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防洪“三宝”

2016-03-12谢希语

河北水利 2016年12期
关键词:香港特区政府水浸三宝

□ 谢希语

香港:防洪“三宝”

□ 谢希语

香港地处沿海,每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400mm,是太平洋周边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如此大的雨量,近年来香港却很少发生大面积内涝,得益于特区政府几十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洪措施。

成立于1989年的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专门负责香港的防洪和污水处理,通过数十年来对雨水排放的系统研究制定长远策略及方案,并投资数百亿港元用于一系列防洪基建工程,在提升香港防洪能力方面卓有成效。

据了解,香港除了通过传统方法例如改善河道、多设立排水口、建设和改善排水管道以外,近年来更是以具有创意的方法来治理水浸。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土地排水部总工程师何耀光介绍,香港一直以来采取的防洪策略可简称为“防洪三招”,即“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拓渠”。

香港多山地,市区又处在地势较低地区,如果任由雨水直接向下游排放,市区的水浸风险极高。何耀光介绍,所谓“上游截流”,是通过将上游的雨水截取,然后经过排水隧道让雨水直接排放人海,不让雨水流到市区。

香港目前有4条这样的排水隧道,即启德雨水转运计划、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和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设计标准是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其中于2012年启用的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是目前香港最长和直径最大的雨水排放隧道,也是渠务署规模最大的防洪工程。

据介绍,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由全长约11km的主隧道和总长约8km的连接隧道组成,有34个地面进水口,管道直径最大超过7m,能有效截取港岛北部约3成的降雨量,大大缓解了中环、湾仔、铜锣湾等繁华地带的集水压力。

虽然截流能有效减轻下游水浸风险,为了进一步缓解下游排水管道的压力,香港目前还建有3个地下蓄洪池。其运作原理是在暴雨期间将部分来自上游的地面水流贮存,将高峰时期的洪水流量限制在下游排水系统的容量范围之内,然后错峰排放。

在跑马地赛马场的地下,就有这样的一个计划容量在6万m3的蓄洪池,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大小。该工程计划到2018年全部建成,目前一期工程的3万m3蓄洪池已经完成。何耀光介绍,蓄洪池收集起来的水还可以用于地面马场及球场草地的灌溉,“一地多用”。

关于下游拓渠,何耀光表示主要是通过拓宽渠道来加强排洪能力,但是由于市区发展快,高楼林立、人口稠密,未必有拓渠所需要的土地,施工还会引起交通堵塞的问题,因此,该方法比较不易实施。

早在1995年,香港特区政府就通过系统的方法,追踪监测香港各处曾经因暴雨而造成的水浸地点,确定了轻微、小程度、中程度和严重4个级别的水浸黑点,然后对症下药,通过改善工程解决问题。随着多个主要防洪工程计划相继完成,水浸黑点的数目从100多个减少到目前的8个。

不断进行巡查、修理等预防性维修对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作至关重要。特区政府定期巡查有问题的路面集水沟、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此外,主管部门还特别向部分水浸“重灾区”住户提供预警服务:每当天文台作出预警,渠务署就会发短信给水浸高发区的住户和店家;在易受水浸乡村还装有地区性洪水警告系统,当洪水水平达到预定警报水平,便会通过水浸警报器或自动电话致电村代表向村民示警。

此外特区政府还采用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来做好预防工作——渠务署利用智能超声波感应器探测各类水渠沙井的水位,以订定维修保养及清洁工程的优先次序,从而减低水浸的风险;土木工程拓展署利用感应器监察斜坡的情况,防止山泥倾泻等。

渠务署署长唐嘉鸿今年6月在《紫荆》杂志上撰文表示,将参照“海绵城市”的理念来提升城市排洪能力,即通过绿化生态、活化水体,让城市在下雨的时候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吸收到地下,减少地面的径流。

他表示,渠务署不遗余力地推动香港的 “蓝绿建设”——“蓝”泛指水体,“绿”则指绿化景观、节能减排,“蓝绿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改善市民大众的生活环境,使香港继续成为宜居城市。

2016-11-27

注:源自《水利文萃》2016年第8期第58页。

猜你喜欢

香港特区政府水浸三宝
中药急救“三宝”
湖边月夜
香港特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分析及其启示
家有三宝
“岑溪三宝”有真味
写人有“三宝”
富硒温泉水浸足治疗溃疡性糖尿病足的效果观察
聚焦探头水浸检测下的频域合成孔径聚焦技术
落大雨,水浸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