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2016-03-12冯霄毅
冯霄毅
摘 要: 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如果能够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就会得到理想效果,故事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有效利用故事进行教学的方法得到认可,教师需要将故事案例应用到英语教学课程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对此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故事教学法 小学英语 教学应用
引言
现在许多英语教材中都编写了有趣的小故事,如教材中的Story time部分,这些故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情节很吸引人,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忽略重要的故事的作用。部分教师想运用,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故事教学。笔者将阐述故事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相关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有效性的建议与方法。
一、应用故事教学的意义所在
在英语初级教育阶段,教育者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和教师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学习的重要核心,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表达、想象、推理、判断等能力,它们决定着学生在可持续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以故事为教学材料的教学特点就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情节,故事的情节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对事物探索的注意力,当集中精力时,学生可以有较大的收获。故事具有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分析、判断、表达等方面能力的重要特征。
二、故事教学法应用的措施
1.故事题目作为切入口
教师不可以忽略重要的故事题目,题目是整个故事内容的眼睛,精华之所在。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把故事题目作为切入口,从故事题目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把疑问放到题目中,设置悬念,提高学生对之探索的好奇心和推断动力。例如: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为“Wheres the bird ?”,虽然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但是题目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导学生要重视题目的重要字眼,小鸟怎么样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阅读前就给自己提出许多疑问,引起对故事内容的思考,教师可以进行指导,让学生猜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故事题目,针对题目进一步提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训练关键语言的捉获
学生的逻辑能力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技巧,从故事中的关键词提取重要信息,然后关联起来,让学生推理,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可以从课外教材找一些英文故事。例如在“A Frog in the Forest of Wisdom”故事中,内容描述的是3个动物对小青蛙捕捉的情节。从小青蛙会造成伤痛入手,教师把故事内容顺序混乱,然后由学生进行小组分析讨论,排列好文章的顺序,教师从旁指导学生从青蛙身体部位进行思考,很快学生就会找到“My head hurts. My body hurts. My legs hurts. ”对应的段落,最后可以理想完成顺序排列任务。学生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内容提取部分,根据关键词、语句捕捉到重要信息,最终完成任务,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推断思维能力的目的。
3.想象故事情节
凡是故事都有其情节内容,教师可以从故事内容中抽取一些环节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很早就听过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做假设:“If you are the little white rabbit ,and you open the door , what would you do ?”身处其境,学生应该怎么做呢,应该采取什么的行动把进来的大灰狼赶走呢,让学生尽情联想,如此就会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讨论展开想象,最后可以得出各种各样的出乎意料的结果,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三、对故事教学应用的一些思考
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材料,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想要轻松顺畅地讲述一些英语教学的故事,就要在教学课堂前做好知识的储备工作。
提倡学生对事物质疑。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探索并追求结果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善于观察事物本身的特点,会很好地联想到故事发展的最大可能,更好地分析情节,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理能力,构建丰富的想象空间。
结语
没有故事陪伴儿童成长,就会限制儿童各个能力的发展。情感的调动对教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重视故事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作用,努力开发故事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蔷.Ken Met hod .小学英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傅小平.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