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

2016-03-12何为民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发展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在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后连续6年区域生产总值增速处在全国首位,最高增长率曾达到23%。内蒙古自治区凭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能源产地优势,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GDP得到飞速增长。但是,这种发展也呈现了过分依赖能源工业的倾向,使得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内蒙古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十分严重。这些都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产业构造;资源;地区经济;不均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C-0009-03

位于我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为118.3万km2,占全国的12.3%,截至到2013年人口为2498万人(参照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靠出口型经济模式,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经济则一直属于较为落后地区。但进入200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GDP增速连续6年处在全国首位。正如“羊煤土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表述的那样,内蒙古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国内经济中所处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内蒙古又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正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指明的那样,今后中国将要做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这对于依靠资源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内蒙古而言,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如何使用清洁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再创辉煌,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出处: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版制作。

本论文主要针对2003年以后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对近些年高速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阻碍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因素,并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论证。

一、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政策背景

进入2000年以来,内蒙古一直都以两位数的GDP增长率被人们关注。回顾这十几年内蒙古经济增长背景,很大程度上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紧密相连。在国家投资向西部倾斜、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形势下,内蒙古迎来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在2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指出:“内蒙古一定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内蒙古政府根据西部大开发这一国家战略,加快了基础设施以及能源方面的投资,使得内蒙古经济开始迅猛发展。在“十五”期间,内蒙古的道路建设投资已达到78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5.1倍。然而,虽然有这样高速增长,但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没有缩小。2005年完成“十五”规划的时候,以东部地区人均GDP 100为参照值,东北地区为67、中部为44.6、西部为39.3,表明内蒙古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国家为了均衡各地区经济发展,在2003年10月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内蒙古东部5盟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也被划入国家振兴东北区域,希望能从能源供给、资源开发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加快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经济起到作用。

二、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

2013年内蒙古GDP已达16832亿元,实际增长率为9.0%。曾经是国内首位的增速已退变为21位,结束了2000年以来连续12年两位数的增长率,原有的“羊煤土气”的现象也发生了变化。2000~2003年,内蒙古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04年以后则一直都超出全国平均值。

出处: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版制作。

如图1所示,2005~2013年,内蒙古的GDP增长率都是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从人均GDP来看,也是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能够支撑内蒙古经济飞速发展的要因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扩大,使得GDP增长率不断增加。如图2所示,2000年以来,内蒙古的投资率就超出全国平均值,甚至在2009年以后,全国投资率很低的情况下,内蒙古仍处在不断攀升状态。2013年,内蒙古的GDP增长率排在全国的21位为9.0%。全国投资率47.8%, 内蒙古依然达到93.4%。但从消费率来看,2005年内蒙古为46.2%,2008年则下降到38.6%,到了2013年微涨到40.9%,对GDP的贡献基本上处在下降的趋势。这足以说明内蒙古经济增长是依靠“投资主导型”拉动的。

出处: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4年版制作。

三、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对外贸易额在2000年为20.4亿美元,到了2008年已达到89.2亿美元,2013年则是120亿美元,单从内蒙古对外贸易额来看,增长幅度较大。但从全国对外贸易额所占比重来看,2000年时内蒙古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0.43%,到了2008年减少到0.34%,说明内蒙古对外贸易与全国各地相比有很大差距。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内蒙古贸易对象国(地区)主要在东北亚地区(俄、蒙、日、韩)。从满洲里口岸来看,中国对俄罗斯口岸有25处,各地为了增加自己口岸的进出口额,竞争非常激烈。

另外,内蒙古对外出口商品较为单一,内蒙古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关系依然处在初级阶段。使得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不太理想。从内蒙古进出口商品上看,2013年内蒙古进口商品以原木、原油、铁、铜矿及化学肥料为主,占进口总额的六成。出口商品以化工产品、纺织原料和制品以及贱金属为主,达到70%以上。这与2008年对外贸易中进出口商品所占比例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内蒙古进出口商品的单一性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出处: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4年版制作。

鉴于以上特点,今后内蒙古在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对外贸易中,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入到两国的市场开发当中,提高与俄、蒙两国经济交流合作的水平。同时进一步扩大东北亚地区的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对日本、韩国的物流渠道,深化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流。

四、制约内蒙古经济持续发展的要因

从现有的内蒙古产业结构来看,阻碍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过分依赖能源生产。截止到2013年,内蒙古的煤炭基础储量仅次于山西为全国第二,占全国基础储量的19.51%。同时也埋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铁矿和锰矿等资源,正因为有这样的优势,内蒙古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依赖能源工业的倾向。

从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来看,2005年以后,内蒙古投资效率较低。一般来说,ICOR越大,资本产出率越低。这种现象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一定的激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到了中期阶段,ICOR值增加,说明投资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0098.35亿元,而与能源相关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为67%以上。这不仅说明能源产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内蒙古产业结构对能源工业的严重依赖。

出处:笔者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4年版制作。

其次,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也是影响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4所示,内蒙古在地理位置上被区分为呼包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的简称)地区和东部、西部地区。地区产业构造的特点为“东部为森林、西部为钢铁、南部为农业、北部为畜牧业”,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东部的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以及西部的巴彦淖尔市由于地处生态保护区,工业开发有着一定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工业发展较为缓慢。由于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首府,包头市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我国较有影响的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市又是煤炭埋藏量较多地区,再加上前述的迅猛发展的羊绒产业,使得该地区投资较为集中,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速度快。因此,与内蒙古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2013年呼包鄂地区的人均GDP为151011元,东部地区却为48578元,相差3倍多,2008年呼包鄂地区人均GDP是东部地区的3.2倍,经过了7年的时间,似乎仍未得到改观。西部地区差距虽比东部要小为114548元,但也只是呼包鄂人均GDP的七成左右。

当前,呼和浩特市通往天津市的铁路、高速公路已经建设完成,对产品销售物流提供了便利。呼包鄂地区高速公路也已建成,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网。因此,呼包鄂地区的经济发展具备了较为坚实的交通保障。另外,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在鄂尔多斯市周边形成了较好的羊绒原料的供应地带,使中国最大的羊绒产业带逐步形成,不仅培养了鄂尔多斯羊绒集团这样的大企业,一些以羊绒纺织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也迅猛发展。该区域经济发展应当还有上升空间,但由于相互间合作的欠缺、各自为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域性合作共同发展的动力。政府应当依照东西部地区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化牧场,同时加强旅游等产业发展,缩小同呼包鄂地区之间的差距。

内蒙古实际上主要是依靠石油、天然气、稀土等资源的采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能源加工以及利用煤炭等能源发电对GDP做出的贡献。消费的贡献率却相对较低。从对内蒙古经济综合分析来看,投资效率低下、依赖能源生产投资的产业构造以及地区发展不均衡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呼包鄂地区通往全国各地、特别是通往天津出海口的交通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然而东西部地区的建设相对滞后。

今后,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下,应利用内蒙古优势,将现有的能源产业升级,积极推广煤炭提质、洁净型煤和高浓度水煤浆技术,发展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提高能源产业的水平。同时利用东西部的地区特点,改变现有的粗放式农牧业经营方式,提高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应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改变产业结构、利用地区差异进行分工合作,使内蒙古经济取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2]程萍.案例:西部大开发中的“内蒙古现象”[C].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7.

[3]朱永浩,何为民.中国内モンゴル自治区における経済発展と内包する課題[M].北東アジア地域研究,2010.

[4]于光军,乐晨宇,李绍强.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6).

[5]梁振民.内蒙古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态势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

猜你喜欢

内蒙古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爱在内蒙古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