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鸡汤”的全球化
2016-03-12
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近日落幕。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堪称最受全球关注的一部“商业大片”——明星云集、有泪有笑、旁观者不清、当局者更迷。奥斯卡风光的背后不乏摧残与压力,每一年,名利的海潮如约而至、舞动狂澜,有人被拍倒在沙滩上,在悲情中逐渐“风干”;还有些“幸存者”则历经洗礼、最终化身“标本”。
20多年来,莱昂纳多一直是奥斯卡最大的“梗”,从19岁《不一样的天空》被提名奥斯卡开始,迄今被提名五次,四次与大奖擦肩而过。历经22年陪跑终于捧得“金人”归,自此,他也正式从段子界跨至鸡汤界。
拿到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聚焦》,内容归纳起来非常简单,法律公正高于敌人,高于仇恨,高于一切,这是明晃晃的美国主流价值观。从“水门事件”到电影《惊天大阴谋》,新闻自由是融化在美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理念。
某种意义上说,学院派奥斯卡实际上基本符合美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取向,即它的标准符合中产阶级趣味、价值观、文化口味,获奖影片基本规避大胆晦涩敏感题材,也就实现了与美国主流文化的有效对接。这种中产趣味,实际上就是一份包裹了美国梦的心灵鸡汤,足够简单,足够主旋律。因而能伴随着可口可乐、爆米花流行全球。
与此同时,奥斯卡巧妙地藉“国际明星”的衣食住行将美国产品和生活方式推销到了世界各地——从播放该典礼的美国广播公司(ABC),到各家广告商,再到希望通过增加曝光度获得更大、更好的演出机会(以及更高薪水)的当红新星——它们既是颁奖礼吸引眼球的途径,又是相关利益方,而这也正是奥斯卡所代表的美国娱乐工业的高明之处。
对于奥斯卡情结,张艺谋曾经下过注解:“我印象中20多年前,中国人能得个国外的奖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像《红高粱》,弄得全国人都在讨论……但在这十几年中,中国人已经把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奖都得的差不多了。可以说现在没有其他电影节情结了,剩下只有奥斯卡还过不了,所以大家年年都得说这事。” 直到《卧虎藏龙》获得最佳外语片,这种情结再度变本加厉,“申奥大片”一词应运而生。中国的大片在商业化运作下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但并没有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可。特别是近些年,奥斯卡对于靠金钱和特效砸出视觉奇观的豪华巨片逐渐增强了抗药性,而表现出最“文艺”的特征——获奖影片不是低成本、诉衷情的独立制作,就是揭黑幕、刺良心的政治辣片。
中国电影追着奥斯卡的风向标跑,每每临近终点,才发现“慢半拍”,因为太想“奥斯卡”,结果却常难如愿。中国人对于奥斯卡的态度或许要经历“仰视——近视——轻视——正视”四个阶段,只有真正实现了主流文化的有效对接,奥斯卡才能化作囊中之物,而到了那个时候,对于奥斯卡的大腿,抱不抱也就真的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