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河道当街道 把库区当景区 江西吉安市“河长制”增添绿色生命力
2016-03-12刘茂林
□刘茂林
把河道当街道 把库区当景区 江西吉安市“河长制”增添绿色生命力
□刘茂林
作为生态大省,江西去年采取了众多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其中,“河长制”的推行无疑是一项重大的生态保护工程。
在江西吉安青原区富水河边,河岸整齐,绿草茵茵,水清见底,鱼虾成群。这与曾经的河岸崩塌、砂丘林立、垃圾浮漂、水质浑浊形成鲜明对比。
把河道当街道来管理,把库区当景区来保护。青原区正是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同步”的思路,举全区之力抓好“河长制”工作,打响了“三级联治、全域共治、机制管治”三大战役,在问责体系的倒逼下,绿水青山为青原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蓬勃的生命力。
三级联治 打好主动战
区委书记任“总河长”,区长任“副总河长”,“区河长”“区库长”19人分别由相关区领导担任。在乡村一级,设立了“乡河长”“村河长”100多名,聘请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200多名,青原区覆盖到村的“河长制”,形成了区、乡、村三级联合作战的责任网络,真正开启了从源头到总开关的问责体系,让水生态保护没有死角。
青原区召开高规格会议,全面部署“河长制”工作,并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公开各级“河长”及专管员、保洁员、巡查员的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接受社会监督。开展“河长制”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河长制”工作,定期在《青原新闻》上滚动播放宣传标语,悬挂横幅、标语30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设立永久性公示牌13块、水功能区公示牌(碑)3处,受众达8万人以上。
“实施‘河长制’工作,关键在责任,落实靠群众。”青原区委书记程以金说。青原区各乡镇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因地制宜,推动村民共治。东固畲族乡建立河道管理员队伍,每公里落实1名管理员,实行责任包干。文陂镇出台河道管控“十不准”,管控范围内不准乱搭乱建、不准乱开便道、不准开渠打井、不准葬坟立碑、不准打麦晒粮、不准乱堆乱放、不准乱丢垃圾、不准乱耕乱种、不准乱挖乱填、不准破坏树木,保护河流环境。富滩镇为每座水库配备巡查员、保洁员各1名,定期巡查,及时清理垃圾。值夏镇建立巡查机制,驻村干部每周巡查1次,村干部每周巡查2次,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每天早晚巡查各1次,同时实行有奖举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富田镇把“河长制”写进村规民约,约束引导群众分类处理垃圾,统一处理污水,严禁垃圾污水直排富水河,保护一江清水。
全域共治 打好攻坚战
水污染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把问题解决在岸上,水里自然清澈。”青原区“河长制”办公室主任黄润开说。青原区将 “河长制”与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三清”、中小河流治理、水库水质污染专项整治结合起来,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一度是乡镇农村的真实写照。青原区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要求,投资1600余万元,建设液压式垃圾中转站7个,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支持乡镇建设“氧化池+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对污水采取“生态疗法”,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与此同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水、低效益项目建设,建设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工业废水回收率达85%,减轻工业污染对水生态环境的损害。
河道采砂权拍卖曾是青原区财政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实施“河长制”后,青原区财政宁可一年少收几百万元,也要还百姓一江清水,毅然决然对富水河、孤江等河流实施禁采,关闭采砂场18家,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2015年,青原区投资8056万元,对中心城区规划区和各乡镇总体规划区内的河道、水系,以及城区(含城中村)露天的明沟、水渠、下水道、水塘等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完成建设项目14个。
不仅如此,青原区筹资8496万元,采用生态护坡技术,综合治理河流50多km,清理杂物、淤泥、垃圾等138万m3,全面疏通河道,整治水环境,促进沿岸山水园林乡村建设。文陂镇渼陂古村实施生态护坡与古村“清流工程”,引清水入村,既激活“古韵”,又扮靓村庄,还鼓起群众“钱袋子”,实现了多赢。
今年6月,禅溪水利风景区通过了水利部专家评审,有望创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而作为禅溪水系重要组成的山塘水库同样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山塘水库养猪规模曾达到年出栏量4000余头,畜粪长期直排库区,水库水质又黑又臭,让附近群众苦不堪言。2014年,青原区全面整治水库、山塘、村庄周边、主要通道、工业园区、中心城区规划区及规划为禁养区的猪鸭养殖场,按照每平方米100元的补助标准,拆除养殖栏舍及附属设施1.4万多m2,建成沼气池2700多m3,强制水库实行人放天养,改善水质,水质达标率达64%。
机制管治 打好持久战
生态管理的红线制度,仅仅依赖于“河长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级行政力量的执行和配合,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管理,才能使“河长制”长久发挥功效,确保一江清水、一库碧水。
如今,青原区建立起经费保障制度,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20万元,用于“河长制”工作的宣传、水质监测等。水质实时监测主要是对供水水源地和界河交接断面水源水质,每月发布一次水资源质量报告;每年6月、11月分别对水库水质进行检测,定期发布检测结果。此外,还在主要江河、水库安装自动监测系统,动态监测水质情况,发现情况立即处置,确保水质安全。
青原区水务、环保、农业、国土、工商、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及时查处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杜绝水污染事件发生。仅今年上半年,青原区查处非法采砂案7起,查封采吊机6只,处罚饲料喂鱼案4起。
“河长制”工作成效的评判,青原区也建立起一套细化的考核办法,细化为5个方面27个小项,每小项落实一个责任单位牵头考核评分,总得分在90分及以上的方可评为优秀。同时,“河长制”工作已经纳入全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级联治、全域共治、机制管治,青原区“河长制”步履迈得越发铿锵有力。碧水、蓝天、青山相映成趣,青原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2016-10-10
注:源自2016年7月15日中国水利报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2011jzzfwf/201607/t20160715_44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