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质监测为水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2016-03-12时晓飞王丽萍
□时晓飞 王 非 王丽萍
加强水质监测为水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时晓飞 王 非 王丽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也关乎着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身体健康。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是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技术依据。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提升监测能力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新需要、新任务。
1.水质监测工作现状
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下设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沧州、保定、廊坊、唐山、承德、张家口共10个分中心,主要从事全省河流湖库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同时还承担环境调查与评价、水质变化与趋势分析等工作。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于1995年首次通过国家 (网点)计量认证,出具的水质监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全省现有人员149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44%。中心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共计50台 (套),主要有流动注射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目前,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网共计297处,其中省界监测断面49处,地市界监测断面26处。水功能区监测断面共281个,122个国家重要水功能区监测率100%。监测参数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24项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5项,监测频次为全年6次、12次。现有水生态监测断面4处,主要监测项目为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等,监测频次为5~10月每月1次,全年6次。根据水利部安排,自2013年开始,河北省全面开展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共布设监测井203眼,其中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井3处,此项工作我省主要负责样品的采集和送样工作。
2.新形势新任务新思路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水质监测的任务越来越重,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地下水水质监测、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水生态监测等,大量的新任务凸显了现有水质监测模式难承重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水质监测站网、监测方式、监测信息处理等各环节都需要适时调整,分级负责、合力监测、信息共享,以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承担新任务。
3.主要措施
3.1站网布设调整
水功能区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单元,地表水水质站网要以水功能区水质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为目的进行布设调整,到2020年河北省275个水功能区实现水质监测全覆盖,入河排污口按规范定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调整布设常规性监测站网,合理布设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以地下水监测工程水质监测站网为基础,现有水质站网作补充,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使地下水水质站网更具规范性。逐步增加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生态监测站,扩大生态监测参数,为水体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提供预警。水质站网的布设要严格按照规范,强调固定性、专用性、代表性、实时性相结合,统一设置规范标识。
3.2水质监测工作方式
水质监测方式实现多元化、实时化,自动监测和人工固定监测相结合,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发挥水文部门优势。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要入河排污口布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水质变化情况,其他水质站点采用定期人工监测方式,更加全面掌握水体状况。
部门之间应以经济合理、规范准确为出发点,加强协作、分级负责、合力监测,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监测工作。流域监测机构发挥其人员素质较高、仪器设备先进、监测能力较强优势,承担有机物、放射性等参数的监测。省级监测机构监测能力较弱,但是具备分布广、距离近、情况熟优势,可以承担采样、基本参数的监测任务。为了保证监测质量,定期进行比对试验、盲样考核等质量控制。建立定期会商制度,进行合理性监察,发现异常及时补测比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
3.3水质资料整编
每年4、5月份,流域机构组织相关省份进行水质资料整编工作,主要针对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报告、质量控制等进行研讨,交流水质监测过程中的经验,统一相关问题,使监测工作更加规范,并出具整编成果存档。
3.4水质监测信息共享
建立水质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参照目前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数据共享程序,每月15日前流域将监测数据发送相关省份,25日前各省将汇总好数据上传到数据共享平台。各省、流域都有进入数据平台查看数据的权限,但是没有修改权限,需要修改时要共同协商、共同解决。
3.5提升监测能力
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提升实验室监测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形成固定的人员培训机制,分层次、分内容进行人员培训,练好内功,提高人员业务水平,硬件和软件同时建设,真正提升监测水平和监测质量。
2016-12-03
时晓飞,女,汉族,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正高级工程师。
王 非,男,汉族,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高级工程师。
王丽萍,女,汉族,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