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现代生产领域的运用研究论述
2016-03-12内蒙古民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乌 兰(内蒙古民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现代生产领域的运用研究论述
乌 兰
(内蒙古民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 要:基于破坏植物细胞壁、扩散的原理、促进植物播报内成分溶解的新技术,即超微粉碎技术,主要运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一种新技术。比较传统的提取技术而言,超微粉碎技术的提取技术要好得多,而且浸出率也比较高。并且在中药现代生产领域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主要基于中药现代生产领域的超微粉碎技术,介绍了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优势,并对超微粉碎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为中药领域的超微粉碎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微粉碎技术;运用研究;中药领域;研究概况
1 超微粉碎方法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超微粉碎技术主要应用于中药现代生产领域,可以把药类产品颗粒度达到纳米级别,主要采用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但因为超微粉碎技术的工艺要求比较高,应用范围也不是很广阔,具有产量小等相关问题。
1.1 超微粉碎方法
目前,超微粉碎方法主要采用机械粉碎方法,根据粉碎原理,还包括了湿法粉碎以及干发粉碎两种,旋转球磨式、气流式、振动磨式以及机械式都属于干法粉碎方法,而采用均质机器和胶体磨两种方法属于湿法粉碎方法。
1.2 超微粉碎相关概念
应用于中药领域的超微粉碎技术,主要以中药药理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化的粉碎技术来提取中药的药材成分,进一步制作成为药制剂,中药生产领域当中引用超微粉碎技术,由于研究方法以及阐述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概念也有所不同,比如中药超微粉、单位中药超威饮片等等。动物药以及植物药的成分主要在于细胞,主要是在细胞内,因此,细胞级微粉碎,就是为了打破中药材细胞为目的的粉碎作业。
2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以及应用当中的优势
2.1 提高活性成分的溶出率,促进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来源于成分的有效提取,提高成分率的有效性,提高药物的释放率主要是为了增强中药的效果,而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中药材细胞的破壁率,超微粉碎技术可以直接提高,从而可以有效增加成分的溶出率,同时制作而成的药材颗粒或药材粉末也具有同样的药效,具有很强的溶解性、吸附性以及亲和性,间接提高了中药活性成分,对人体吸收来说,也提高了药制剂中的释放速率。
通过对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结果表示对药效以及成分含量均没有任何不良影响,与普通的粉碎药相比较,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制成的药剂,而且明显高于普通的粉碎药。通过大量的实验文献资料,超微粉碎技术对比普通粉碎技术而言,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提取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也可以从大量的实验文献资料当中也可以看出,研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技术所制成的药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均大于普通粉碎技术所制成的粉碎药物,如果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领域广泛使用,定能为现代化中药生产领域带来新的活力,成为中药行。
2.2 药材利用率提高,药材用量减少,有效保护中药资源
对中药的原材料经过超微粉碎之后,均可以提高提取率和溶出率,从而发挥中药材的最大化药效效果,只用少量的颗粒即可达到理想化的治疗效果。对于黄芪这种含纤维量比较高的药材来说,如果采用传统的粉碎方法很难实现较高的提取率和溶出率,也容易造成中药资源的浪费,如果采用超微粉碎技术的话,在生产环节中可以有效降低药效的损失。对一般的药材来说,可以节省30%-70%,如果采用超微粉碎技术的话,那么药剂量在原来的节省基础上海可以降低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损失。
2.3 超微粉碎技术应用范围广,利于保留重要生物活性成分
在粉碎药物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控制温度,而且根据某些特殊的药物来说,可以在高温或者是低温环境下进行粉碎,粉碎的速度也比较快。而对于某些不耐高温下生物活性成分药材来说,使用超微粉碎技术,可以有效保留药材的活性成分,以此来提高药材的使用效果。尤其是挥发性或者是芳香性的药材来说,使用超微粉碎技术是最合适的方法,毕竟传统粉碎方法的粉碎过程比较长,而且时间也比较就,会在粉碎过程中产生热现象,从而使得药材有效成分损失。
2.4 促进吸收药物,提高利用效率,加强药效效果
应用于中药材领域当中的超微粉碎技术,主要是以生物细胞破壁为主要目的,进行细胞级超微粉碎作业,可以将药材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由于胃肠粘膜与药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这种超微粉碎技术制成的药剂更加有利于被胃
肠粘膜吸附,逐渐的被吸收,在人体内也会得到更大的释放和吸收程度,以此来达到药物治疗的最大化效果,提高了生物利用率。
2.5 有利于临床应用,安全卫生
在粉碎药材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安全卫生,传统的粉碎方法,因为密封性能较差,而且容易使药物产生污染。而现代最新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则是在全封闭环境的无粉尘系统中进行粉碎作业的,因此可以避免外界的污染,同时对药材进行粉碎过程中,也可以有效杀死药材残留的虫卵,这样一来就减少了药材的污染,使得产品的药效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药物原材料的药效成分以及安全卫生。这样的产品对于GMP来说,才是高要求高标准。中药粉碎之后,粉末细腻,而且色泽与粒度也均匀,方便患者服用。
3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超微粉碎技术存在的问题
被引用于中药现代生产领域的超微粉碎技术,在传统粉碎技术上不断的丰富粉碎作业,但是在目前的运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单味中药研究中,超微粉碎技术应用得最多,而且在药物疗效以及毒理学方面,超微粉碎技术研究比较少,因为在提取药物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同时毒害物质也会被暴露出来,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增加用药的危险。在研究马钱子微粉与常规粉体的实验中表明,减少了微粉的粒径,增加了微粉在体内的吸收,但同时微粉的毒性比较与常规粉体来说,也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以后超微粉碎技术应用当中,研究毒性问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中药成分错综复杂,种类繁多。对某些中药材来说,并不是粉末越细越好,对某些药材的细碎程度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虑最大的粉末粒径范围,提高药物有效成分之后又能够保证药材的效果和分子结构,因此,在应用超微粉碎技术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4 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超微粉碎技术起步与运用比较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研究力度也将会进一步增大,所面临的问题也会一一解决,为我国中药生产领域提供新的技术和新的研究思路,保证充分合理利用中药材提供新的解决语境,为我国中药材融入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刚,陈立庭,周晶.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1,(2):108-112.
[2] 甄真.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24):156-158.
[3] 苗旭辉,唐其,谢宇,等.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36-38.
[4] 高娜.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研究[J].甘肃科技,2015,(22):104-106+79.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Superfine Grinding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dern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 Lan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destruction of plant cell wall,diffusion,and the new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issolution of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plant,that is,ultra micro grinding technology,which is mainly used in the extraction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xtraction technology,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ultrafine grinding is much better,and the leaching rate is higher.And has large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production.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production field of ultrafine pulverizing technique,introduces the advantage of the application of superfine comminution technology,and of ultrafine comminution technology exists to carry on the ponder,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ield of ultrafine grinding technolog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ultrafine grinding technology;application research;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search overview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6490(2016)02–0056–02
收稿日期:2016–01–19
基金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项目NMD1325。
作者简介:乌兰(1982—),女,内蒙古通辽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测试与控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