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主网理论线损的计算与分析
2016-03-12袁祖慧彭友华陈劲松
袁祖慧 彭友华 陈劲松
某地主网理论线损的计算与分析
袁祖慧 彭友华 陈劲松
(国网池州供电公司 安徽池州 247100)
本文结合某地电力企业2015年线损理论计算分析报告及线损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对该地主网线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降损措施,希望这一研究内容能够为我国相关电力企业线损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启发。
主网;线损;降损
前言
电能是保证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可以将其视作社会发展的支柱。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的今天,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电能节约,电力企业就必须对线损分析与降损措施予以重视,这也是本文就某地主网线损的计算与分析展开研究的原因所在。
1 线损计算的内容、条件和方法
在本文就某地主网线损的计算与分析的研究中,笔者了解到该电力企业选择了7月26日作为负荷实测和线损理论计算代表日,代表日全网供电量为152372.39MWh,最大负荷为6547MW,送电量共为74646.9MWh。为了较好的完成线损计算,该地电力企业选择了郑州大方软件公司开发的“电网网损在线分析”系统,并严格按照《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DL/T686-1999)要求,采用了潮流计算方法,而无功优化则采用了遗传算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计算需要结合有功电量、无功电量等数据支持才能够具体实现[1]。
2 线损分析
结合上文中计算得到的数据,我们就可以进行理论线损的分析,在不考虑省际间联络线损失的前提下,我们得出了2.50%这一数值的负荷实测计算理论线损值,这一数值相较于往年有着一定下降,这一数值的下降主要得益于不考虑省际间联络线损失与负荷实测和线损理论计算代表日的选择。结合重损线路,我们能够发现该地区主网中750kV、330kV线损处于正常范围,而110kV线路线损则高于正常范围,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该地区主网绝大部分线路的线损率在合理范围内[2]。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上文中我们得到的线损分析结果与该地区实际情况,笔者将该地区线损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变电站荣性无功补偿不足、传统线损考核办法存在不足、用电负荷分布不均衡、光伏发电站与主网产生了大量的无功交换等四个方面。具体来说,在变电站荣性无功补偿不足这一问题中,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该地区一些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的缺乏,这里笔者建议该地区电力企业通过加强线损分析的方式,合理进行无功补偿内容的配置,以此实现该地区无功流动的降低;而在传统线损考核办法存在的不足中,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电网高耗能负荷的快速增长所致。此外,大容量用户的入网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笔者建议该地区电力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对线损考核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以此实现该地区无功损耗的降低;而在用电负荷分布不均衡这一问题中,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该地区地理位置影响,布网不合理同时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电网改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在光伏发电站与主网产生大量的无功交换这一问题中,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大量光伏发电站位于电网末端,且送电线路夜间处于空载运行状态所致,这对电网运行的稳定与安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自然就很容易造成线损率的提高[3]。
4 降损措施
结合上文中我们对本文所研究地区线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内容,笔者就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对降低该地区主网线损的措施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1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运用
为了能够切实实现该地区的主网降损,笔者建议该地区变电站应用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代替传统的分组投切的无功补偿,这样不仅能够较好的实现无功平衡,还能够减少变电站间隔数量和开关设备,这对于该地区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
4.2 电网薄弱环节进行改造
为了能够较好而实现该地区主网降损,笔者建议该地区针对自身电网薄弱环节进行改造,这一改造可以将目光投放在供电半径、导线截面、设备陈旧等方面,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该地区无功分布的调整,降低该地区的主网线损率[4]。
4.3 明确无功补偿设备要求
上文中我们提到了该地区存在着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引发的相关问题,这里笔者建议电力企业明确自身对无功补偿设备的要求,例如感性无功补偿容量、按25%的装机容量配置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将动态补偿响应时间控制在30ms等。
4.4 加强降损措施管理
除了上述措施外,想要真正实现该地区主网的降损,该地区电力企业还可以加大用电检查与稽查力度、定时召开线损分析会、加强对低压线路通道的巡视管理,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自身主网线损率的降低。
5 结论
在本文就某地主网线损计算与分析的研究中,笔者结合某地电力企业2015年线损理论计算分析报告及线损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完成了本文的研究,并提出了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相关发展。
[1]侯玉昆.乌海配电网线损计算分析与降损措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2]郑玉.新型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及降损分析系统开发研制[D].山东大学,2009.
[3]辛忠良.地区电网在线线损统计分析和降损决策支持系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
[4]曹兴霖,周娜,邱道尹.发电厂高压输电线路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04:61~63.
TM744
A
1004-7344(2016)33-0094-01
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