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禄
——灵渠巧连湘漓水

2016-03-13

河北水利 2016年1期
关键词:灵渠分水漓江

史禄
——灵渠巧连湘漓水

史禄,秦朝人,或称监禄,名禄,史系官职,并非姓氏。史料对禄的记载极为简略,以致连他的姓氏和生卒籍贯都无法考证。史禄曾经受命主持兴建了著名的灵渠工程,打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祖国的统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他名垂青史。

灵渠(亦名陡河或兴安运河)位于今广西兴安县,地处南岭山脉湘桂走廊,在湘桂铁路、京广铁路通车以前的2000多年里,一直是内地连通岭南的主要通道。当年南越诸部落在秦国边境滋事生非,为了巩固边疆、拓展疆域,秦王出兵50万大举进攻南越。由于南岭山脉阻隔,路途遥远,行军、补给都很困难,秦军为此一度受挫,秦王深为烦忧。最后决定“使监禄凿渠运粮”,化解危机。

史禄到了南岭山脉,发现这里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兴安县刚好坐落在山脉的最低处,往西,漓江西南流,汇入珠江;往东,湘江东北流,注入长江。湘江上源与漓江支流始安水最近处只有1.7km,中间隔着一座名叫太史庙山的小山。经过反复考察、周密设计,史禄带领着数十万人,花了五年多时间,于始皇33年(前214年)前后凿成了灵渠。灵渠沟通了岭南河道,长江上的船只可以经湘江,穿灵渠,入漓江,抵达珠江,从而把中原和岭南连在了一起。有了这条水路保证军需物资的补给,秦国很快打下了岭南。

史禄设计的灵渠主要由分水工程、南渠和北渠3部分组成。分水建筑物位于湘江上游,前锐后钝,行似梨铧,故名铧嘴。其位置偏向湘江左岸,顶端直伸上游,帮助大小天平合理分水,三分入漓江,七分归湘江。巨石砌成的人字堤紧接在铧嘴后面,呈108度,内高外低,形成斜面,靠南渠的一侧叫小天平,靠北渠的一侧叫大天平,大小天平兼有拦水、分水和泻水的功能。南渠由渠首开始到注入漓江的灵河口止,长33km,期间筑有秦堤,秦堤上建有两座泻水天平,为侧向溢流堰。过了分水岭,南渠河道有一段穿行于山区,坡陡流急,为了防止枯水委行般水量不足,特地修建了许多斗门,相当于现在的船闸,以利船只航行,兴盛时期斗门曾达到36座之多,其应用比欧洲船闸的出现早了足足七八百年。北渠位于湘江故道右侧,它虽然不长,选线定位却颇具科学性:如果利用湘江故道直接开挖,则船只会因为坡降太大而无法行驶,而且还会影响到铧嘴的分水效果,于是史禄等人故意把北渠挖得蜿蜒曲折,在原来仅2km长的地段上挖出了4km的渠道,这样水流变缓、水位上升,船只就可以自由通行了。

灵渠历经修整,一直为民所用,它不但可以通漕运,而且还能提供农田灌溉和城镇用水。虽然随着京广和湘桂两大铁路的开通,灵渠逐渐失却了当初的航运功能,但其在灌溉和供水方面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如今的灵渠也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猜你喜欢

灵渠分水漓江
行尽灵渠路 兴安别有天——跟着古诗词游灵渠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基于闲置分水指标的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研究
灵渠颂
漓江情画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情满灵渠
漓江夕色
分水剑
竹筏上的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