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术篇之一产业化“精准扶贫”的克东样本

2016-03-12任红禧

党的生活 2016年2期
关键词:果蔬精准扶贫贫困村

□任红禧



战术篇之一产业化“精准扶贫”的克东样本

□任红禧

克东,有名的“腐乳之乡”“非转基因大豆之乡”“天然苏打水之乡”,也曾是黑龙江有名的“十弱县”之一。

2011年7月,克东被国家列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当时,在这个人口不足30万的小县,贫困人口多达6.7万人;全县98个行政村中,56.1%的村子是贫困村。

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来自克东县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十二五”期末,全县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8380元、4793元增长为14 733元、9211元,分别是2010年的1.76倍、1.92倍。另据克东县扶贫办统计:2014年,克东县脱贫人口为1.27万人。

那么,对克东人而言,打开脱贫大门的“金钥匙”是什么?

“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克东县扶贫办副主任陆正罡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只输血、不造血,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正是克东人探索出的“造血”之路。

2011年以来,克东县紧紧围绕“乳、豆、水”这三大特色产业,通过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实现有效扶贫、精准扶贫。以乳业为例,依托飞鹤乳业,打造产业链条经济,全县共建成万头牧场3个、千头牧场2个,平均每个乡镇成立2个大型奶牛合作社,平均每个合作社吸收13个贫困户,而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实现奶资收入2万元。

根据克东县政府办公室的统计:“乳、豆、水”三大产业每年可为克东贡献3.5亿元的税收,占全口径税收的56%,拉动就业1.6万人;而围绕这三大产业形成的农民合作社则多达436个,辐射近4万户农民。

“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孙小兰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长期以来,一些贫困地区靠救济式扶贫没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产业扶贫则可以使这些地方的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显然,克东的探索与实践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观点。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这是克东县推进产业化扶贫的另一条重要经验。一个成功案例便是发展果蔬产业。

“过去,全县80%的蔬菜需要外地供应。”克东县县长刘卫东感慨,房前屋后的蔬菜种植模式别说致富,就连本地城镇的蔬菜需求都满足不了。搞果蔬大棚建设无疑是个好路子,可是,要让处于温饱线上的老百姓投钱建大棚,谈何容易。

为此,克东县先后整合300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补贴建设温室、大棚以及保险库等设施,为打造果蔬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激励农民踊跃参与果蔬合作社的建设,进而实现全县果蔬由“自给自足”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由此,全县陆续组建果蔬专业合作社11个,建设温室92栋、大棚946栋。

“贫困户入社优先。”政府投入扶贫资金支持果蔬产业建设,合作社则通过这样一个入社原则予以回报。据媒体报道,克东县万发镇万发村共有66户贫困户,全部被优先吸收进入村里的果蔬合作社,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该村贫困村的帽子也因此彻底摘掉。

据克东县委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已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社600个,入社农户5.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5%。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多领域、多环节、深层次促进了农民增收。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克东县委、县政府在扶贫工作上形成共识,戮力同心,班子换人不换调,一张蓝图干到底,充分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在全县形成了产业扶贫的持续效力。这也是产业扶贫思路得以落地生根的客观保障。

近年来,克东的实践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和认可。2014年9月下旬,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克东县召开;2015年10月底,省委常委、秘书长李海涛带领多个省直相关部门领导深入克东县调研,充分肯定了克东产业化扶贫的探索。

在黑龙江省委办公厅撰写的调研报告《走产业化“精准扶贫”之路》中,有这样一组数字:“2015年,克东可实现15个贫困村、2.31万贫困人口脱贫,占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总数的27.3%和42.8%。”在这份报告中,还有这样一句话:“2017年,克东有望提前脱贫摘帽。”

猜你喜欢

果蔬精准扶贫贫困村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奇思妙想的果蔬们
清洗果蔬农残 你做对了吗
这些果蔬能保护呼吸道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果蔬大作战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