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光斗
——治水“三因”“十四议”

2016-03-12

河北水利 2016年12期
关键词:魏忠贤屯田水利

左光斗
——治水“三因”“十四议”

左光斗(1575~1625年),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安徽桐城人。明朝末年著名政治家。

在明末农业衰落的背景下,左光斗注重兴修农业水利,并精于治水。自幼生于江淮水乡的左光斗在北方一针见血地指出:北方农业落后,其弊在水利不修;北方地区要发展,“旱不为灾,涝不为害,惟有兴水利一法”。他上疏中提出了兴办屯田水利的具体方法,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三因”与“十四议”。

三因:一是“因天之时”。左光斗认为,天下的生物都不能缺水。南方以水为利,而北方竞以水为害,这是由于北方没有意识到生物生长首先在于治水。二是“因地之利”,就是要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灌溉。三是“因人之情”,他认为,广大农民群众是很关心水利事业的,“南方人惜水如惜血”,关键是朝廷和各级政府要注重这个问题,号召和鼓励普遍兴修水利。否则,就是失人情,失去“国民之利”。十四议是:一议浚川、二议疏渠、三议引流、四议设坝、五议建闸、六议设陂、七议相比、八议筑池、九议招徕、十议力田之科、十一议募富开爵、十二议择人、十三议择将、十四议兵屯。左光斗的“三因”与“十四议”,内容丰富,颇有新见,而且非常科学。

天启元年(1621年),左光斗领直隶(今河北省)屯田事,他亲自考察全境,目睹“荒原一望,率数十里,高者为茂草,洼者为沮洳 (音jù rù,低洼之地)”的荒凉景象,忧心如焚,写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提出北方应效仿南方,兴修水利,开荒屯田,引进种植水稻等措施。在具体实施时,他“亲巡阡陌,督官吏教民种植桑麻蒿桔”,招募南方农民到北方传授水稻种植技术;仿汉代开“力田科”,使不能中进士的文人勘测水系,从事农垦;鼓励勋贵、商人富户投资兴办农业;提出选拔地方官的标准,“既不扰民,又可劝农”。由于左光斗的极力倡导和躬亲力行,当时京城所辖地区“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水稻种植为北方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天津兵备副使王祖宏感慨地说:“向之一望青草,今为满目黄云,鸡犬相闻,鱼蟹降网,风景依稀,绝似江南。”

左光斗知人善用,曾竭力举荐史可法。他为人清正刚毅,为重振朝纲,同魏忠贤等作生死斗争,曾疏列魏忠贤32条当斩的罪状,不料魏忠贤先发制人,诬光斗受贿银2万两,并假传圣旨,将其逮捕,直接关进监狱。天启五年(1625年)7月,左光斗于狱中被摧残致死,时年51岁。思宗即位,追赠为右副都御史,赐国礼祭葬,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奉祀乡贤祠。后人在县城建左忠毅公祠,以褒扬其一生正气和业绩。左光斗一生好学,少时爱读节义传记,后来精研程朱理学,著有《易学》、《左光斗奏疏》。

猜你喜欢

魏忠贤屯田水利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九千岁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念战友
林语堂的预言
The Blast that Nearly Destroyed Beijing
碧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