹贡》,但专门记水道的应始自《史记·河渠书》。自《河渠书》开始,不但正史地方志将水道列为专节,而且还出现了如《水经注》那样的专门巨著,成为古代地理书的一个大类,这个意义实非同小可。《河渠书》还首次明确赋于“水利”一词以治河修渠等带有专业色彩的工程技术性质,从而区别于先秦古籍中所谓“利在水”或以水利泛指“水产渔捕之利”的一般范畴。后世相承的“水利”概念,盖源于此。作为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为水利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