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重负的自由
2016-03-12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手时间》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二手时间》在试图滤去20世纪苏维埃人作为人类的特殊经历,然后质问我们:如果乌托邦引来了灾难,贪婪的资本主义模式把我们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破坏了环境,造成了精神的虚无,还留下什么路可以走?
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只是写她的同胞。她关照的是我们所有人。
当自由之门打开时,人们却向反方向跑去。
1、
为什么书中有这么多自杀者的故事?
我找到了这样一些人,他们执着于理想,将理想深深根植于自己内心,决不妥协——国家成了他们的宇宙,取代了他们的一切,甚至生命。他们无法摆脱伟大的历史,无法和那段历史告别,无法接受另外一种幸福,不能像今天的人们这样,完全潜入和消失于个体生活中,把渺小看成巨大。人类其实都愿意单纯地生活,哪怕没有伟大的思想;但这在俄罗斯生命中却从来没有过,俄罗斯文学也从不是这样的。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
人们不仅不会在意自己的奴性,反而甚至会钟爱自己的奴性。我还记得:放学后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开垦荒地,我们鄙视那些不去的同学。我们会为了自己没有参加过革命、没有经历过战争,而难过得哭出来。
父亲曾经回忆说,他自己是在加加林飞上太空之后信仰共产主义的。我们第一个进入了宇宙!我们无所不能!爸爸和妈妈也是这样培养我们的。我也曾是十月党人,佩戴着一个十月革命徽章,先是少先队员,然后是共青团员。而绝望,是后来才出现的。
2、
改革开放后,所有人都在等待历史档案开放。直到后来真的开放了,我们才了解历史,那段一直对我们隐瞒的历史……
“生活在苏维埃俄国的一亿人口中,我们必须吸引九千万人追随我们。剩下那些无法沟通的,他们必须被消灭。”(季诺维也夫,1918年。)
“吊死不少于一千个顽固不化的富农和有钱人(必须的,而且要人们都去看)……要没收他们所有的粮食,并扣押人质……这样做是要让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看到,震慑他们……”(列宁,1918年)
“这不是饥饿。当年提多夺取耶路撒冷时,犹太母亲还吃自己的孩子呢。所以,要是你们过来对我说‘我们正在挨饿的话,我就要强迫你们的母亲去吃自己的孩子。”(托洛茨基,1919年)
……
扑面而来的是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恐怖!许多人把真相视为敌人,也把自由视为敌人。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沉重,因为没有人教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育过怎么为自由而牺牲。
可是开始的却是契诃夫似的生活,一种没有历史的生活。所有的价值观都崩溃了,除了生活价值。我们产生了新的梦想:建一栋房子,买一辆好车……自由原来就是恢复小市民生活,那是以前的俄罗斯生活中羞于启齿的。消费主义就是自由之王。巨大的阴暗,欲望的阴暗,蛰伏于人类生命中的本能,而我们对于这种生活只有模糊的认识。在整个历史中,人们只是活过了,而不是生活过了。
已经没有人还去畅谈理想,只是大谈贷款、利率、票据。钱不是挣来的,而是“做”出来和“赢”出来的。这些能持久吗?茨维塔耶娃写道:“金钱就是欺骗,此言铭刻在俄罗斯人心灵中。”可是如今,奥斯特洛夫斯基和萨尔科特夫——谢德林作品里的主人公们好像纷纷复活,并且在我们的大街小巷四处游荡。
不管采访谁,我都会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
父亲说:自由就是去除恐惧:八月的那三天我们战胜了政变;一个人在商店里有上百种香肠可以挑选,就比只能选择十种香肠的人更自由;不被鞭挞就是自由,可是我们永远等不到不被鞭挞的后代们了;俄罗斯人不理解自由,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哥萨克和鞭子。
儿子说:自由就是爱;内心的自由就是绝对价值;当你不担心自己的欲望时,你就是自由的;当你有很多钱的时候,你就会有一切自由;当你不需要思考自由也能活下去时,你就是自由的;自由应该是司空见惯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中有一场关于自由的争执,说的是自由之路的艰难、痛苦和悲惨。但是人总是面临选择:要自由还是要生活富足安定?自由总是与痛苦相伴,幸福却往往失去自由。大多数人都是选择走第二条路。
“尊重他们少些,要求他们就少些,这样才更接近于爱,因为他们的负担会轻些。认识懦弱而胆怯的……一个脆弱灵魂的罪过,不就是无力接纳如此可怕的馈赠吗?”
“对于人类,不需要连续不断的关心,那更加折磨他们。成为自由人之后,他们更要去寻找定力膜拜的对象……你把自由的礼物给了谁,随之而来就会产生不幸……”
3、
在与一个熟悉的大学老师谈话时,他对我说:“九十年代末,学生们个个笑逐颜开。在我回忆苏联的时候,他们都坚信一个崭新的未来已经在自己眼前开启。但今天情况又不同了……如今的学生们已经领教和体验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不平等、贫困、厚颜无耻地炫富。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父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一个被掠夺的国家那里,父母们一无所得。于是学生们的情绪激进,梦想进行革命。他们穿红色T 恤,上面绘有列宁和切格瓦拉的画像。”
社会上又出现了对苏联的向往,对斯大林的崇拜。苏联的一切又都成了时尚。例如“苏维埃餐厅”,里面满是苏联称呼和苏联菜名。还有“苏维埃糖果”和“苏维埃香肠”,从味道到口感都是我们从童年起就熟悉的。更不用说“苏维埃伏特加”了。斯大林时代的劳改营,从索洛夫卡到马加丹,居然都作为旅游景点开放。广告词上承诺说游人将会得到充分的劳改营体验,会发给你劳改犯的服装和干活用的锄头,还向游人展示经过翻修的劳改犯居住区,最后会组织游客在劳改营钓鱼……
老式的思想再次复活:关于伟大帝国,关于“铁腕”,关于“独特的俄罗斯道路”……苏联国歌回来了,共青团之歌还在,只是改名为《我们之歌》,执政党就是复制版的苏联共产党。总统大权在握,如同当年的总书记,拥有绝对权力。而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东正教……
在1917年革命之前,亚历山大格林就曾写道:“不知怎么,未来并没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
在大街上,我遇到了身穿印有铁锤镰刀和列宁肖像T 恤衫的年轻人。但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