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研究
2016-03-12陈伟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广州510640
陈伟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广州 51064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研究
陈伟明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广州 510640
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纸媒体受到了很大挑战。文章试通过分析当前大学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和校报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机遇,指出媒体融合是校园媒体未来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借鉴社会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校报发展创新的策略。
“互联网+”;高校校报;新媒体;融合
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通过其新闻报道和思想宣传,记录了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历史文化传统和师生精神风貌,是校园媒体的主导力量,是学校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校报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受到了来自校园网、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的冲击,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在“新常态”下,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高校校报只有适应了新形势下的发展,实现理念、内容、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才有可能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在校园师生群体中实现新闻舆论的有效传播。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报的发展困境
1.1校报功能逐渐减退,一元主体传播格局被打破
随着新媒体兴起,各种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已经深入到高校校园的各个角落,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容量达到无限,信息更为快速传播,高校师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元化、迅速化和便捷化,校园媒体也从原来的以校报为主体的单一传播格局演变成为全媒体的多维传播格局。校报在经历了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媒体的挑战之后,又面临着校园网络、博客、微博、微信、App等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挑战,其主流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
1.2校报引导力不断被冲击,影响力不断被弱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进一步向用户端转移,各种资讯都能即时、迅速出现在计算机、手机、电子屏幕上,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随时随地更快地发布和获得信息。长期以来,校报呈现给师生读者的印象是一副固有的“老面孔”,直接导致高校校报抓不住读者,其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不断被弱化,难以满足受众需求。调查显示,校报在师生中受欢迎程度普遍不高。
1.3校报读者阅读习惯不断改变,数字化势在必行
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人们日益习惯于在网上查询资料、购物、娱乐、就业兼职和运营商通讯增值业务等,面对以技术手段数字化,传播过程互动性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媒体受到迅猛的冲击,报纸首当其冲。但校报作为校园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稳定性使其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校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校园新媒体相互融合,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弥补自身不足,开发数字化校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报的发展机遇
1)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时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将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更加凸显。校报作为高校一个重要的新闻媒体,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它是解析高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在培养师生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积极性以及提高师生员工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深刻的认识到高校校报在高校管理当中的积极作用,并在管理工作中合理提高校报的地位,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今天,高校校报应当抓住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本着使命感自觉承担重要责任,在新形势下继续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主阵地,高度关注思想引领工作,弘扬主旋律,形成校报自身的话语体系,让报纸更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高校校报更好地发展。
2)校报凭借着自身纸媒体资源优势和高校人才、科技优势,将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高校校报虽然在时效性、交互性、传播范围和视觉冲击力方面不及校园网络媒体,但其作为纸质媒体自身具有的真实性、权威性、贮存时间长和重复翻阅等优势,其最大优点还在于它的文字表述更符合人们的抽象思维习惯,使人的思辨更精炼、丰富和深刻,这也是其与其他校园网络媒体的最大区别。同时,高校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散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占着高新技术“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拥有先进的校园局域网、移动应用平台、大数据平台、业务系统平台和无线网络全覆盖等校园信息化设施和技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技术、媒体技术人才和能经常上网浏览信息的师生读者,这就从物质技术人才受众上为校报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途径
1)借力互联网推动新媒体转型,实现校报数字化。整合全校报刊、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媒体资源和网络技术资源,成立隶属于高校党委宣传部或校报编辑部的学校全媒体新闻中心,建设以集纸质端、PC端、手机端、App端、微信端、微博端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新闻采编发布平台。将校报从过去“一次生产,一次利用,单一发布”的传统生产模式,向“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层次生成,多媒体传播”的全媒体生产模式转型。学校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过自己的采编人员、学生记者团和通讯员队伍等将全校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统筹各传播载体的策划、发布和编辑平台,各种校园新闻资讯通过平台进行汇集、分派,为校园各类媒体提供特定的稿件服务,将报纸的深度、网络的广度和手机的速度融为一体,实现校报的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和数字化发展。
2)借鉴新媒体打造全媒体队伍,实现校报人才优化。随着高校校报的全媒体数字化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巩固现有传统媒体办报人才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新媒体业态相关的内容生产、技术实现和运营管理等各类人才的挖掘、储备和开发,逐步实现校报编辑人才技能结构从以采编和办报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信息传播技能的转换,着力培养和提升采编人员的网络表达能力、与用户的互动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即时播报能力和掌握摄影、摄像、音频、简单网页制作、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媒介融合新闻产品的编辑与制作等多种能力,努力打造成为集全媒体新闻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互联网监管员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校园媒体采编队伍。
3)借助全媒体重构全新受众观,实现校报精品化。随着高校校报的全媒体数字化发展,校园新闻资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速、深度报道更加便捷、与读者的互动更加密切,并能随时随地通过不同传播载体获得校园信息资讯,实现同一新闻素材可以根据受众在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篇幅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在各类校园媒体媒介中做到“量身定制”和全覆盖,提供形象化、细致化、全面化的校园信息资讯,大大增强了校报的可读性、时效性、交互性和亲和力,从而使得不同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联结构获得重构,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受众观。在当前数字化背景及环境下,校报发展不但要依靠技术,更加需要重视校报自身的质量,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更多的关注学校实际生活,贴近校园生活,以师生读者作为主要受众,积极开辟受师生欢迎的栏目,深入到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充分发挥其“号角”和“旗帜”的功能,努力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精品校报。
[1]缪迅.高校校报应对“第四媒体”对策浅议.[EB/OL]. [2015-07-29].http://www.shedunews.com/shiping/ dujia/2015/07/29/1852760.html.
[2]陈文丽,孙国红.浅谈全媒体战略下新闻报道模式转型[J].今传媒,2013(9):94-95.
G2
A
2096-0360(2016)13-0077-02
陈伟明,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