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东昌都地区国道干线公路沿线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2016-03-12达瓦泽仁毛雪松扎拉次仁刘龙旗王莉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昌都国道干线

达瓦泽仁+毛雪松+扎拉次仁+刘龙旗+王莉云

摘要:针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公路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毁等问题,通过调查昌都境内三条国道干线,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昌都境内国道沿线的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而且在岩性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国道干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8.5文献标志码:B

Abstract: Aimed at the fact that highways in Qamdo Prefecture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re subject to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and flood, the distribution and caus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ree trunk roads in the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zonally distributed and show similarity in lithology and time; they are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factors.

Key words: national trunk road; geological disast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cause analysis

0引言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喜玛拉雅山东段南侧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以及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峡谷地带。区外进入西藏有五大主干公路,其中3条都要经过昌都。昌都是藏东大门,西藏的交通命脉。

因此,本文通过调查昌都地区3条国道干线公路(G317、G318和G214)的破坏现状及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分析了该地区公路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1昌东地区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1.1调查路段概况

昌都地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西北部和北部严寒干燥,东南部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干湿分明。夏季多夜雨,冬春多风,年平均气温为7.6 ℃,年降雨量为400~600 mm,无霜期为80~127 d。该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缝合线,地势高差大,相对高差一般在2 000~2 500 m以上,山坡坡度一般在30° 以上,最大可达80° ;松散堆积物厚度大,第四系沉积物厚度达500 m[12]。这些松散沉积物孔隙度大,压缩性高,透水性强,构成了滑坡、泥石流发育和成灾的物质基础;加之该地区为高山峡谷地形,河水冲刷侵蚀坡脚情况严重,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因而形成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泥石流、滑坡、崩塌、水毁、冰雪害及地震效应十分强烈[3]。

1.2G317、G318和G214线地质灾害类型调查

对昌都地区的3条国道干线公路(G317、G318和G214)的实地调查如下。

1.2.1G317线沿线地质灾害类型情况

G317线沿线途径昌都的4个县城,丁青县境内沿线地质灾害为31处,占全线总数的3030%;其次是江达与昌都境内,地质灾害总数分别为12处、13处,分别占全线总数的1212%、1310%。灾害分布情况见表1。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毁等地质灾害,冬季雪崩及冻融也时有发生。

1.2.2G318线沿线地质灾害类型情况

G318线途经昌都的3个县城,共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毁等地质灾害109处,占3条线路地质灾害总数的2803%,见表2。

1.2.3G214线沿线地质灾害类型调查

G214所经过的3个县城中芒康县地质灾害最多,有23处,占全线地质灾害总数的44.0%;类乌齐、昌都次之,分别占总数的31.0%和25.0%,见表3。

1.3G317、G318和G214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经过对3条国道沿线路段的调查,发现沿线地质灾害存在以下的一些特征。

(1) 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地质灾害在以上路段主要呈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带状分布,且主要集中在高山峡谷区;不但地质灾害密度大,而且单个规模也较大,显示出在地形、地貌上分布的散中有聚特点。

(2) 地质灾害随高程变化产生分带性特征,见表4。

(3) 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崩塌灾害分布在全线,灾害数量和规模均较小,无明显分布规律。滑坡的发育主要集中在昌都、类乌齐、丁青3县,占据了总数的81%,其次在江达县。滑坡规模大小的分布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即大中规模的滑坡全部集中在丁青县,而其他地区的滑坡均为小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总体分布较局限,主要分布在丁青县,总体上泥石流发育规模较小。

(4) 地质灾害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

调查和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各类地质灾害(除冻土冻融和雪崩外)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雨季。降雨量大和集中的路段地质灾害频率较其他路段明显要大,如芒康竹巴龙—海通沟段、竹卡—觉巴山段。

1.4三条国道干线(昌都境内)灾害总体分布情况及特征

经调查统计,昌都地区境内主要3条国道干线G318、G317、G214线总共发育大中型地质灾害368处,见表5。

昌都地区境内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局部段较为发育和集中,沿线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公路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气候关系密切,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如下。

(1) 全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

(2) 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的分布特征显示,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随地层岩性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3) 从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看,泥石流灾害的发育规模总体不大,多属于中型或小型泥石流,且小型泥石流发育频繁。

(4) 沿线的地质灾害发育诱因越来越高,这与前期公路路线设计、环境治理以及后期的公路养护等密切相关。

2三条国道干线沿线典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KH*2]

根据对昌都境内干线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进行的全面调查,对3条国道干线典型地质灾害进行成因机制分析,其主要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公路水毁四大类型。

2.1崩塌的成因分析

崩塌是指边坡风化破碎物质的大量坍方,如图1所示。藏东昌都地区崩塌灾害的主要原因有:边坡岩层构造断裂发育,风化破碎强烈;岩性多属松散层或薄层软质岩类,稳定性很差;公路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土石方开挖,形成大量人工边坡;在边坡开挖时存在不合理爆破,使开挖的边坡表部岩体强烈破碎、很不稳定,极易形成崩塌和滚石;人为不合理的削坡、掏挖坡脚、破坏植被,造成山坡局部崩塌[4]。昌都地区崩塌灾害数量多,分布面广,但规模不大。

2.2滑坡的成因分析

在藏东昌都地区发生的滑坡主要受地质条件和降水影响。昌都地区公路沿线的各级河流、谷底、山麓及其坡地有大量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公路沿线普遍有大漂砾石、砾石、碎块石、岩屑、砂和粘性土组成的古冰川堆集,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条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断层和褶皱的活动及河流的下切,导致区内地形起伏很大,斜坡陡峭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很好的地形条件。松散堆积体在雨季的充沛雨水作用下,使得陡峭斜坡抗滑力减小,坡面平衡被破坏,进而斜坡整体向下滑动,如图2所示。因深切峡谷河面小、纵坡大、河流湍急,松散体容易发生堵塞河道,引起水位快速上升而形成堰塞湖,从而导致溃坝,并强烈冲刷坡脚,为新滑坡的形成奠定基础。

2.3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在昌都地区发生的泥石流,以暴雨型泥石流最具代表性,如图3所示。由于昌都地区的高山峡谷地形相对高差大,山高坡陡,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丰富,这些都为泥石流的发育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5]。随着昌都国省干线公路沿线车辆往来日益加剧,在未能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管理的情况下,人为活动,如乱砍乱伐、破坏森林植被、烧山造田,破坏了原有山地生态平衡,使本身生态极其脆弱的高山林区和草甸变成荒山沙坡,造成水土流失日趋加剧,诱发或加剧了泥石流灾害[6]。在暴雨袭击下,坡面风化剥蚀作用和沟坡的侵蚀作用变得强烈,沟谷侵蚀迅速发展并导致泥石流形成[7]。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作用主要有游埋、冲毁、漫流改道、磨蚀、堵河阻水等。藏东昌都地区深受泥石流病害影响,其中不乏现阶段难以有效治理的大型、中型泥石流沟[8]。

2.4水毁的成因分析

昌都地区国道干线沿线河流受地质构造等影响,表现出河道多弯,又有众多的支流汇入特点。公路大都沿河布设,路线位置因地制宜,路基横断面多取为半填半挖形式。在河床多弯段,水流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形成螺旋流,冲刷河岸,淘空坡脚,冲毁路基。山嘴、巨石或急弯凸岸等突变地形,将水流变道改向对岸偏下游,主流沿岸多年斜流冲刷形成的深槽,以弯曲水流的形式逼向对岸,沿对岸坡脚流向下游,形成对沿河路基的冲刷[9]。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当前沿线水毁造成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公路排水设施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不断破坏下已彻底损坏;排水功能的丧失导致路面积水,严重时导致路基沉陷;雨季时山坡上的雨水会夹杂着大量泥土、松散堆积物流下,导致过水路面囤积泥土,不利行车;边坡受水流冲击造成涵洞破坏甚至塌陷,致使公路无法正常通行,如图4所示。

3结语

本文总结说明了昌都境内3条国道干线沿线的典型地质灾害在岩性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在高度变化差异上的分带性特征和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分析昌都境内公路沿线几种典型地质灾害的成因,得出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降雨、人为因素、地层岩性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廖秋林,李晓,董艳辉,等.川藏公路林芝—八宿段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J].地质力学学报,2004,10(1):2239.

[2]李铭,支喜兰,柳波.川藏公路南线西藏境内病害类型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5,24(1):186190.

[3]付国茂,杨少辉,隋来才.国道214线玉树结古至囊谦白扎段地质灾害评价[J].山西建筑,2012,38(15):7475.

[4]王培清,徐国涛,何强.西藏藏东南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浅析[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1):1620.

[5]胡桂胜,陈宁生,邓明枫,等.西藏林芝地区泥石流类型及形成条件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2(2):193197.

[6]贾海兰.川藏公路沿线灾害的类型与特点[J].公路交通技术,2005(6):1316.

[7]姜泽凡.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及其形成条件与整治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1996,16(3):244249.

[8]李致.西藏自治区干线公路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2.

[9]程尊兰,梁光模,张正波.藏东南高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防护工程对策——以川藏公路中坝段为例[J].山地学报,2003,21(B12):157160.

[责任编辑:杜敏浩]

猜你喜欢

昌都国道干线
插电混动车跑318国道到底什么感觉 魏牌摩卡DHT-PHEV
基于熵权TOPSIS的高速干线物流卡车司机驾驶行为评价
论昌都“卓舞”音乐特征
昌都市灌溉地麦类作物增产栽培技术
207国道黄集至伙牌段破损严重亟待维修
中小城市交通干线模糊控制的实现
OLP在干线DW DM网络中的应用模式
昌都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
电子月票卡在205国道唐山段的选型和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昌都警备区第九代本