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道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2016-03-12张亚琼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绿道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张亚琼,周 晨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绿道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张亚琼,周 晨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讨论总结等方法,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从绿道选线、绿道的分类、绿道的功能、绿道结构、绿道网络、和绿道效应评价等方面阐述国内外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绿道设计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即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绿道及相关理论的解释和部分实践案例的介绍,实际建设起步晚,且基于现状调查而进行绿道规划设计的建设较少。

关键词:绿道;绿道网络;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改善工业革命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热潮——绿道运动。对于绿道的研究一直都是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言[1]。张文和范闻捷首次将绿道概念在国内推广开来,在其发表的文章中以“绿色通道”解释了 “greenway”,这也影响了国内后续研究中对“greenway”的译法[2]。此后,以刘滨谊、俞孔坚、朱强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国外绿道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已渐趋完善,对其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能推动绿道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创新和实践指导。

1 绿道的概念

绿线、蓝线概念以及霍华德在田园城市中提到的绿带概念是绿道概念产生的源头。目前,业界普遍赞同埃亨提出的绿道概念:绿道具备有生态、娱乐、文化和审美等功能,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3]。绿道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绿道呈现线状分布并担当多重功能作用,同时连接起其他非线性的风景园林规划用地形成网络系统,在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绿道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创新中产生了很多与绿道相关的概念:“环境廊道(environmental corridor)”、“风景道(scenic byway)”、“绿道网络(greenway networks)”、“城市绿道(city greenway)”、“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s)”、“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s)”等。

2 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对绿道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笔者主要从绿道选线、绿道的分类、绿道的功能、绿道结构、绿道网络和绿道效应评价等方面对国内外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2.1 绿道选线

绿道选线是绿道规划设计的重要步骤,选线的确立与绿道功能的实现、绿道结构的形成和绿道网络的建立密切相关。目前,绿道的选线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3S(RS、GIS、GPS)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依据总结为三大方面即生态保护、文化遗产和功能需求。

2.1.1 生态学角度 在《设计结合自然》中麦克哈格提出在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中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对城市、乡村、植被等问题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了正确利用的途径[4]。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俞孔坚、李迪华[5]提出基于保护生态多样性的两种景观规划途径,即以物种或景观元素为核心。朱鹏[6]利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对常州市新北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并形成了层次清晰的绿地系统结构。

2.1.2 文化遗产保护 绿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Dawson、Ribeiro、Sliannaon、Kent和Elliot就已经对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呼吁建立全国性的遗产廊道,并提倡对线性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美国,线性文化遗产中与绿道相关的主要有遗产廊道、国家风景道、国家历史道、河流区、公园道、湖岸线和海岸线等,占国家公园系统遗产总数的14%[7]。在大运河整体保护理论框架下,李伟等[8]提出建设遗产廊道是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朱强[9]结合京杭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的现状,从遗产保护学的角度出发,对工业遗产廊道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运河遗产廊道的基本建设框架。

2.1.3 功能需求 绿道选线在功能需求上表现为优化居住环境、交通出行、户外活动和观赏游憩等。张笑笑[10]提出了在城市游憩型绿道中将城市公园绿地与交通通行、休闲娱乐等功能相结合形成网络系统,并针对城市游憩型绿道的构建提出了一套选线流程。孙帅等[11]翻译的文章中描述了对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需要增加休闲设施,以此满足使用者对河流绿道的观赏游憩需求,使河流绿道成为目的地景观。宋延鹏[12]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应重视功能需求的差异,并总结出不同类型的绿道选线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2.2 绿道的分类

在绿道运动热潮的推动下,Little、Fabos等国际著名规划设计师们分别对绿道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观点。2007年谭少华、赵万民[13]依据绿道的用途和尺度、功能价值、面积尺寸、历史分析和自上而下规划方法等划分依据,将Little、Fabos、Ahem和俞孔坚对绿道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归纳。2010年颁布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将绿道划分为生态型绿道、都市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其划分依据主要是地理位置差异和功能价值的不同,这是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绿道的类型。2014年王婕[14]在前人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按照绿道结构和功能的差异、绿道形态和结构的差异等划分依据,对刘滨谊、张毅川等人关于绿道分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2.3 绿道的功能

Fabos认为绿道具有生态、游憩和文化历史保护的功能[15]。张文、范闻捷[2]在国内推广绿道概念的同时也指出了绿色通道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包括生态学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美学和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周年兴还补充了绿道的经济发展功能。李昌浩[16]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将绿色通道的功能进一步细化,提出绿道具备保护环境、观赏游憩、美学和教育以及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等功能。此外,丁文清[17]在对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总结了城市绿道的主要功能,包括保护生态系统、营造景观特色和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

2.4 绿道结构

绿道结构对于绿道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绿道结构一定程度反应为绿道的宽度,其宽度小至几十米,宽至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不等,其宽度越宽,绿道内部生境类型越丰富。在对廊道宽度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关系之间探究中Rohling[18]提出了适宜的宽度。Forman和Godron[5]从物种多样性方面考虑,认为廊道功能的实现受到线状和带状廊道宽度的制约。车生泉[19]提出绿道规划设计方法即为绿道结构,主要表现在植物群落的类型和配置方式上。强调在廊道结构中植物的群落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以滨河绿道设计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城市绿道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绿道布局及绿道节点,布局形式可分为网络形、卫星形、交错形、分支形和车轮形等[16],城市主要节点如居住区、办公区、城市风景区、城市公园和滨水绿带等通过不同的布局形式得以联系并形成绿道系统。秦小萍[20]通过对比美国“greenway”与中国绿道的结构,分析中国绿道现状存在的问题,中国绿道结构没有在节点与栖息地之间建立起自然的连接廊道,生态完整性不足,生态功能缺失。

2.5 绿道网络

北美是绿道理论的发源地,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关于公园道路和公园系统的规划。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和3S(RS、GIS、GPS)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在生态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北美地区开始利用先进科技进行大范围的绿道网络系统规划,现今其绿道网络的建设已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受到北美绿道思潮的冲击,欧洲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绿道运动,1996年《泛欧生态和景观多样性战略》的颁布更是成为欧洲各国统筹开展绿道网络规划建设的基础框架。受国外绿道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的影响,2010年我国颁布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随着纲要的颁布,绿道网络建设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开展起来,目前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已经实现了全面贯通。刘滨谊、余畅[21]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规划的绿道网络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阐述了国外成功的绿道网络规划对我国现阶段绿道建设的启示。2002年张庆费[22]提出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作用中需要强化植被的影响,并提出了绿色网络构建框架。徐文辉[23]介绍了浙江生态省绿道网络建设规划,并结合浙江省自然地理等区位特征提出了省域范围内的4类绿道网络骨架。将绿道网络的规划设计细化到城市各区,针对不同区域现状差异,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绿道网络类型。刘滨谊[24]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深入介绍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绿道生态网络建设意见。高岳、高凤娇[25]等运用差异化的规划策略对上海市绿道网络进行规划,结合分区特征提出了适宜上海市各区的绿道网络模式。

2.6 绿道效应评价

目前,对于绿道效应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展开。Fabos[21]所领导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及绿道规划研究组创立了大城市区域风景规划评价模型,在这个评价模型中主要运用“五步程序”的方法对风景规划进行评价。Fbors运用这种评价模型对已建的新英格兰绿道规划进行评价,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美国绿道规划的发展。王海珍[26]运用GIS技术,结合景观指数和景观格局分析的方法,对厦门绿道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厦门绿道网络建设的规划方案。胡志斌等[27]为评价绿地景观格局与服务功能,利用GIS技术,创建了绿地可达性模型。为展示评价模型,选用沈阳市区的城市绿地作为评价对象进行详细的评价演绎。马林兵、曹小曙[28]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模型进行优化时充分考虑人口、交通、绿地功能等因素。并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城市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实例研究。夏倩[29]基于景观指数对城市绿道网络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景观指数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于研究景观格局是比较科学准确的。在梳理绿道效应评价研究进展中不难看出,GIS等先进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绿道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绿道效应评价的深入研究对实际绿道规划设计起到了辅助作用,为依据规划现状、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满足观赏游憩功能的绿道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 问题与展望

目前,对于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国内对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绿道及相关理论的解释和部分实践案例的介绍。对于如何将国外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正确运用到中国绿道实践中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二,国内绿道规划设计的实际建设起步晚,直到2010年珠三角绿道的开展实施,才标志着我国绿道建设的开端。因此大力推动绿道建设的实施至关重要。三,目前基于现状调查而进行绿道规划设计的建设较少。对于绿道的建设仅停留在理论指导和模仿借鉴方面,未深入结合区域实践进行规划设计,特别是结合城市已建城区现状探讨完善绿道的实践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目前绿道规划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也将日益完善,同时也将给各省市、区的绿道规划设计提供符合区域特征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建设实施指南。

参考文献:

[1] Dawson K J. A comprehens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Georgia's greenway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27-43.

[2] 张 文,范闻捷. 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 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

[3] Ahern,J. 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 trategy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31-155.

[4] I.L.McHarg. 设计结合自然[M]. 茵经纬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俞孔坚,李迪华.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 生物多样性,1998,6(3):205-212.

[6] 朱 鹏,姚亦锋,张培刚.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19(1):17-19.

[7] Jim C Y,Chen S S. Comprehensive greenspace planning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compact Nanjing City,China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5:95-116.

[8] 李 伟,俞孔坚,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 城市问题,2004,(1):28-32.

[9] 朱 强. 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D]. 北京: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2007.

[10] 张笑笑. 城市游憩型绿道的选线研究——以上海为例[D]. 上海:同济大学,2008.

[11] 查尔斯.A.弗林克. 迈阿密河绿道:一条工业河流的绿色基础设施[J].孙帅译. 风景园林,2009,(3):20-25.

[12] 宋延鹏. 广东省基于功能需求的绿道选线之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园林,2012,(6):21-25.

[13] 谭少华,赵万民. 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07,(3):85-89.

[14] 王 婕. 滨河绿道规划与设计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15] Fabos J G.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s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3.

[16] 李昌浩. 绿色通道(Greenway)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17] 丁文清. 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咸阳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8] Rohling.J. Corridors of Green [J]. Wildl.N.C.,1988,5:22-27.

[19] 车生泉. 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 城市规划,2001,25(11):44-48.

[20] 秦小萍. 中国绿道与美国Greenway的比较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4):119-125.

[21] 刘滨谊,余 畅.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 中国园林,2001,(6):77-81.

[22] 张庆费. 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J]. 城市规划汇刊,2002,(1):75-78.

[23] 徐文辉. 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实践[J]. 规划师,2005,21(5):69-72.

[24] 刘滨谊,王鹏. 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J].中国园林,2010,(3):1-5.

[25] 高 岳,高凤姣,苏红娟. 上海市绿道网络规划研究初探[J]. 上海城市规划,2014,(5):63-72.

[26] 王海珍,张利权. 基于GIS、景观格局和网络分析法的厦门本岛生态网络规划[J].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144-152.

[27] 胡志斌. 基于GIS的绿地景观可达性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6):671-676.

[28] 马林兵,曹小曙. 基于GIS 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6):111-115.

[29] 夏 倩. 基于景观指数对城市绿道网络构建[D]. 长沙:湖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肖彦资)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Greenway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ZHANG Ya-qiong,ZHOU Che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rticulture&Landscape College, Changsha 410128, PRC)

Abstract: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rgument and summary, using the theory of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the progress of greenway planning and design were reviewed such as alignment,classification, function, structure, network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greenway. The problems of greenway design existing in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t present, the greenway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greenway theory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ed typical cases. For how to apply the greenway planning design method to improve the greenway network has not formed system’s understanding; 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ed city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summarizing the greenway planning design method is nearly blank.

Key words:greenway; 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5-0122-03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5.034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简介:张亚琼(1991-),女,湖南益阳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周 晨

猜你喜欢

绿道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