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一生》
2016-03-13宋南南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宋南南[陕西理工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一生》
⊙宋南南[陕西理工学院, 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本文从生态和女性的共性来论述在男权世界中女性和大自然都是被征服、被统治的他者,通过分析比较《一生》中的约娜和她的使女萝莎丽来唤起女性觉醒。约娜一生都在消极地等待,而萝莎丽始终在积极地抗争,因此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孕育使女性与自然紧紧贴合,而在男性霸权下,女性与自然都是弱者,因此追求男女两性的本质平等、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约娜萝莎丽 《一生》
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绵延至今,受到一些学者的推崇,同时也为一些学者所诟病。此理论羽翼未丰,需要我们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扩充。生态和女性主义还有相互矛盾之处,二者不能生搬硬套。生态强调整体性,人类和自然是两大整体;而女性主义则更强调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生态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女性主义追求男女本质平等。女性主义一味批评男性对世界、对女性的霸权,征讨男性在几千年来对女性的压迫,其实女性主义更应着眼于提高女性自身的观念,从而改变女性处于从属与被征服的地位。
张英伦在《永恒的流星·莫泊桑传》中说道:“《一生》是倾注了莫泊桑心血的著作。仅已发现的,就至少有四份手稿,可见作家曾经多么认真地反复琢磨。难怪这部在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断续写成的作品,如此浑然一体,毫无隼接的痕迹。用莫泊桑自己的话说,在长篇小说《一生》中,‘我并没有想做其他的事,仅仅是在展示构成一个女人生活的事件——她那交织着幻想、幻象和忧伤的一生。’”①不同于莫泊桑笔下的妓女形象,在《一生》中,作者描写了一个纯真无邪的少女,这位女性身处悲剧的时代却不自知,她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把控,相对于妓女地位的低下,她的处境其实更可悲,她的精神世界苦其一生。
一、悲情的约娜
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触塑造了约娜,而在作者含情脉脉的背后却是约娜悲情的一生,她没有跳出时代的悲剧,也没有挣脱女性的牢笼,少许的欢愉、多半的悲情便是对约娜一生的概括。
1.自然中的幻想者
男爵一心想要“在丰饶和肥沃的大地上来启发她的性灵,通过观察动物的相亲相爱和依恋不舍来向她揭示生命和谐的法则”②,将约娜培养成“一个幸福、善良、正直而温柔多情的女性”③。家庭充分培养了约娜爱幻想的性格特点,她的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苦涩的,她没有实现梦想的勇气,同时也没有实现梦想的现实条件。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男女不平等尤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时代与人物性格共同造就了约娜悲情的一生。
在大自然的抚爱下,约娜对人世充满了阳光的想法,什么都不惧怕,也敢于走向未知,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和希望。她出现在下雨天,没有父母亲的顾虑,敢于走向风雨,充满了朝气。“独有约娜,在这种温暖的下雨天,仿佛刚从紧闭的室内被移到露天的一棵植物”④,在大自然中,约娜找到了自己,不受任何约束。
来到乡下的庄园后,约娜完全陶醉在乡村的风景中,“生活是多么有意思啊!乡间是多么可爱啊!有些时候我真想化成一只苍蝇或蝴蝶,藏在花朵里。”⑤“社交生活!她却很想经历一番;不过她预料那必然不及乡间快乐。”一花一木都能影响到约娜,使她充满浪漫的想法,甚至幻想起爱情来。“她只知道她会忠心耿耿地崇拜他,而他也会一心一意地喜欢她。”⑥大自然融入了约娜的生命,也充分地培养了约娜爱幻想的性格。
2.人群中的孤独者
约娜是没落的贵族思想的延续者,她的理想是柏拉图式的,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人物:远离社会。在周围人都在改变的时候,约娜始终未变,在资产阶级逐渐侵占农村、金钱万岁的年代,约娜是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她的一生都落后于时代,所以她是孤独的,因为当代人无法理解她,她的心只有和大自然在一起时才能舒展。
在少女时代,约娜没有朋友,也没有兄弟姐妹,最理解她的人是她的父亲,所以她缺少和同龄人之间的沟通,这也成就了约娜单纯、善良的性格。约娜像她的父亲一样对所有人都很仁慈。她看起来人际友好,却没有人真正了解她,走进她的内心,因此约娜始终是孤独的。
结婚之后,“她感觉到她和他之间隔着一层帘子,横着一道屏障,她第一次发觉,既然是两个人,就永远不能从心底里,从灵魂深处达到相互了解,他们可以并肩同行,有时拥抱在一起,但并非真正的合而为一,因此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会永远是感到孤独的。”⑦于连对待女性就像对待一个性工具,很少体察女性的情感,“于连对于女性的这种神经质是不理解的,她们往往为一点小事可以浑身都震动起来,一股热情可以使她们快乐得或是失望得发狂。”⑧于连生长于没落的贵族,年少痛苦的经历使得他不仅缺少做人的好品德,同时也没有良好的性格。他是一个粗鲁的人,并且具有丑陋的人性,他对约娜一再背叛,不能称为一个好丈夫,对孩子不闻不问,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父亲,对男爵夫妇缺少关心,不能称之为一个好女婿。约娜和于连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结合注定约娜婚后的生活是孤独的。
3.命运中的软弱者
约娜的一生都寄托在三个男人身上: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前半生是父亲安排的,后半生本可以由自己把握,却被她放弃了。约娜在新婚之夜被粗暴地占有,这时的约娜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女孩儿,过于仓促的结婚让她还没有看清于连的真实面目。此时的约娜不懂得反抗是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在生完孩子,得知丈夫和琪尔蓓特偷情后,她却决定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不去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显然这种息事宁人的软弱态度并没有给约娜带来改变,相反使她陷入了更深的绝境。
“只有少数贵族家庭的女孩可以接受一定的教育,但她们学的都是些对社会毫无直接用处的东西,反而变得更加空虚、爱慕虚荣,结婚、取悦丈夫和维护家庭成为她们唯一的人生目标。”⑨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她们被看成是男性的附庸,没有主体地位。新婚之夜来临之前,约娜的父亲这样告诉她:“她们在心灵上,甚至肉体上受了伤,便会拒绝她们的丈夫,但是不论从人类的法律,或是从自然的法则来说,这都是做丈夫所应有的绝对权利。”⑩男性对女性的精神及身体占有绝对的统治权,这是不发达社会中自然赋予他们的特权。
在蜜月旅行中,约娜对于连已经有所厌恶,“她不再作声了,垂下了眼睛,不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她对丈夫这种无休止的欲望都很反感。她虽然嫌恶,却又不能不忍痛而委屈地屈服,她把这看作是一种兽性,一种堕落,总之是龌龊的。”田园牧歌式的约娜对于连并没有反抗的能力,即使是在她看清于连的真面目之后,她也没有反思这样的男人是否适合自己,只是一味地忍让,用忽视对方来麻痹自己。“身体代表着一种立场,或者应该说身体是种立场。当这种凝视以类似方式掌控着女性身体以及在文化上女性化了的其他身体或物质时,我们从该立场出发能够认识这种凝视,同时对其做出评定。在关注身体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身体作为能动主体的意向性。”(11)
约娜像大自然般包容一切,像大地母亲一样承担一切,接受一切,从不反抗,但是这种态度并没有换来幸福的生活。她依附于三个男人的一生无疑遭到了背叛,父亲将她交给了一个不负责任、觊觎家产的男人;丈夫将她所有的生活幻想全部打碎,给了她一个败坏家产的儿子;儿子将约娜彻底打垮,给了她一个具有希望的女婴。
二、勇敢的萝莎丽
相比约娜的衣食无忧,萝莎丽是一个靠自己双手吃饭的劳动者,她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脱离贫困,她不仅靠大自然获得了生存资料,同时教育出一个勤劳、踏实、孝顺的儿子。她诠释了女性的自我,她独立面对生活,勇敢追寻幸福,积攒了自己的产业,她是一个敢于开拓进取的农村妇人。
1.敢于追求幸福
萝莎丽是服侍男爵夫人的使女,“另一手是一个高个儿的使女,这位姑娘结实矫健得像一个小伙子”(12),这是典型的劳动人民的体型,作者没有过多地描写这位使女的感情,但被约娜发现她和于连的不正常关系后,她老实地向约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敢叫喊,怕让人笑话。他就和我睡了,当时我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我觉得他很可爱……”(13)她被于连强占之后,没有说出受害者应有的反应,反而说她之所以没有反抗是因为她觉得于连可爱。
在那个时代婚姻都是要由父母决定的,但是没有人可以给萝莎丽一些建议,她作为女性,敢于将自己委身于一个自己认可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人生,从这一点看,萝莎丽就比约娜勇敢。在萝莎丽隔了二十四年重新出现在约娜面前时,她不断地称过去的时光是幸福的,这时的萝莎丽已经是一位憨厚、普通的农妇,而她的一生都在追寻幸福。
2.敢于追求独立
萝莎丽的再次出现是这部小说的亮点,不是萝莎丽的命运比约娜好,而是作者有意通过萝莎丽这个人物写出当时法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曾经的法国农民没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命运,注定要一辈子和土地为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家长制统治盛行,传统农业社会的精英是农民经济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主宰,农民没有独立的人格。”(14)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兴工厂的涌现,“以物质生产能力的普遍增长为基础,广大农民频繁的、普遍的、日益增多的商品交换活动改变了生产者与市场不发生直接联系的自然经济的市场流通结构和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和新的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者本身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面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的’劳动者了。”(15)农民逐渐走向历史的前端,他们被统治、无法翻身的状况发生了改变,资本的极大兴盛使劳动者掌握了主动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命运。
萝莎丽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男爵赠予她的田产,有了自己的产业之后,萝莎丽紧紧抓住了命运的咽喉,实现了人生的转变。她在儿子接过农场之后,并没有选择悠闲地过日子,反而立刻去找她的老主人,想要感恩曾经的赠予。“正当她支持不住而倒下去时,一个粗壮的农妇把她抱在怀里,像抱孩子似的把她抱走了”,“她看上去年龄在四十到四十五岁之间,身体健壮,面色红润,肩膀宽阔,魁梧有力。”(16)萝莎丽在大自然的磨砺下,健康有力,而长期得不到舒展的约娜则是一个“瘦削而又憔悴的白发妇人”(17)。
有了产业的萝莎丽实现了经济独立,知恩图报是她人格独立的显现,萝莎丽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按照自主意愿选择生活,敢于做出改变,她实现了很多女性一生都无法实现的自由。
三、女性的悲与喜
1.消极地等待与积极地抗争
约娜心存美好理想,却没有实现理想的勇气;萝莎丽勇敢追求幸福,不畏惧人生中的坎坷,两个女人的一生截然不同,却又相互缠绕在一起。约娜值得同情,同时她也很可悲,她的一生作为女人是绝望而无助的,但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则是纯洁可爱的,值得怜惜。萝莎丽敢于把握自己的生命,勇于抗争,舍得付出,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
面对这样一个多情、纯真、善良的约娜,有学者发出:“何以这样优美的女性被毁了”的感叹。约娜的悲情是时代导致的必然,同时也是身为女性的悲哀。她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生命,时时受到女性身份的制约,如果她能够和男性抗衡就不会受于连的一再压迫,也就敢于反抗不幸福的婚姻,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约娜的一生都受锢于软弱的性格、难以挑战的权威、宗教观念的影响,父权与夫权是套在她身上的枷锁,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要敢于挣脱,只是默默地看着一切发生而不作为。等待,却没有等来自己希望得到的结果,女性就像大自然般无声无息,沉默地接受一切却反被男性压迫,成为社会的弱者。
“无论是于连的性格和作风的市侩化,还是约娜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理想的破灭及德沃男爵古老贵族家庭的解体,都是当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农村的侵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对贵族文化传统无情冲击的结果,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性。”(18)萝莎丽代表了新兴的农民,在资产阶级冲击封建制度的同时,农民逐渐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地位虽然不如贵族,但是他们的精神面貌以及累积的生存资料都要高于贵族。萝莎丽抓住时机,成就了一番事业,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抗争实现了女性的独立。
约娜在消极地等待,萝莎丽却在积极地抗争;约娜的家产在逐渐消失,萝莎丽的家产却在逐渐增加;约娜的一生极其孤苦,萝莎丽的一生却越活越轻松;约娜让人看到了美以及美的破裂,萝莎丽让人看到了坚强勇敢的新女性。
2.崇高的建构——女性的孕育
女性特殊于男性是因为女性具有孕育下一代的能力,也正是在孕育、繁衍的过程中,女性比男性更能体会生命的含义。“作为有形实体的现在是历史的积淀,是厚重的过去重重相迭,现在的风景汇集了过去的历史,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19)人类文明产生于女性以及大自然的付出,女性如大自然般繁衍生息,养育后代,大地“母亲”的说法也验证了女性在延续生命、历史、文明方面的贡献。
在《一生》中,作者写到了两次生育的过程,“萝莎丽一言不发,一动也不动;她的目光呆呆地盯着女主人。她像是被一种无比的痛苦折磨着,老是喘着气,然后突然挺直了全身,仰翻在地上,咬紧牙关,发出一声痛苦的叫唤。”(20)“约娜咬紧牙关,但痛叫声仍然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她不断地想起萝莎丽,想到她当时并不受什么痛苦,几乎哼也不哼一声,便毫不费力、毫不受折磨地把那个孩子,那个私生子,生下来了。”(21)使女萝莎丽是一名劳动者,健壮的身体使她没有受太大的痛苦。在萝莎丽怀孕期间,一直做工,虽然干活不比从前,但是作为一位孕妇,整日操劳家务,还是对女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幸运的是萝莎丽坚持下来了,并且母子平安。约娜生产相比萝莎丽持续的时间更长,痛苦也遭受的更多。使约娜坚强生产的很大力量来自于对萝莎丽的爱和恨,亲自看到使女生出自己丈夫的孩子,她恨;但基于萝莎丽在自己家服侍的感情,她恨不起来。
女性的伟大不仅在于孕育生命,最为可贵的是她可以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下一代,为了生命的延续,女性愿意付出所有。“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环境,更适合于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22)生不如死的折磨、冥冥之中的联系,让女性更加敬畏生命的因果,而没有经历过生育过程的男性始终不懂得浩如烟海的历史,顽强拼搏的生命,不断进步的文明都要依赖女性的付出。女性具有母性,她们能够包容一切,因此这个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美和善,世界的架构在女性这里是崇高的。
《一生》写到了很多人,唯有约娜的一生是完整且饱满的,通过对两个女人的分析,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形,分析女性平凡且伟大的一生。“但在男权社会中,自然和女性都不过是被贬抑和压迫的对象。”(23)女性的解放之路还在继续,从美的事物被撕裂到欣赏美、赞扬美、成为美的过程还很长,需要人类的不懈努力。我们不能站在自然的角度去苛求人类过度消耗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不能站在人类的立场去无止境地从自然索取。“物极必反”是中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道理,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两性平等之路还将继续。
①(18) 张英伦:《永恒的流星:莫泊桑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⑩(12)(13)(16)(17)(20)(21) 莫泊桑:《莫泊桑文集:全4册》,张英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第4页,第7页,第31页,第14页,第59页,第62页,第49页,第6页,第104页,第189页,第191页,第87页,第113页。
⑨ 杨庭芳:《“女人不是生就的!”——读莫泊桑的〈一生〉,谈男权文化下的女性悲剧》,《法国研究》2003年第1期。
(11) 戈德,墨菲主编:《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阐释和教学法》,蒋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页。
(14)(15) 许平:《19世纪下半叶法国农村的变革以及传统农民向现代人的嬗变》,《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19) 戴桂玉等:《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主体身份研究:解读美国文学作品中主体身份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2)(23) 王秋雁:《自然与女性的合鸣:莫泊桑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作者:宋南南,陕西理工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莫泊桑短篇小说妓女形象之女性主义解读》支持,项目编号LGYCX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