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理想教育要重视培养民族复兴精神
2016-03-12蔡青青
蔡青青
摘 要: 民族复兴的教育是当前中学生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伟业之间的强力黏合剂。只有对民族复兴具有全面和深刻理解的中学生,才是真正具有民族复兴精神的人才,才可能把本人具有的现代化意识和现代化理念与承担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密切结合起来。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一是要重视个人理想与爱国教育一体化和理性化,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三是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四是要在中学课堂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五是要重视教师身教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教育 理想教育 民族复兴精神
当前,在中学生理想教育中,致力于培养他们的民族复兴精神,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是教育本身的需要。
首先,民族复兴的教育是当前中学生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伟业之间的强力黏合剂。只有胸怀民族复兴的人才,才能把个人的理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紧密结合起来。
个人理想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优秀传统。儒家的个人理想教育具有家国一体化的特征。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观,成书于西汉前后的儒家经典。这样的教育目标成为中国传统理想教育的奠基理论典范。北宋时,理学家张载把人生理想进一步阐明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强调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的统一性,达到了中国传统儒家人生理想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近代以来,为中华之崛起成为大批学子们读书的最大人生理想,这是中国近代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的内在动力。为中华之崛起的人生理想,正是中国儒家理想的传承。可见,在中国历史上,个人理想教育与爱国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把个人理想与富国强国的爱国教育结合起来,成为我国中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年来,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和社会多元思潮的兴起,中学生个人理想教育与爱国教育的结合开始出现差强人意的局面。如过多重视个人理想的奋斗,有意无意地削弱了对国家责任感的担当教育;把个人理想与国家责任捆绑一起进行教条化的理想教育,使得我国中学生的教育效果着力多而成效低。当前一些中学生只重视个人理想的奋斗,认为民族复兴与个人无关,从而形成疏离民族复兴的现象。因此,加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理想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国中学生理想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
其次,只有对民族复兴具有全面和深刻理解的中学生,才是真正具有民族复兴精神的人才,才可能把本人具有的现代化意识和现代化理念与承担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密切结合。
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人本身现代化的完成。现代化人与传统人具有质的区别,即表现为有没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无数真正胸怀民族复兴的人才具备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开放性,二是批判性,三是理性。所谓开放性,是指现代人具有世界性的眼光,把自己置身于全球之中,从而可随时将他人作为自己的比较对象。所谓批判性,是指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通过实践置疑教条。所谓理性,就是从事物的规律出发,一切行为以客观规律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条的理论为出发点。
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是区别现代爱国人才与传统爱国人才的界碑。没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便失去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人才之根。如果中学生不具备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就不可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承担伟大的责任。换言之,中华民族的复兴,一方面需要中华民族所有人的努力,朝着这一宏伟目标前进,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好每一件事。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本身。因此,培养现代意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任务。中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培育他们的民族复兴精神,无疑相当重要。
如何才能培养出大批胸怀民族复兴精神的人才?
第一,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要实现个人理想与爱国教育一体化和理性化,强化民族复兴的认同要与中学生人生价值认同合为一体。
理想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理想教育要遵循思想教育的规律。目前中国对学生不是没有进行理想教育,而是没有很好地遵循思想教育的规律,徒劳无功。因此,要改进和完善理想教育,就必须遵循思想教育的规律。从中国传统理想教育的经验上看,儒家的理想教育,一是讲究学习前贤,以榜样为指导,二是讲究知行合一,从身边小事着手,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从西方理想教育的历史看,也是依据知行合一的规律。因此,借鉴中国传统和西方的理想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十分必要。在当前,尤其要重视中国传统儒家理想观的教育,真正把个人理想教育与爱国理想教育紧密结合,不可以抽象的说教代替具体的知行。
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是理性化的教育,而不是非理性化的教育。所谓理性教育,当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理服人,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开放精神和批判精神。所谓非理性教育,就是以说教为主的强迫性的教条式的说教。在理想教育中,要规避假大空,突出真善美。要让中学生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从心理上认同民族复兴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认同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一体化关系。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夯实培养民族复兴精神的思想基础。
民族复兴的内容,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物质上的富足、政治上的民主上,而且表现在中华民族心理的现代化上。民族心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民族心理具有科学精神。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现代化国家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表现在全体国民素质不具备现代意识和理念上。具有现代意识和理念,就具有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真理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基础。因此,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相辅相成。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心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对中学生理想教育的改革,不但要对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而且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目前影响中学生理想教育改革背后的障碍,是教学的制度。钱学森提出的“世纪之问”,其本质是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批评。因此,要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彻底的改革,方能使得中学生理想教育的改革配备上釜底抽薪的措施,方能使得中学生理想教育改革取得更好效果。目前中国教学的教育改革,多数还处于小打小闹式的教学改革层面,远远没有进入制度改革的深水区。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教育的全面改革,已成为能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中学生理想教育改革中培养他们的民族复兴精神,不能与中学更深刻的全方位改革混为一体。
第四,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要重视在中学生课堂知识传播的过程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不只是单独的说教性的理想教育,这是培养民族复兴精神的知识基础。
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全民族整个知识结构的完善。知识结构的完善,是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老师的上课能力和上课态度都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强化教学的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受惠。
第五,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要重视中学教师的身教,而不能单纯依靠言传,从而强化教师身教的基础。
当前,随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随着教师队伍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同时,也随着信息流通渠道的多元化,中学生接受社会各种信息的数量开始出现大幅度上涨,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和变化。教师本身理想、生活作风,成为影响学生最直接的示范。教师如果只是言传,而无身教,就根本不可能感动学生。教育本身不具有远大理想,也难以说服学生。毕竟,“教育者有理想是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基础”[1]P19。因此,教师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在培养学生理想中的作用甚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民族复兴精神的重要推手。
总之,中学生的理想教育,要与民族复兴密切结合。没有民族复兴精神的培养,就缺少爱国精神的潜质。只有把民族复兴精神纳入理想教育之中,才能把中学生爱国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军丽.中学生理想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