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

2016-03-12张历君

当代医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放射学囊性胃肠道

张历君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

张历君

目的 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1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CT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效果。结果 13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肿瘤处在网膜以及肠系膜者8例,腹膜后者5例;CT表现为不规则形或者是分叶状者9例,类圆形者4例;肿瘤长径超过10cm者10例;平扫时肿瘤密度不均匀,13例患者均能够观察到斑片样坏死,有7例存在明显的囊性改变,有4例患者肿瘤内部合并钙化。经增强检查发现,肿瘤呈现不均匀强化,重度强化者8例,明显强化者5例;肿瘤内可观察到血管影者10例,其余3例仅周围可观察到血管包绕。结论 经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准确性较高,增强检查可对强化、坏死、囊性改变进行判断,能够观察到肿物与周围结构的分界,对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值得关注。

胃肠道外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临床价值

临床上所谓的胃肠道外间质瘤就是指发生在胃肠道之外譬如说肠系膜、大网膜、后腹膜等软组织间质瘤,临床上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所占比例在5%~10%左右[1]。目前对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多集中于影像学检查。近几年的调查发现,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成熟,使得多层螺旋CT技术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饶市鄱阳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5例,年龄35~78岁,平均(56.8±12.4)岁。患者的临床表现无典型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腹部胀痛不适,多有病理均未表现出恶心、呕吐、便血、肠梗阻等消化道症状,临床资料完整,自愿接受临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表现、针对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1.2.2 检查方法 检查所需仪器为本院现有多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均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比剂选择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或者是优维显,经肘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0~3.5mL/s,注射剂量为100mL,在注射万对比剂后的25~30s动脉期扫描,65~80s为静脉期扫描。扫描层厚为5mm,重建层厚为2mm,在完成扫描后所有病例均接受多平面重建。重点对肿瘤发生的部位、形态、密度、大小、是否存在坏死、囊性改变、钙化、增强方式、增强程度、肿物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肿物与邻近胃肠壁血管弓的关系等进行观察。

2 结果

本组13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肿瘤处在网膜以及肠系膜者8例,腹膜后者5例;CT表现为不规则形或者是分叶状者9例,类圆形者4例;肿瘤长径超过10cm者10例;平扫时肿瘤密度不均匀,13例患者均能够观察到斑片样坏死,有7例存在明显的囊性改变,有4例患者肿瘤内部合并钙化。经增强检查发现,肿瘤呈现不均匀强化,重度强化者8例,明显强化者5例;肿瘤内可观察到血管影者10例,其余3例仅周围可观察到血管包绕。

3 讨论

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为最为常见的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发生部位以消化管为主,以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蛋白(CD117)以及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为主要特征[3]。目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组织学起源无明确的定论,因免疫表型、超微结构与胃肠比Cajal间质细胞一致,现阶段的研究发现[4],主要存在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壁ICC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两种假说。

v临床研究与实践发现[5-6],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在腹腔、腹膜后软组织,与消化管壁无明显相关性,并将其称作是胃肠道外间质瘤,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分子遗传特征等方面均与胃肠道间质瘤相似。目前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曾有文献报道[7],胃肠道外间质瘤在同期胃肠道间质瘤中所占比例在3%~6.7%。

目前临床上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手段,研究证实[8-9],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良性相对少见,体积小,边界清晰,实性密度,强化均匀。多数呈现为恶性和交界性,CT表现主要为:肿瘤形态呈现为类圆形,多数呈现出不规则或者是分叶状,体积相对较大,部分肿瘤的上下径超过了横径向下可达到盆腔地步,呈现出“坠积效应”,可能与腹腔、腹膜后潜在间隙大、肿瘤生长受到重力向下牵引、周围脏器限制等诸多因素有关。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得出的结果与相关文献[10-12]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经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准确性较高,增强检查可对强化、坏死、囊性改变进行判断,能够观察到肿物与周围结构的分界,对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值得关注。

[1] 罗小华,宋彬,董鹏,等.CT定位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10):1426-1430.

[2] 张莹莹,徐荣天,刘屹.CT特征及临床表现定位诊断间质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1):865-868.

[3] 陈群林,孙辉红,林征宇.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3):375-378.

[4] 沈旺,王新允,郑海燕,等.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216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8):693-695.

[5] 张莹莹,徐荣天.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1(26):43-45.

[6] 董德武,郭素芬,安锦丹.DOL-1和PDGFRA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6):36-38.

[7] 刘红艳,张雪林,陈燕萍,等.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MS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6):825-829.

[8] 程遥,吴鸿,邱建荣.腹内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病理与CT表现对照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5):16-19.

[9] 何仲恒,吕发金,曹兆飞,等.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J].放射学实践,2009,24(2):179-182.

[10] 焦峰,王太洪,还勇为,等.12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治报告[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2,4(5):296-297.

[11] 应明亮,肖文波,许顺良,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5):673-676.

[12] 梁海毛,周林锋,朱峰正,等.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12,52(30):33-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030

江西 333100 上饶市鄱阳县人民医院 (张历君)

猜你喜欢

放射学囊性胃肠道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1年总目次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