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成因及特点
——以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为例

2016-03-12王羽辰北京印刷学院北京102600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网民暴力舆论

王羽辰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成因及特点
——以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为例

王羽辰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自21世纪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极大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能够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的信息,同时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如今,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由于它的传播特性和相关法规机制不健全,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其中非常严重的一个现象就是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文章通过对当前网络舆论暴力现象进行分析,以西安凤城手术室“自拍门”事件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事件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传播特点。

网络暴力;舆论;互联网;受众;大众传媒

1 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暴力现象

1.1网络舆论的定义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互联网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网络开始逐渐地渗入到各个阶层的人群。贴吧、微博、博客等一系列社交网络伴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网络舆论就诞生在这些社交媒体的发展壮大之中。在我国,新闻的媒体评论与网民对事件的看法以及评论构成了网络舆论的主要部分。出现一个热门事件以后,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对事件看法不同的多方意见激烈的碰撞,最终产生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网络舆论就此形成。在这一层面上来说,公众对于社会焦点问题产生的意见和看法就是网络舆论。

1.2网络舆论暴力

在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下,人们就会采用暴力手段。网络暴力其实就是社会暴力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延伸。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的最重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杀人不见血”。网民用恶毒的言语去攻击、威胁、恐吓当事人直到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并且参与网络暴力的不理智的网民甚至会“人肉搜索”当事人的各种私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公开到网络中。这样的行为,使当事人的精神和生活遭到严重的打击,并且也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

2 从传播学视角分析“自拍门”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原因

2014年末,微博上有一位博主上传了一组照片,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转载与评论。照片中的内容是一个手术室,照片中的医生对着镜头做出了“胜利”的手势,一边的手术台上还可以看到患者的腿部。作为这些照片的上传者的博主在微博上十分气愤地指责道:“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同时你们在做什么?拍照留念,如果手术台上是你的父母、亲戚,你还会这么做吗?”这一消息在网络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舆论纷纷指责医生玩忽职守。

很快,在事件发生的当晚,西安市卫生局对这一事件做出了处理,对照片中的医生以及医院的领导都做出了很严肃的处理。据了解,照片摄于2014 年8月15日西安凤城医院,因手术室将搬迁,完成手术后医务人员拍照留念。

在这一事件中,网民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直接加入了攻击医生和医院的团体,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医生在手术室拍照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在网络上大量发布带有“暴力”色彩的攻击性文字。而舆论的压力又会影响到事件当事人的生活。例子中的医生受到了医院的处罚,正常的生活也受到了干扰。

2.1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挑选与设置来影响受众对于事件的看法。

在“自拍门”事件中,媒体充分的发挥了其“议程设置”的功能,通过大量报道相关信息,让网民非自愿地将精神集中在这一事件上。新闻媒体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推动下,一味地滥用其具有的权力,娱乐大众,对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视若无睹。这也成为媒体在发展中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

2.2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在面对一件社会事件时,如果人们看到大部分的舆论与自己的观点相符合,就会发声附和,而看到与自己意见不符的观点时,就会保持沉默。沉默的一方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在自拍门事件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大多数的网友由于新闻媒介的一些不当的宣传,意见统一地认为照片中的医生理应是需要被谴责的一方,因此在网络上大肆宣扬自己的观点,而剩下的一部分比较理性的网友虽然认为事情的真相还有待观察,但由于想要避免“惹祸上身”以及“害怕孤独”的心理而选择了沉默。这也是为什么看起来网上的舆论近乎一边倒地在谴责医生。

2.3新媒体的匿名性

网络舆论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情绪性和冲突性,同时它还具有快速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电视中或者广播中传递给受众的信息所引起的反响远不及在网络中传递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终端大大方便了人们运用网络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普通的社会焦点事件能够在一夜之间在社会上能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的原因之一。同时,网络舆论的匿名性也使得舆论更加具有冲突性。电脑或手机的屏幕就好像一个个面具,保护着躲在屏幕后的人,使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怕产生后果。这对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是有不良影响的,网民们无所畏惧,躲在屏幕背后做“键盘侠”,肆无忌惮并且毫无理智地攻击某方新闻当事人,无疑是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原因之一。

3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所具有的特点

3.1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每个人都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在网络舆论暴力这一现象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大量的网民自认为自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认为对事件中的“过错方”进行暴力行为是一种伟大的行为,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案例中,我们不乏看到有很多过激的言论在攻击“自拍门”当中的医生,他们认为自己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去谩骂事件当事人,甚至有人对其发出了网络通缉令。这时人人都成了道德的守护者,以道德的名义对医生做制裁。但是这种制裁是十分缺乏可信度的。

3.2在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甚至产生威胁

一些不理智的网民,不仅仅在网络上用恶毒的言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并且逐渐地不满足于此,他们会将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如“自拍门”中的传播者,通过种种途径找出照片中医生的各种情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医生的私人信息被泄露,这样会让网络暴力更加具有危险性,使事件中的医生甚至于事件外的医生群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这已经严重侵犯了公民的权利,网络暴力也因此会逐渐转变成一种犯罪行为。

这种网络暴力事件造成的破坏性十分巨大的。首先,事件本身就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小的影响。在“自拍门”中,被暴力对待的医生们表示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但他们仍然生活在这一事件的阴影之下。其次,这种行为无疑是不道德的,极大地阻碍了网络文明的发展。

4 对于网络舆论暴力问题的对策

4.1加强对大众媒介的监管

在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是“把关人”理论。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无数的新闻网站无疑担负着“把关人”这个角色。他们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真伪。但现实情况是大量的新闻网站忽视了这一重要的责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放弃自己的操守。他们只是看到了大众猎奇、逐臭的心理而忽视了传递准确而全面的新闻的重要性,网站应该向受众传递真实的、准确的、全面的信息内容,而不是断章取义误导大众。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媒体的一面之词使得网络上一大批不理智的网民偏激地看待新闻事件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所以要加强对大众媒介的监管,使其能更好地发挥“把关人”的角色,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产生舆论暴力。

4.2削弱匿名制带给网民的“无责任感”

由于许多的网站并不要求注册的用户提供真实的信息,因此许多网民都认为自己在网络中是十分安全的,自己可以躲在“马甲”后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活动。这种匿名性有好有坏,一方面它能够鼓励大量网络用户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交流变得更有意义,但另一方面这种匿名性也使得大量的网络暴民心理上失去了约束。实际上,网民所认为的“匿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匿名”。每个网民在上网时都有一个特定的IP地址,从技术角度来看,想要知道发言人的身份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只不过大部分网民并不了解这件事情。因此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网民们很少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使网民有对自己的身份“可被监控”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遏制匿名性带来的不利之处,即网络实名制和固定的IP地址。实名制能够有效地解决网络上流言四溢,假消息到处都是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增强网民自身的控制能力,让他们不敢在网络上随便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固定的IP地址就好像每个人都要登记自己的住房信息一样,这样能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于网络暴力现象的管理。

5 结论

在当今社会当中,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伤害的不仅仅是焦点事件的当事人,对于施加舆论暴力的网民也有着一定程度的伤害。当事人会遭受到虚拟世界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参与舆论暴力的网民也要花费自己大量的精力在这些与他们其实并无多大关系的事情之上,实则是一种浪费。网络是最值得称赞的一项发明之一,我们要正确理智地看待互联网所带给我们的好处与弊端。在享受网络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不要被它的一些缺点所控制。理智地看待网络媒介,不要让自己成为网络暴力现象的牺牲品。

[1]陈红莲.从网络暴力盛行看公众媒介素养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124-126.

[2]陈杰人.从崔真实自杀看网络暴力的应对机制[N].南方日报,2008-10-07.

[3]陈力丹.网络暴力主因在于网络发言者素质低[N].中国青年报,2008-10-13.

[4]陈秀丽.网络暴力浅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7(5).

[5]陈妍妍.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与防范对策——从丁香小慧等事件引发的思考[J].东南传播,2008(2).

[6]崔永元微博[EB/OL].http://t.sohu.com/p/ u/4362874,2011-01.

[7]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新浪网,http://tech. sing. com. cn/z/cnnic27/.

[8]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9]戴玉磊.网络暴力的成因[M].青年记者,2008(8):21-22.

G2

A

2096-0360(2016)13-0017-03

王羽辰,北京印刷学院。

猜你喜欢

网民暴力舆论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向暴力宣战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